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污染问题在最近几年受到民众广泛关心,但学界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开展了十数年,为国家制定相关治理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撑。PM2.5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近日在日本出席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主办的环境研讨会时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对中国PM2.5研究、污染治理,以及国际研究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贺克斌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参与多个由政府主导的大气污染对策研究项目。他称,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还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巩固并深化治理成果的关键在于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契合点。
中国的PM2.5污染问题面临新问题
据贺克斌介绍,公众和媒体关注PM2.5是最近几年的才开始的,但是学界对PM2.5的研究其实已经持续了相对较长的时间。1996年贺克斌前往美国进行交流访问,那时美国正在对PM2.5的标准进行研究,但当时中国还在解决更为初级的大气污染问题,大部分城市的PM10还比较高,甚至连颗粒更大的TSP(总悬浮微粒)在部分城市还未能得到解决。
1996年之后,贺克斌等一批较早从事PM2.5研究的中国学者开始在北京等地建定点观测站,长期记录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当时中国学界对于PM2.5的认识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只是发表一些学术论文,还没有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推进,中国学界在PM2.5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贺克斌说,“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当媒体和公众对PM2.5的关注度上升时,政府能够迅速制定相关标准并出台解决方案的原因”,“过去十多年间学界一直在对PM2.5进行研究”。
在谈到大气污染问题时,上世纪50年代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常被提及的案例。但是相比之下,一方面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发生的,时间紧迫,发达国家用100多年解决掉的问题,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开始陆续发生。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面临的雾霾和PM2.5污染问题更为复杂,在化学机理等方面还有一些新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贺克斌称,PM2.5污染是“一果多因”的问题,比如很多地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浓度相比以前有所降低,但现在又面临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增加等新问题。PM2.5污染是一个复合的并发症,而不是单一的问题。关于PM2.5的成因,现在也只是掌握了粗的脉络,有些关键问题还没找到答案。比如北方地区的冬天,可能出现几个小时内PM2.5浓度快速升高的现象,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此外,中国当前的空气污染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等东部地区,而发达国家过去发生的空气污染问题并没有这么集中。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已初见成效
最近政府在多个国际场合强调要控制碳排放量,中国的碳排放量最晚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贺克斌称,碳排放和PM2.5的浓度有很大的关联,因此降低碳排放量将有利于改善PM2.5污染问题。他指出,政府进行环境治理的动力并不是跟随国际潮流,而是因为环境污染已经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环境污染会降低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最直接的是招商引资会受到影响。
针对当前的空气污染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将其列为“十三五”科研计划的重点。据贺克斌介绍,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被称作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一方面该计划由国务院直接下达给各省政府,而不是由环保部发给各个省的环保厅,指令级别更高。另一方面,该计划对污染降低幅度的要求非常高的,而且是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要求,而不是对排放量的要求,这就使得所有与形成PM2.5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会受到约束。
与此同时,全国74个城市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公布每小时的PM2.5数据,普通民众均能查阅。贺克斌称,这实际上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承诺,民众可以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而系列治理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3年到2014年的一年间,全国PM2.5浓度平均下降了约11%,2015年前几个月还在下降,目前没有出现反弹。
贺克斌同时也指出,环境治理通常前几年容易出成效,而越往后难度会越大,即便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也不能低估今后的困难。初级阶段的成果往往是通过关停排污大户、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的,但是经济还要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契合点。
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科研技术,还涉及产业结构、经济布局、民众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贺克斌称,当前环境科学研究者正在与经济学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环境污染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方法。
挑战与机遇并存,环保并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进入一定的阶段之后环保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贺克斌称,国务院今年5月份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发展规划就将环保制造业当作重要发展点,国家在支持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创新和创业。他称,环保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谁在环保产业方面走在前面,谁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
PM2.5研究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如前文所述,中国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非常复杂,并且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现有理论和模型能够解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现在的大气污染是国际学术界共同面临的新问题,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研究合作。
贺克斌说,中国面临世界各国均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大气污染相关问题学者参与研究,大家都希望能有新的发现,找到新的大气化学机制。在相关设备研制以及基础理论的积累等方面,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开展国际合作将有利于弥补这些不足。实际上国内有很多研究团体正在通过不同规模的国际合作开展研究,吸纳全世界的智慧。
以邻国日本为例,其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也曾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都是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日本也因此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贺克斌称,日本在大气污染科研和治理领域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科研领域,日本在科研设备研制以及大气化学观测、模拟、机理研究等方面水平都比较高。在治理方面,日本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和排放监管等方面做得很好。
据贺克斌介绍,中日两国在环境方面有着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中国在进行火电站除硫技术攻坚时即参照了日本企业提供的技术模板。政府层面有中日韩三国部长级会议等合作机制,学术界也有很多合作。清华大学从7、8年前已经开始和日本东京大学开展PM2.5相关的研究合作,现在还在和大阪大学、爱媛大学等合作。此外与日本企业界也有合作,利用日本企业在设备研制上的优势,为解决当前大气污染新问题提供更多的研究手段。
贺克斌说,当前中国使用的PM2.5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各级标准中最低的一级,解决PM2.5污染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是从国家治理环境的决心和政策,还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环境治理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PM2.5污染问题未来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