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2016-02-01 12:18:02姜润哲宋效清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脏腑胰岛素糖尿病

姜润哲 宋效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糖尿病

姜润哲1宋效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文章介绍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及预防方法。

糖尿病;治疗;预防;中医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约50%的糖尿病病人初起无明显症状,80%糖尿病病人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目前,全世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病人约1.94亿,到2025年将突破3.33亿。在我国,1980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994年为2.51%,1996年上升到3.21%,大城市达4%~5%,患病人数达4 000万。糖尿病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原发性糖尿病又分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T1DM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T2DM为胰岛素不足伴抵抗;T1DM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T2DM多采用中西医综合控制。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学对糖尿病的关注,时逾数千年之久,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即已论及,如“数食甘美”“不忌肥腻”“甘令中满”“肥生内热”“转为消渴”等论述。在病名上,有“消瘅”“肺消”“消中”“食亦”等称,并用“旱田灌水,日下曝冰”来形容“消”的含义,已明指“消渴”是热极内耗的一种内伤性疾病,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深刻内涵。

1 病因病机

1.1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备急千金要方》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皆提示长期过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容易诱发糖尿病。又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久而增气,物之常也;气增日久,夭之由也。”说明不能合理控制饮食,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将不断进展,或变生他症,甚至影响生命。因此《古今医统》中提出“薄滋味”治疗糖尿病。

1.2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有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河间六书·三消论》渭:“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强调长期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可以导致气血津液输布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心理压力等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抗胰岛素和升高血糖激素增加,从而出现糖耐量降低。

1.3脏腑柔弱,精气亏虚 《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曰:“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指出五脏是全身各个脏器及精神活动的主宰,与天地、四气有着密切关系,脏腑功能衰退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同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也反映各脏腑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管子·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这里的气指精气。精气充满人体以维持脏腑正常功能。精气亏虚则脏腑功能减弱,精气充盛则脏腑功能活动增强。老年病人多因创伤、疾病等损伤气血,脏腑失于濡养;或因时邪疫毒耗伤元气,脏腑阴精阳气亏耗,阴阳失调,而易发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早期的主要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且他们之间还会相互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输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津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阴虚则火旺,也可上灼肺胃,终可造成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共存的状态。病久迁延伤津则耗气,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终成癖血。癖血一旦形成即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糖尿病的发展和加重,晚期可累及全身的五脏六腑,乃致四肢百骸。因此早期应用中医辨证施治,预防疾病的传变,协调五脏功能,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正如《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仲景治肝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其理论基础最早也源于《内经·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剩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掌握脏腑病理的传变规律,辨清糖尿病的病位、病性、阴阳虚实,从整体调节入手,因人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治法。

2 治疗措施

2.1 辨证施治

2.1.1上消 肺热津伤 症状: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以消渴方(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加减。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人参、黄芪、茯苓、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或二冬汤(人参、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加减。

2.1.2中消

2.1.2.1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宜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以玉女煎(熟地黄、生石膏、知母、牛膝、麦冬、生地黄、玄参、栀子、黄连)加减。

2.1.2.2气阴亏虚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治宜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以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加减。

2.1.3下消

2.1.3.1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固肾。以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加减。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用生脉散加天门冬、鳖甲、龟板等育阴潜阳;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危象者,可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脱。

2.1.3.2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凉,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温阳,补肾固涩。以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加减。

2.1.4 兼夹证

2.1.4.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宜理气化痰。以二陈汤(姜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加减:脘腹满闷,加广木香、枳壳;恶心口黏,加砂仁、荷叶。

2.1.4.2兼血瘀 症状: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胸闷刺痛,中风偏瘫,或语言謇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一般瘀血选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枳壳、赤芍、桔梗、炙甘草)加减,也可根据瘀血的部位选用王清任五个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

2.2针灸治疗 糖尿病病人进行针法治疗时要严格消毒,一般慎用灸法,以免引起烧灼伤。针法调节血糖的常用处方如下:上消(肺热津伤)处方:肺俞、脾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烦渴、口干,加金津、玉液。中消(胃热炽盛)处方: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配穴,大便秘结,加天枢、支沟。下消(肾阴亏虚)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配穴,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阴阳两虚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2.3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以内分泌、肾上腺等穴位为主。耳穴疗法取穴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配穴:偏上消者加肺、渴点;偏中消者,加脾、胃;偏下消者,加膀胱。

2.4按摩 肥胖或超重糖尿病病人可腹部按摩中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水道等。点穴减肥常取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也可推拿面颈部、胸背部、臀部、四肢等部位,以摩、揿、揉、按、捏、拿、合、分、轻拍等手法。

3 中医对糖尿病的预防

3.1饮食防治消渴 饮食不节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发病。糖尿病人节制饮食是积极主动的措施,无论于防于治当为首务。《素问·腹中论》云:“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唐·王焘《外台秘要》还提出对米食、肉食、水果等亦应有所限制。如同现代医学所提倡的应当合理控制能量摄入,注意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忌辛辣甘甜与饮酒,控制食入量,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故有医者提出“薄滋味”防治消渴。

3.2运动防治消渴 古人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现了作息要规律,要顺应自然,在自然界,阳气生发的时候,你也应该去运动,去劳作。《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云:“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来说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非常重要。并且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完成。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尤其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选择合适的活动量。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如散步、快速行走、慢跑、健身操、游泳、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项目,动作自然、柔和,可以让气血流畅,是老年病人较为适宜的运动形式。有研究证实,八段锦锻炼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血糖的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对Ⅱ型糖尿病病人的康复、稳定病情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状态具有良好作用。

3.3身心调摄防治消渴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有余便是火,五志皆可化火。《灵枢·口问》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也。”情志处于长期的抑郁或激发状态时就会成为情志创伤,导致气血阴阳失调,五脏致病。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热伤津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且临床上因急躁忿怒,悲伤忧愁,促发和加重糖尿病的案例频频发生。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病,环境因素刺激来源有心理的、社会的、物理的、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而七情引发糖尿病的病机特点也正在于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消渴病的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长期不良刺激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必定会造成五脏“气郁”或“气滞”,久则郁滞化热、化火,伤阴耗液,终为“消渴”。临床上确实看到许多糖尿病因情志创伤而引发。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怡情养性,心态平和、平静,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养身防病之目的。

3.4中药防治消渴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具有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如麻黄、苍耳子、牛黄子、桑叶、葛根、知母、天花粉、夏枯草、黄连、生地黄、玄参、赤芍、紫草、熊胆、地骨皮、大黄、威灵仙、防己、五加皮、苍术、茯苓、苡仁、乌头、荔枝核、麦芽、藕节、虎杖、鬼箭羽、黄柏、桔梗、昆布、枇杷叶、灵芝、刺蒺藜、人参、黄芪、白术、麦门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银耳、山茱萸、蚕蛹、玉米须、牡丹皮、泽泻、五味子、三七、何首乌、菟丝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拟胰岛素样作用,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促进胰岛素分泌。

R25

A

1672-7185(2016)09-0020-04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08

2016-08-18)

猜你喜欢
脏腑胰岛素糖尿病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42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56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20
糖尿病知识问答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