杨丽娟 李庆福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广西凌云县蓝靛瑶祭祀文化考察
杨丽娟 李庆福*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瑶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民族,广西凌云县的蓝靛瑶就是它的一个支系。祭祀文化是蓝靛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了解蓝靛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凌云县蓝靛瑶的道公、祭祖仪式和丧葬习俗来考察其祭祀文化。
蓝靛瑶;道公;祭祖;丧葬;祭祀文化
瑶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粗犷,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其支系非常复杂,主要分为盘瑶、布努瑶、平地瑶、茶山瑶这四大支系。在这四大支系之下,又因民族崇拜、生产方式、服饰、居住等不同因素,分出更多的分支,如因一山过一山地进行游耕生活的“过山瑶”、喜欢穿白裤的“白裤瑶”、穿花衣服的“花瑶”等。其中就包括善于种植马蓝、以制靛为生、穿着用蓝靛染制的衣物而得名的“蓝靛瑶”。
瑶族自称“勉”“布努”“金门”“拉珈”等,蓝靛瑶就是瑶族“勉”中的一支。蓝靛瑶人口较多,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一带以及越南、老挝等国。由于其“大散居、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使散居各地的蓝靛瑶都演化成为独特的族群,在此,本文将主要介绍广西凌云县的蓝靛瑶。
凌云县,古称泗城,有四条河流纵横交错汇聚于城中,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州、府、县治之地历史的文化古城,享有“山上水乡、古府凌云、宜居天堂”的美誉。境内居住着壮、汉、瑶三个主体民族,还有布依族、彝族、土家族、苗族、仫佬族、哈尼族等,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城。在其管辖的8个乡镇中,有4个瑶族乡,即朝里瑶族乡、伶站瑶族乡、沙里瑶族乡和玉洪瑶族乡。而蓝靛瑶则主要分布于泗城镇的览沙、金保、平林、腰马村,下甲乡的和洲、双达、平怀村,伶站瑶族乡的袍亭、那留、平兰村,朝里瑶族乡的百朝、羊囊、兰台、平塘村,沙里瑶族乡的那伏、浪伏、果卜、那仰村,逻楼镇的林塘、磨村、滥村,玉洪瑶族乡的玉保、下谋、九江、盘贤、莲灯、乐凤、那力、伟利、汪田村。
蓝靛瑶是一个有着独特风俗习惯以及严肃的宗教信仰的民族,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道公、祭祖仪式和丧葬习俗等以探讨蓝靛瑶的祭祀文化。本次考察主要走访了泗城镇金保村金保屯的金保瑶寨、朝里瑶族乡的百朝村以及沙里瑶族乡的果卜村那播屯等蓝靛瑶聚居的村寨,并深入地采访了金保瑶寨道公赵任金(现年62岁,从事道公20年)、那播屯道公李文松(现年45岁,从事道公26年)。
在蓝靛瑶的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人就是道公,祭祀的时间、地点、步骤、仪式等,均由道公来主导并完成。在蓝靛瑶族男性成员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名道公。道公的选择和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子承父业,即在家庭内部代代相传。道公若是只有一子,则必须由这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衣钵;若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子,则在其中选择一个愿意并且比较有资质的来继承衣钵。因此在道公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个儿子,以防无人继承和学习自己的道法。如果一个道公没有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则会被认为死后也不能安宁。因此,这种方式下的道公队伍人数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如金保瑶寨的道公队伍为9人。在子承父业的道公选择方式中,新一代道公的培养是完全由道公即自己的父亲来完成的。道公会将自己一生所学以及经验传授给新一代道公,并带他参加自己主持的祭祖、丧葬、婚礼、敬神等活动以进行学习、体验和实践。在这种方式培养下的道公,必须掌握各种道公技能,如唱经、跳舞、打卦、敲锣、打鼓、看风水、定期程等,做到一个人能够完成祭祀中的各种活动,以便在祭祀活动中灵活变动职位,或在人手不足时随时补充。
第二种,是家族内部甄选,即在整个家族通常是一个村寨中选出新一代道公。在使用这种方式的村寨中,所有男孩一出生,就会取两个名字,一个为父母取的、日常所用的书名,一个为道公取的、学习道公法术的法名,并认为拥有法名才能使男孩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敢担当的男子汉。村子里的道公通常会看黄历定期程,每隔几年便会开一次坛,让村子里的适龄男孩(10至20岁之间)学习道法。开坛之前的蓝靛瑶男孩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并不需要学习道法,而在开坛学习道法的那天,就会由道公通过其生辰八字以及在开坛学习的表现,来确定新一代的道公人选。没有被选上的男孩则不用学习道法,即成为一般的村民,而被选上的男孩则各自跟随一位师父学习道法。通常情况下,在一批男孩中能够被选上的只有一两个,因此同一代道公大概只有4~5个人。在这种选择方式下产生的新一代道公的培养与子承父业型的培养是不同的,新一代的道公不需要学习所有的道公技能,只跟随自己的师父学习其中的某一项技能。如那播屯的李文松师父是专研唱经的,所以他的弟子也只学习唱经,对于其他如跳舞、敲锣、打鼓等,则只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和此项的道公互相配合即可。所以,在这种选择和培养方式下产生的道公,是各司其职的,需要紧密地互相配合,而不能随意变更其职责。
蓝靛瑶的这两种道公,其产生和培养虽然各不相同,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正式成为一名道公之后,无论如何均不能食用水牛肉和狗肉;在参加祭祀活动的过程中,均不能吃荤,必须完全吃素,连炒菜的油也必须用山茶油、花生油、菜籽油等,而不能使用猪油;在祭祀过程中都必须心无杂念,不受外界影响,如参加丧葬不能流泪等。在蓝靛瑶的日常生活中,道公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也是其祭祀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承人,因此,了解蓝靛瑶道公的选择和培养方式,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该民族的祭祀文化。
祭祀先祖,是蓝靛瑶祖先崇拜的表现,凌云蓝靛瑶祭祀的先祖主要是家族祖先。祭祖仪式是由村子里的道公来组织的,每年,村子里的所有道公会聚在一起,通过观星象、看黄历来定期程,即在每年农历的冬月或腊月中选定一个期程好的日子来进行祭祖活动。祭祖仪式轮流在同族中某一个火根(蓝靛瑶将同族中的一户称为一个火根)的家里举行,轮到的火根则承担起这一年里供奉先祖的责任,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要烧香、烧纸给先祖。烧香、烧纸均在香火前进行,烧好的香须由家中的男性用左手插在香火台上的香炉中。祭祖仪式是蓝靛瑶祭祀中最重要的活动,因此,祭祖仪式的时间一旦确定,村中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回到村子里,为仪式做好准备。在准备阶段,需要村中的每一户交一定数量的钱用以购买祭祀仪式中所需要的供品、祭品以及食材。供品主要为一头全猪、鸡、糖果以及酒水,祭品主要就是香、纸以及烛。
祭祀活动将持续一天一夜,当天一早,首先摆好供品和祭品,并悬挂好画报。画报在蓝靛瑶的祭祀活动中也十分重要,祭祖和丧葬活动都需要悬挂画报,有的用以祭拜,有的用以开坛,还有的用以保佑仪式的顺利进行。画报主要是由他们的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宗教人物的画像,包括蓝靛瑶最崇敬的玉皇大道、九幽佛、救苦菩萨和朱凌菩萨,道公祭拜的太清公、上清公和玉清公,守护神南斗、北斗、左师、右圣和四大元帅(赵元帅、马元帅、邓元帅、关元帅),开路送神的总圣、十殿东王公、十殿西王母和左镇坦龙、右镇坦龙,这些画像是祭祖和丧葬时共同使用的。画报中较为特殊的一张为花王圣母的画像,只在怀有身孕或处于哺乳期而去世的妇女的葬礼上使用。画报在祭祖仪式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请先祖、敬先祖和送先祖的媒介,以表达子孙后代对于先祖的崇拜、敬重以及期望先祖的保佑。
做好准备后,正式开始祭祖仪式,主要由道公来完成。祭祖活动主要为唱经,唱经贯穿整个祭祖过程,同时配以锣鼓、跳舞,持续一天一夜直至祭祖仪式完成。道公所唱的经书为一套二十四本,内容为祭祖仪式的请先祖、敬先祖、送先祖三个部分。请先祖部分的经书内容大致为今日开坛祭祖,众神归位,引导先祖英灵前来;敬先祖部分的经书内容大致为先祖归来,子孙敬仰,祈求保佑,福泽后代;送先祖部分的经书内容大致为感恩先祖恩泽,送先祖回祖宗位。道公唱经时,音高稳定,节奏整齐,在锣鼓配合下的节拍较明显,所唱的字句清晰,没有拖腔,但所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用语并不相同,而会采用一些变调、变音的唱法。唱经的道公与敲锣、打鼓、跳舞的道公互相配合,使整个唱经活动顺利进行。
在道公唱经时,村里的其他人则为聚餐做准备。因为祭祖活动的举行,整个家族同胞才得以齐聚,因此祭祖活动中的聚餐也就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在村中较为宽敞的地方摆上十几张桌子和椅子,盛上丰富的菜肴,全族人盛装出席,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聊天。但道公除外,道公在祭祖期间不能吃荤,道公的妻子同样,只能吃青菜、豆腐等素食,且所使用的厨具一律不能沾荤腥,所以道公所吃的食物由道公队伍的妻子们准备,并在举行祭祖仪式的火根家里吃饭,而不能和族中人一起聚餐。此外,道公也不像村里人那样按平常吃饭的时间吃饭,而是早餐过后,在下午三点才吃午饭,因为道公需要通宵唱经,所以不吃晚饭,只在凌晨一、二点吃宵夜,直到第二天一早祭祖仪式结束后才会再进食。
祭祖活动在道公唱经和村民的三次聚餐中、经过一天一夜后结束。祭祖活动是蓝靛瑶表达对祖先的崇拜、敬仰和祈求祖先保佑全族人丁兴旺、身体康健、风调雨顺和粮食丰收的重要仪式,也成为了现在同胞们加强交流、紧密情感、塑造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蓝靛瑶的丧葬仪式与汉族、壮族的繁琐复杂相比,较为简单低调,不大办丧事,一般为一天一夜,长则三天两夜,实行土葬。但仍然需要请大道公来决定下葬的日期、时辰、地点和朝向。
蓝靛瑶的丧葬仪式主要是做道场,做道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临时开丧和上山。首先,在临时开丧阶段,道公需要穿上特制的道公服,道公服一般为绿、黄、黑三个颜色,并且衣服上有手工绣制的二十八星宿、阎罗王、各路神仙的头像,奈何桥、柳枝等风景图案以及龙、凤等神兽。在此阶段道公唱的是临时开丧科经书,不同地方的经书略有不同,但大体均为按与逝者关系的不同来分类,如“孙奠公婆用”“兄弟奠别用”“子奠父母用”等。唱经所采用的方式也与祭祖时的吟唱不同,而是喃唱,因是唱给鬼神听,所以喃唱的声音低而弱,速度多变化,难以听清,有时甚至不出声,只是快速地默默喃唱,其音律多游离,但字句仍有一定的规律。除了唱经的道公外,还会请两名女性来唱歌。所唱的歌节奏类似山歌,但较山歌更为短促,音调凄切悲凉,内容多为哀叹逝者的离去,与道公的唱经相互配合。道公中唱经、敲锣、打鼓、跳舞紧密配合,同时进行。跳舞的道公,在听到“道、经、师”三个字时,则按照这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来跳,并加入手的动作,使整体动作更为自然、美观。这个阶段主要是为逝者的魂魄开路,指引其去到该去的地方。最后,是上山阶段,就是按照大道公所定的时间,将逝者的棺木抬到要下葬的地方,按方位、朝向将逝者葬好。然后在墓地四周唱经,将其魂魄迎回神台,归祖宗位。至此,整个葬礼结束。
蓝靛瑶的丧葬活动在吃食方面也很有特点。除了与祭祖活动中道公只能吃素、帮忙的人能吃荤相同之外,逝者的主家无论老幼也只能吃素,而且要求较为严格的时候,菜也不能吃,只能吃红糖拌米饭。此外,道公虽然能吃一些素食,但在整个丧葬仪式结束之前,道公都不能喝任何东西,包括水。
总体而言,蓝靛瑶的丧葬活动与凌云县汉族丧葬的繁琐(短则三天两夜、长则七天六夜)相比,显得简单、低调,不隆重也不浪费,这是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简化的表现。
蓝靛瑶的祭祀文化是蓝靛瑶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认识和了解蓝靛瑶民族文化、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料。因此,深入地研究蓝靛瑶的祭祀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它不仅哺育着民族精神、滋养着民族生命力,还激发着民族创造力,铸造着民族凝聚力。在蓝靛瑶所拥有的丰富灿烂的文化中,祭祀文化无疑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是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凝聚。然而,与许多传统文化相同,蓝靛瑶的祭祀文化也面临着难以保护、传承,并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特色等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工作,而不愿意学习、了解和传承道公文化,祭祀仪式、习俗在各民族的互相借鉴中逐渐趋于一致等。因此,如何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在民族融合的长期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1]黄鹏.广西凌云县蓝靛瑶山歌的艺术特征[J].语文学刊,2013.
[2]李乐.论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J].大众文艺,2012.
[3]李威.文化视野下瑶族祭祀与道教的关系[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C95
A
杨丽娟(1991-),硕士;李庆福(1963-),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瑶族语言文化。
*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