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郭 平
访谈按语:巴萍•马努迈威汶(Prapin Manomaivibool),女,泰国汉学家,现任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以及国际课程中文专业硕士生导师,王家学术院艺术部院士,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理事。曾于1992年至1996年担任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于2003年至2008年被聘为泰国皇太后大学诗琳通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客座教授,2006年至2008年任皇太后大学诗琳通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担任《汉学学报》年刊主编(中、英、泰文)。2010年,被成都市泰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暨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聘请为名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汉语教学、汉语语言学、汉泰翻译、中泰关系史。主要著作:《汉泰同源词汇》《泰中、中泰词典》《商务汉语》《基础汉语Ⅰ》《基础汉语Ⅱ》《汉语语法》等。
2013年10月18日,71岁的泰国女汉学家巴萍•马努迈威汶(Prapin Manomaivibool)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中国文化和亚洲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借此机会对巴萍教授就其个人求学经历、泰国汉学发展现状、中泰两国交流和泰国华人华侨生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郭: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汉语求学之路吗?
巴萍:我原来学泰语专业,1967年我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获得泰语专业硕士学位。正好那一年原来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方桂先生到朱拉隆功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中间提到想要找泰语专业的学生跟随他到美国做汉泰语言比较研究。我是第三代华侨,虽然我不会写汉字,也不会阅读,但还是有幸跟随李方桂先生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到美国之后,我是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比如音韵学、上古音和切音等专业课程。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我开始从事汉语教学和汉泰语言比较研究,编写了《汉泰同源词汇》《泰中、中泰词典》和一些汉语教科书。
郭:您现在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研究中心吗?现在有已经出版的书籍或刊物吗?
巴萍:我担任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是受大学校长的委托,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出版自己的书籍,也没有刊物发行。这个研究所是2003年成立的,各个方向的研究均有涉猎,主要是支持青年学者做研究。青年学者可以向我们亚洲研究中心提出申请,我们筛选后给予资助,当然申请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拥有泰国国籍;其次,他们提出的申请必须经由我们的学术委员进行评审筛选。亚洲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要由朱拉隆功大学的副校长和几位院长组成,他们分别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每年大概有40位青年学者向我们提出申请,领域可以不仅限于汉学,只要是关于亚洲的,任何研究领域我们都可以接受,包括工程类的学生也可以申请,但我们只有10个名额,所以竞争相对来说也比较激烈。
郭:您曾被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聘请为名誉教授,也经常到广西、云南和四川的大学做讲座,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您能具体讲一下泰国和中国高校之间的合作吗?
巴萍:是的,我们和中国很多高校都有合作。我们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成都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都曾经开展过不同程度的学术交流。我们经常邀请中国高校中文系的老师到泰国讲中文课,我们也会派出泰语老师到中国高校进行泰语教学,我女儿现在就在中国讲授泰语。在这些高校中,朱拉隆功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是最早展开学术交流的,早在1983年就展开了合作,我们学校经常邀请北京大学的老师到泰国讲课。总之,我们希望中泰以后可以有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中文和泰文在两国的教学发展。
郭:现在中国和多国都展开了“汉语桥”活动,这个活动的比赛实况在中国国内电视媒体上也有播出,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作为一名专门研究海外汉学的学生,也非常关心海外汉语的教育情况,看到全球有那么多人汉语讲得那么好,也非常震惊,同时也十分骄傲。中国文化和世界各个文化的相互了解,需要相互间更多的合作和多方面的交流,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是很重要的一步,那么在泰国有“汉语桥”或类似的活动吗?在电视上播出吗?影响如何?
巴萍:泰国有“汉语桥”,而且在泰国国内影响很大,但是不在电视媒体上播出。泰国“汉语桥”原来是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处主办的,后来是由汉办和孔子学院派出中方院长负责。“汉语桥”在泰国全国都有地区比赛,最后在泰国曼谷进行决赛,前两名可以到中国来。他们从第一次比赛就邀请我做评委主席,一直到现在。现在大学生“汉语桥”已经在泰国举办了11届,遗憾的是,只有大学里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社会上的人不可以参加。而且现在也有中学生“汉语桥”,已经举办了大概六七届,活动的主办方也来请我做他们的评委主席。
郭: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泰国的汉语教育吗?另外,泰国汉语教育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汉语教育有什么区别吗?
巴萍:在东南亚地区,也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这几个国家的中文教育比较好,因为这几个国家的中文教育没有中断过,当然这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在新加坡,汉语也是他们的一种官方语言,所以这具有十分大的优势。与此不同的是,泰国在1992年以前,只可以在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教授汉语,每周只能教两节到五节,一节课50分钟。后来因为一些潮州商人去找泰国政府的机关协商,他们认为应该让泰国的高中也可以教授汉语,就像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一样。最后,泰国教育部在1992年宣布,泰国从小学到高中都可以开始教授汉语,课时也逐渐增多,从那时候开始,汉语便像别的外语的课时一样了。朱拉隆功大学从1983年开始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展开合作,邀请他们的老师到朱拉隆功大学讲授中文,他们的老师都十分专业。众所周知,中国人向外国人讲授中文并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发音要标准,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文发音都标准。另外,必须要懂对外汉语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经常有些泰国学生会问老师:“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有些中文教师就会回答:“我们中国人就这么说啊!”这样一句话就算回答问题,肯定是不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受过专业训练,并不是每个会讲中文的人都能向外国学生讲好汉语课的!现在在泰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孔子学院在泰国的开设对泰国汉语教学的发展很有帮助,他们也举办了一些很好的活动,尤其对提高泰国中小学教师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作用显著。孔子学院不仅教授汉语语言,也传播中华文化,为泰国民众学习汉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郭:您在泰国现在还带学生吗?主要是研究什么?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巴萍:我在泰国现在还带学生,他们有做中泰语言翻译,也有做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不过主要是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从《诗经》到清朝末期文学都有涉及。另外,泰国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还在不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泰国人对汉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比如《论语》和《道德经》以前是从英文译本转译成泰文的,但是现在懂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有了直接从中文译成泰文的译本。
郭:泰国现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多吗?比如王蒙、王安忆、余华,还有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他未获奖之前,他的作品在泰国有知名度吗?他的作品有泰文译本吗?
巴萍:泰国华侨大学有一个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最流行的是武侠小说,金庸的比较多,台湾的小说也有。另外,诗琳通公主翻译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比较多,比如王蒙的《蝴蝶》、方方的《行云流水》、武汉女作家池莉的《她的城》和王安忆的小说等。但是,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之前在泰国没有什么知名度。据我所知,他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没有泰文译本。
郭:您曾经在2011年到广西民族大学做讲座,当时您对泰国华人的历史、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也提到过,早期在泰国的华人都主要以经商为主,在泰国的富商中有很多华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泰国的经济发展。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华人带来的儒家思想在泰国也有很深的影响,您认为商人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带到泰国的?当代的华侨还能继续传承儒家思想吗?
巴萍:儒家思想在泰国的传承主要靠华人的家庭教育。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文化是“孝”,我已经是第三代华侨,我奶奶是泰国人,我爷爷是潮州人,但是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还会经常对我们讲要孝敬长辈,言辞之间时常提及《孝经》、二十四孝小故事中的小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另外,在生活中还经常会讲到《三字经》,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也会提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论语》中很经典的语句,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对我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我现在也会给我的女儿和儿子讲这些小故事,他们非常认同,觉得很好。而且我的孩子们现在真的很孝顺,我觉得很温暖。还有小时候在家里听到的知识我都会讲给他们听,希望他们也能将这些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郭:孔子在他所处的年代,曾经是丧葬专家,那中国的丧葬仪式在泰国华人华侨圈中还有保留吗?
巴萍:现在一般都采用泰国的丧葬仪式,火葬比较多。现在很少有人采用原来在华的丧葬方式。首先,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采用这种方式太麻烦,还要看风水,买地等,而且买地太贵了。其次,很多华侨都已经不知道这个仪式是怎样操作的了,都忘记了,所以不多。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一些家庭是有要求的,如果父母生前曾经吩咐过要求采用在华方式丧葬,他的后人就可以去找在泰国各个地方的会馆,如潮州会馆、客家会馆或海南会馆等来帮助他们主持这些仪式,包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还有仪式先后的顺序等,因为这些华人华侨也大部分都忘记了,也不知道具体流程该怎么做,所以就可以找这些地方会馆专门主持。
郭:现在在泰国华人华侨的生活状况如何?可以和泰国当地人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吗?
巴萍: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是最高的,大部分在泰国的华人华侨都是商人、银行家或富豪。首先,泰国人不会做生意,所以泰国五世皇十分欢迎中国人到泰国来经商。同时,政府允许凡是在泰国出生的华人都应该用泰国名字和泰国姓,像我就用泰国姓,我如果自己不和别人讲的话就没有人知道我是华侨。另外,从长相上来看中国人和泰国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泰国政府的很多政策都很利于华人华侨轻松融入泰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和泰国人宗教也一致,都信仰佛教,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想了解中泰关系史的话,你应该去北京外国语大学泰语专业找一本书,叫《从黄河到湄南河》,这本书讲述了从两千年前到现在的中泰的关系、在泰国的华人生活等问题,要想了解中泰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有三个语言版本,分别是中文、英文和泰文,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邱苏伦老师、白淳老师曾帮助我们将这本书从泰语翻译成汉语。
郭:这次来参加“中国文化与亚洲的价值”会议,做了关于泰国中国学研究概览的发言,您还有别的感想特别想表达的吗?
巴萍:我经常到北京来,也经常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前张西平教授曾经邀请过我到这里做学术交流,我现在是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的理事会员,也希望下一届会议可以在泰国举行。每一次到中国都能发现它的新变化,看着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作为第三代华侨依然感到十分骄傲。每一次看到中国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有新的突破,我总会感到很激动,比如神舟十号发射成功,我在家里看到电视节目,就会忍不住打电话到中国驻泰使馆文化处道贺,内心真的很自豪,很激动。总之,希望中国发展越来越好,也希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为全球汉学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