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城起源地“宽城子”名称来源新解

2016-02-01 23:22杨洪友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子广宁长春市

杨洪友

长春城起源地“宽城子”名称来源新解

杨洪友

1800年,清政府设置长春厅于伊通边门附近。1825年,长春厅衙署移建于宽城子。宽城子的名称来源,成为史学界探讨的难题。20世纪末,李健才先生提出来源于长春市奋进乡小城子,有待商榷。这一名字是因为人口迁移此地开垦建村时,以原籍命名,即地名迁移的产物,来自于河北省宽城县。

长春厅 宽城子 地名迁移

1825年,长春厅治移建于宽城子。宽城子名称来源及起源于何时,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难题。东北史研究专家金毓黼编撰的《长春县志》记载,宽城地方,原来曾有一座古城,“城垣之形,颇不规则,南北袤约四里,东西广约7里。盖东西广于南北一倍,故有宽城子之名。此城在设治之前即已有之,其为何代所建,已渺乎不可睹已”①。但这座记载中的古城,在长春后来的考古发掘和城市建设中,根本没有发现任何地下遗存来证明其存在,因此,没有得到当代史学工作者的采信。而在长春民间,一直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传说。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北史研究专家李健才先生从考古学、地理学角度,并结合这一传说,提出“宽城子地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一带有一座长方形古城,即今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境内的小城子古城”。这一论断自提出以后,几十年来,在没有新历史资料发现的情况下,曾为史学界所广泛认同。②但是李健才先生的论断,结合现有的史料来看,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宽城”这一地名并不是发源于小城子古城,而是流入迁入此地开垦建村时,以原籍命名,应来自于今天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的宽城镇。

一、“宽城子”之名与小城子无关

李先生所说的的小城子,位于长春市以北奋进乡,距长春50里,《长春县志》曾对该城有过记载。建国以后,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和发掘证明其为一座辽金古城。今天长春一带,在康乾时期,虽然受到封禁政策影响,但还是有人居住的,只是“人烟稀少,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最先到达各地的流民开荒斩草,被称为坐山户。早期的村落规模都很小,少则三两户,多则十数户”。小城子这一居民点,应就是早期的村落。③李健才先生对于宽城子之名来源于小城子,依据如下:一是依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68记载:“宽城子在(长春)厅北五十里,设废年无考。”④李先生认为,“厅北五十里,即50清里(180丈1里),当今57里(今为150丈1里),正是当今小城子的位置”。二是长春市流传着“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说法。李健才先生认为,小城子形制上东西500米宽,南北250米长,所以前小城子应该叫宽城子,就是《长春县志》中提到的宽城子古城。“而长春厅北治北迁到宽城子,是指迁到宽城子古城的所在地,而不是宽城子古城所在地。”后来,人们就将长春厅治所在的地方叫作宽城子,而原来的宽城子就改叫小城子。

但从现在能看到的清代文献资料,以及对民间传说的考证上看,笔者认为李健才先生的论证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个结论。

第一,李键才先生从清里与华里的长度不同,提出的“五十里”长度,已经跨过了宽城子,正好是到了小城子。但这个从长春厅治(新立城)到宽城子的“五十里”的距离里数,并不单单出现在《大清一统志》中。1825年,吉林将军富俊因长春厅治偏南,准备将其向北迁移,于是向朝廷上奏了《为请借支养廉银移建衙署易资弹压事由折》。奏折中明确提出:“拟请于所属相距五十里适中之宽城……移建衙署。”由此可见,在当时,不管是在吉林将军的概念里,还是志书记载,新立城的长春厅衙署到宽城的距宽就是“五十里”,而与小城子是没有丝毫联系的。之所以记载为五十里这一整数,一是当时的测量并不精确,二是不管《吉林外记》还是《吉林通志》,并于两地之间的距离描述,几乎都是记录为整数的。

第二,关于李健才先生所说的小城子地名,因为东西宽于南北一倍,所以曾经叫过宽城子。后来该地名迁移到长春。对于这一点,《宽城区地名志》对于奋进乡所属的一些地名来源和及其演变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比如对于奋进乡新月屯,就记载该村原来叫白果屯,后改成白狗屯,“地名普及时因其屯名不雅,故更名为新月屯”⑤。但该志对于小城子的记述如下:“姜振……从山东登州府海阳县裕乡远各庄来此地开荒占草形成,来时发现此地有古城(历史无记载)遗址,其方圆共三百亩左右……便以古城遗址称此屯为小城子。”由此可以推断,既然其他村名变化都会记载,那么小城子曾经有个“宽城子”的名字,应该会流行下来,并在《地名志》中加以记载。但《宽城区地名志》却单单舍此不记,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合理的解释就是小城子从来就没有过宽城子这一称谓。

第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不一定是指宽城子名字来源于小城子,而是另有含义。1998年,长春城市起源研讨会期间,笔者曾随到会全国各地专家赴奋进乡小城子古城调研。据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许瑞芝说:“小城子在清乾隆后期,比较繁华,有当铺、烧锅等。乾隆末年,万寿寺在该村建成,但寺院修建完后,井水突然变红。全城人们认为是天降凶兆,非常不吉利,于是全村人南迁到宽城子。”⑥《长春文物志》记载:长春小城子“距城二百余米,有一荒废庙址,名为万寿寺,传为清代所建。”⑦《长春县志》记载:万寿寺“有坐观二,塔形者为元宝和尚。”《长春市奋进乡志》曾记载:“万寿寺根据传说,修于嘉庆二年。其始建者元宝和尚为嘉庆帝摄政王的替僧(替僧即代替皇帝出家修行的人),即代替当时已经退位的摄政王乾隆来此修行。”《长春市奋进乡志》还记载:“寺院建成后,摄政王题匾‘决我元疆’悬挂大殿中央,后由乾隆皇赐匾‘万寿寺’。”这段记述是充满矛盾和问题的。一是如果元宝和尚真是乾隆帝替僧,也应该是在乾隆帝未退位的时候。而退位后,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帝是不需要替僧的。二是乾隆帝退位后,被尊为太上皇帝而训政,从来没有摄政王的称号。三是《长春市奋进乡志》记载,先是说摄政王题匾,后又说乾隆皇帝赐万寿寺三字。一个人,两个称谓,这本身就是矛盾。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元宝和尚真的是替僧,也是在乾隆帝在位之时,“万寿寺”三个字也是由乾隆帝在位时所赐,和许姓老人所说的万寿寺是修于乾隆末年而并非嘉庆二年是相符合的,是有可信度的。

二、长春地区村屯命名特征及长春地名移入现象

如果宽城子之名不是来源于小城子,那又是来源于何处呢?我们应该分析今天长春地区各镇乡村屯的名称来源。

乾隆中叶以后,进入到长春地区的流民,最主要来源地为直隶、山东,其次为苏北、皖北、河南、山西等。还有一部分人口是二次流民,即已经定居在奉天(辽宁)省各地,然后再次向北流动来到长春地区。如果从同一个地区结伴逃荒而来的人群并非同一个家族,那么在命名上就不会使用姓氏,而用其原籍命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种方式在长春地区是可以见到的,《长春县志》记载1600多个地名,许多都可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地区找到相同的名字。如抚安乡九甲就有“岫岩窝堡、岫岩沟”,十甲还有“岫岩窝堡”,恒裕乡十甲还有“岫岩窝堡”。恒裕乡上九甲则“开元”还有“腰开元”、“东开元”、“西开元”,以及小开元之分。广宁,也有广宁洼、广宁堡、广宁窝堡、广宁王等。还比如铁岭屯、朝阳堡等等。这些地名中,对应在辽宁的就有岫岩县、铁岭市、朝阳市、开原县(元代属开元路)、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方。

上述这些外来的地名并不见于文献,但一些地名在文献中明确地记录为来源于外省地名。如《长春市朝阳区地名志》就明确记载,其所管辖的双德乡“广宁王”清代为恒裕乡所属,清代“嘉庆年间,王松仁由广宁迁来开荒种地,因为他是广宁人,故称此屯为广宁王”⑧。朝阳区所属的西新乡所管辖的天增堡屯,清代时为恒裕乡六甲所管,“此屯是由天津来的老李家于嘉庆元年建立的,叫天津堡。后来叫白了,叫千层堡。之后传说有一年屯中失火,火势旺时,天降大雨,将火浇灭,人们说剩下的东西是天赠的,所以叫天增堡(谐音)”⑨。其中还有长春人最熟悉的乐亭屯,现在位于长春市大马路和亚泰大街附近,今天设有乐亭街。乐亭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故乡,历史悠久,辽保大三年(1123)始建乐亭县,属滦州。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明代和清代都设置为乐亭县。根据历史记载,在清代长春市的乐亭屯是直隶乐亭县人的集中居住地。

三、长春城起源地“宽城子”应是河北“宽城”的地名迁移

“宽城”之名,既然不是来自于“小城子”,考古也没有发现《长春县志》所记载的古城,而且长春地区也有许多地名都是来源于异地他乡,如山东、直隶、河南、山西等。那么宽城子这一名称,可能也像“天增堡”、“广宁王”一样,就是异地名称迁移,即宽城子第一批移民取名于其原籍。而长春地区流民的最大迁入地直隶(今河北省),恰恰有一个“宽城满族自治县”,县政府所在地叫“宽城镇”。

(一)长春城起源地“宽城子”原名为“宽城”,与河北宽城同名

从地名学的角度看长春厅衙署的移建地“宽城子”,也有一个地名演变过程。不管是见诸于清代往来公文,还是民间所说的并一直到现在仍在通用的“宽城子”,其名字原来只叫“宽城”,这是与清代直隶省的宽城完全同名。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份吉林将军富俊《奏为请借支养廉银移建衙署易资弹压事由折》曾说:“长春厅事理通判常……拟请于所属相距五十里适中之宽城,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五路通衢地方,移建衙署。”⑩这其中使用的就是“宽城”二字,这是目前能看到的“宽城”之名在清代官方文件中的最高应用,同时又是上奏给朝廷的奏折,具有权威性。但该奏折所附绘的地图上,除了直接标出“宽城子”的地理位置,上面还标注“宽城子至纪家窝铺一百二十五里,现居商民人丁一千余户”的字样。这说明,一是1825年时,在这个有上千户的村落,宽城子这一名称已经出现。二是在官方正式文书中,“宽城”、“宽城子”两名已经开始混用,但给皇帝的奏折行文中,还是用“宽城”这一正式名称。《吉林通志》也曾两言“长春府城,旧名宽城”。绘制于1876年《长春厅舆地全图》及所其说明文字,据学者从大小、形制上分析,应该也是奏折的附图,也具有权威性。在提到长春厅所在地时,该图有八处使用的是“宽城”,一处用的是“宽城子”;同时在该图内今天长春位置上,标有“长春厅即宽城子”字样。这表明在光绪初年,“宽城”、“宽城子”两种写法仍然混用,二者含义相同,指代也相同,但宽城子一词出现的频率已经相当高了,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所认同和使用。

《吉林通志》也曾言“长春府城,旧名宽城”,但“宽城”为什么被叫成“宽城子”呢?从语韵学上讲,一个地名的确定,一是列强的标识性,二是不能拗口。不管是绘制于1876年的《长春厅舆地全图》上的一百多个地名,还是《长春县志·市镇》所记载的20世纪20年代的长春县所辖的1640余个地名,都可以发现,当时村屯名称,两个字的极少。如果是二个字,第二个字又是平声,后面绝多数要加“子”以收尾,特别是带“城”的二字地名都加“子”字,比如“朱家城子”、“小城子”、“偏脸城子”等等,这适合东北方言的语韵特征。宽城子应是民众为发声方便,对“宽城”一词的通俗化。《长春县志》就名确记载:“长春县志原名宽城子,清同治四年始筑今城。《吉林通志》:‘长春府原名宽城。’应作俗称,加‘子’字。”由此可知“宽城子”是对“宽城”的俗化,又通过民间广泛传播,流布通用,并从民间口传进入清代官方文书之中,最终代替了“宽城”,成为官方到民间的通用称呼。因其影响巨大,还被俄国用来命名在长春老城以北的车站。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长春“居三省之中,日俄两国铁道之交,华洋杂处,轮轴纷驰,扼险控制”,宽城子这一叫法,声名远播,甚至在某些时候替代长春,如1917年在长春爆发的中日兵警冲突,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史学界,都称其为“宽城子事件”。今天长春市宽城区,又是因俄国宽城子车站而名,对于1825年时的宽城子老城,“宽城”这一名字在长春市内又发生迁移。

(二)河北“宽城”之名具有迁移到长春的可能性

不管是从长春宽城子同名,还是宽城子的人口与地理位置上看,长春城之起源宽城之名来源于河北省宽城镇这一推理,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1.交通的优势。河北宽城沿革及史料表明,第一,“宽城”这一地名,是从“宽河城”演变而来,在明代末期就已经出现,清代继续使用这个地名;第二,宽城在清初做为驿站有清兵驻守,已经是长城以北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人口数量,是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宽城县志》已经明确记载:宽城镇中有大量山东、河南、山西甚至是陕甘宁等地回族的逃荒人。第三,做为交通要冲,宽城可以直通辽东自由地进入辽宁。那么这里的原住民、二次流民,或山西、河南等地流民,甚至是西北地区的回民,借助辽宁这一交通要道,绕过山海关,来到长春,一路坦途,也没有官府限制的障碍,对于流民到达吉林地区,绝对是一个上佳的路线。清初,曾有大量回民进入长春,是否有陕甘宁等回民借助这一通道,需要加以研究考证。

2.民俗的相似性。从民风民俗上看,河北省《宽城县志》所记载的其地大量满族语言,如“稀罕、秃鲁了、哈喇味、寒碜”等用语;以及家居用品称谓,如“囤子、炕琴、被格”等;还有习惯等等服饰,如“扎腿”等风俗,与今天长春周边乡镇也极为相似,所以,二者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

3.宽城这一名称,不具有长春命名的本地性特征。从地名学上看,长春地区的清代村落都是流民自己命名的,极少有文化蕴意在其中,除了外来的名字,其他起名都是与姓氏、地形、建筑、经历、店铺、数量、风俗、祈福等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有非常密切的事物有关。其中与面积相关的都是“大小”之分,特别是以“城”的形制命名的,也都是“大城子、小城子、半拉城子”,这种对城的命名完全是以大小等面积和形状区分,极为通俗。以“宽”字来命名,并不符合清代长春地区命名习惯,亦可见其地名的外来性特征很明显的。

综上,从历史学、地理学、语韵学等多个角度分析,200多年前长春“宽城”与当时直隶省“宽城”两者的名字和写法是完全相同的,宽城子之名完全有可能来源于河北宽城镇。如果《长春县志》所记载的“宽城子古城”并不存在,那么宽城子地名迁移说,能较好地解释宽城子之名的来源。虽然目前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一观点,只是一种推理,但正如李健才先生的宽城子之名来源于小城子一样,其结论也没有直接史实资料为证据。早期的流民们既然能将“天津”、“广宁”、“乐亭”等地名带到长春地区,那么从山西一大股流民从“宽城镇”迁到伊通河边,并将新建的村子叫“宽城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注 释]

① 金毓黼编撰,于泾校注:《长春厅志·长春县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②③⑦ 杨洪友:《宽城子起源及长春厅衙署移建考论》,《东北史地》2014年第4期。

④ 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第三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

⑤《宽城区地名志》,长春:宽城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

⑥ 杨洪友:《再谈小城子与宽城子》,《长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67页。

⑧⑨《长春市朝阳区地名志》,长春:长春市朝阳区地名志编辑办公室,1984年,第56页,第44页。

⑩ 吉林将军富俊倭楞泰:《奏为请借支养廉银移建衙署易资弹压事由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责任编辑:刘 毅

K249.3

A

1009-5241(2016)02-0072-04

杨洪友 长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吉林 长春 130021

猜你喜欢
城子广宁长春市
登泰山
奔跑的小浪花
别为难母亲
“河梁风月”——广宁桥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广宁路口
寻找魅力人声刘广宁:将所有的热情留给配音
古村城子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
长春市吉航汽车维修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