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2016-02-01 10:25:44
法制博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困境

邓 薇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邓薇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义务教育自实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不遗余力,成果颇丰。但因地域差异及个体差异,我国的义务教育仍存在困境。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着手,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浅谈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困境;制度

义务教育在我国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但问题仍大量存在。虽然各级政府已经采用财政补贴等多种措施确保义务教育的有效落实,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的困境,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人民群众的经济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财政补贴等经济补偿对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局限性也进一步凸显。为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现状,尝试探讨其困境。

一、家长教育意识薄弱

毋庸置疑,义务教育是一项消费性的事业,需要经济做基础和保证。[1]但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均存在经济困境和文化困境。经济补偿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义务教育的经济困境,但文化困境并不能完全依赖于经济补偿。所谓文化困境,也称为文化不利,是指学生在幼年时缺少文化刺激,进而导致学习困难等困境。[2]家长教育意薄弱也是义务教育之文化困境的原因之一。

首先,家长受教育程度偏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由于地域偏远且经济相对滞后,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此,一方面,家长不能较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进而影响学生的进阶学习;另一方面,家长未能较好的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是否接受教育关注度不高。

其次,经济模式的变化冲击并改变着家长的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以往的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步发生改变,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外出务工等经济模式不断出现。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例如核桃,水果等,在给农民带来较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教育意识。详而言之,经济收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认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毫无关系。另一方面,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对家庭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家长对初中学生接受教育或退学务农产生动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二、学校责任重、压力大——学生安全工作

学生安全工作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绝大部分学校均采取了严格的进出校管理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或初中大都采取住宿制。住宿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学校的安全责任,有限的师资也加重了学校的安全工作压力。面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虽然学校已经竭力管理,但学生未经同意擅自外出等情况屡有发生,这也导致了实行住宿制的学校承担着更大的安全工作压力。巨大的安全工作压力及客观条件导致的管理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面临保辍工作与安全工作的尴尬境地。

三、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因材施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得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该规定的确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平等,但在基层实施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扭曲与弊病。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中,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差异性已经非常突出,例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及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均采取单一教学模式,也即,面向中考的教学模式。其实,新的平等观倡导的是:“人人接受平等的教育,同时还要重视个体差异的需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满足他们的需求。”[3]承认学生差异并因材施教并非剥夺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相反,因材施教更好的保障了实质平等而非形式平等。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许多孩子均是少数民族,文化印记较为明显。教育本身就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教育者应该重视多民族文化,并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充分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体育等课程,但面向所谓的主干课程,许多学校仍然将因材施教让步于升学率。其实,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效性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与千篇一律的教学分不开。部分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基于家庭经济境况及自身学习能力等原因,已然做出初中读完就不再继续学业的打算。但面对财政补贴,初中阶段仍有意向辍学的学生大多认为初中所学内容完全面向中考,枯燥无味且无意义。该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的知识。个体差异的被忽视导致该部分个体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增加了辍学率。

普及义务教育并实现义务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面向少数民族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应该更加尊重差异,以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金福,袁玲.我国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可行性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戚姝婷.美国“补偿教育”计划对我国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启示[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赵晓悦.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价值与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邓薇(1984-),女,福建浦城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就职于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231-01

猜你喜欢
农村义务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 01:25:16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22:52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35:50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1:59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审计与理财(2016年5期)2016-08-02 03: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