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地方政府舆情处置报告

2016-02-01 15:28
人民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2015年,国内发生一系列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发舆论讨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统计,全年引起舆情热度较高的国内突发公共事件约80起,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对这些事件的舆情处置情况,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从分布看,80起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行前5位的分别是:广东12起,山东9起,河南8起,云南5起,黑龙江4起。

从属性上看,2015年重大突发事件中,事故灾难类31起,群体聚集类26起,社会安全类12起,自然灾害类6起,公共卫生类3起,其他2起。在事故灾难类事件中,上海元旦之夜踩踏事件、哈尔滨大火系列事件、福建漳州石化爆燃事故、河南鲁山老年康复中心火灾事故、“东方之星”长江翻沉事故、浙江温岭鞋厂倒塌事故、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工业园山体滑坡事件等引起媒体及网民的持续关注和热议。

从行政层级上看,县级地区事故应对能力相对欠缺。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发生在地级市地区,约占总数61%,县(县级市)24%,乡镇8%,农村7%。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月网络舆论共识度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舆情热度前20位的事件中,“东方之星”长江翻沉事故、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丽水山体滑坡事故中,舆论对政府认同度较高。

舆情处置工作相关问题

第一,缺乏可行的预警机制,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能力不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对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44.4%的事件由互联网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而突发性公共事件来源比例高达70%以上。

如2015年广东河源民众聚集抵制电厂扩建、四川邻水民众不满铁路方案未过境街头聚集、重庆医疗改革引家属集体抗议等群体聚集事件中,传言、谣言首先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并发酵。而当地政府在事件潜伏期,由于对风险预判能力不足,并没有加强舆情监测和采取有力措施,这无形中使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得以蔓延,增加了社会维稳的风险。

第二,基层政府媒介素养相对欠缺。

统计显示,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县级及以下政府处置能力偏低。一些处置方法不但给地方政府增加了舆论压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折损了公信力。

如“9·14”山东平邑拆迁事件中,当地政府直到舆论沸腾时仅拘留3名责任人;针对舆论关注的“强拆问题”“被拘留的相关人员问题”“黑社会人员”等问题,官方的多次回应中均未及时说明;多次否认“人为纵火”,将事件定性为“民宅火灾事件”,也成为此次舆情危机的引爆点。《中国日报》刊发社论,质疑平邑一些地方官员隐瞒报批,呼吁更高一级政府作出响应。

第三,应对不及时。

如河南鲁山老年康复中心火灾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未及时主动坦承工作失误,正式向受害者家属和社会道歉,这会给谣言可乘之机,也不利于平息舆论。

第四,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

主要包括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

信息公开不充分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通病。过去的“封、堵、删”“不肯说、不尽快说、不说真、事后说”等陈旧处理方式依然存在。如“5·20”贵阳居民楼垮塌事故中,正当舆论目光聚焦事故救援的时候,发生了“贵阳副市长事发现场指挥抢夺记者相机”事件,腾讯、网易、北青网等转载报道该事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五,缺乏对公众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对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无疑是构建完备应急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事件发生前,并未及时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如2015年深圳地铁乘客晕倒引踩踏事件以及南京小学秋游踩踏事件,均因为恐慌造成多人受伤。

另一方面,事故发生后,也未有有效的舆情引导,甚至产生新的舆情危机。如“1·2”哈尔滨仓库火灾事故中,官方通报和新闻稿为突出领导“重视”和对紧急处置事件的“指挥”而采取的“党八股”格式,引起网络舆论的不满,当地政府舆情压力陡增。

相关建议

第一,尤其要强化基层政府突发事故处置意识。

开放、透明是一个社会治理者舆情应对最主要原则,而目前部分县级地区舆情应对能力还有所欠缺,建议突发事故处置意识下沉至基层政府。

第二,制定政府危机管理的监测预防措施,加强舆情监测及风险评估。

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做好监测预防等工作是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

一是要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长抓不懈,避免思想懈怠,应当更加敏感,重点防控,提高安保等级。对于重要信息,除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外,还应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畅通信息公开渠道,拓宽并确保信息接受面。二是建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制订科学和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预案。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外部动态环境的变化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调整,必要时提前演练。

第三,改进方式、优化手段,这是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关键。

首先,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满足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

其次,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和调控舆论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都应下力气建设一个高水平,懂得新闻和信息传播、媒体运作规律的应急团队。

最后,提高与媒体沟通能力,与媒为善。不推诿、躲避、刁难。如媒体报道立场正确,但细节与事实有出入,可诚恳提醒,避免冲突,理性处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廖灿亮、徐征)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