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水
“新子學”理論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芻議
楊林水
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以批判性繼承、創造性研究、渴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經過對古往今來諸子學、經學和儒學研究成果的去偽存真、大浪淘沙,應用文史哲學科融合的科學研究方法,站在推動國學發展的高度,初步構建了一大系統學術理論——“新子學”。基於理論創新的“新子學”勢必推動國民教育理論特别是文史哲教學理論的改革創新,將主導新國學的發展,它理應成為當今倡導的主流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理論。“新子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淵源上一脈相承,都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為目的。“新子學”可以為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强大的理論支援。
關鍵詞 新子學 理論創新 核心價值觀 理論支持
中圖分類號 B2
近十年來,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在探尋諸子學術思想歷史演變、創造性提煉兩千年思想文化精髓的過程中,善於長遠佈局謀劃、學科彙聚和技術集成,大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文史哲“三管”齊下,倚重基礎研究又不糾結於一家之言一時之説,於紛繁複雜的諸子現象中探得“子學精神”,學術研究由此達到了融會貫通、厚積薄發的境界。《莊子學史》以及《子藏》系列等學術研究成果相繼問世,《諸子學刊》和歷届國際學術研討會業已成為子學復興、百家争鳴的一大陣地。該中心在開闢學術界新氣象的同時,十年磨一劍,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氣概舍身求真理,搶佔系統學術理論研究制高點,意圖科學概括兩千年思想文化演變之大“道”,並將此大“道”與現實社會對接,順應真理的時代進化,使其引導現代意識形態發展,源於歷史、融通古今的“新子學”理論由此横空出世。
“‘新子學’是從子學傳統中提煉出來的整體性新理念。‘新子學’的‘子學精神’主張多元並立,在主導‘國學’構建與發展時,將整合現有的各類學術文化。它給‘國學’帶來的不是簡單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結構性的革新。多元、開放、創新、務實,本是諸子百家之學先天具有的精神特徵,是富於生命力的思想資源,經過整合提升轉化,必能為民族文化復興提供助力,成為‘新國學’的主導!”華東師大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在《再論“新子學”》一文中如此論“道”。
“新子學”理論如同沙場戰旗獵獵,引領着思想文化的前進方向。近五年來,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辦的“先秦諸子暨《子藏》學術研討會”、“‘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諸子學現代轉型高端研討會”歡聲雷動,應者雲集。與會的國内外專家學者對於“構建‘新子學’系統學術理論”和“全面復興諸子學”達成廣泛共識。《光明日報》先後刊發《“新子學”構想》《“新子學”大觀》《再論“新子學”》三篇重要文章,在理論和新聞的高度又為“新子學”呐喊助陣。2014年4月12日至13日由華東師大主辦的“諸子學現代轉型高端研討會暨《子藏》第二批圖書新聞發佈會”再次高舉“新子學”理論旗幟,又取得了理想的社會效應和學術研究成果,近百名專家學者向研討會遞交了近80篇學術論文。2015年4月17日至19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第二届“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内外120餘名諸子學專家學者圍繞“新子學”理念,就諸子學國家治理思想展開深入探討,並對其現代價值作出正面闡述。
“以‘六經’為髓,儒學為骨,經、史、子、集為肌膚”是舊國學的理論依據,這種千年不變的基礎理論反映了統治階級泥古不變、專制獨裁的思想,雖然這種基礎理論在特定時代維護了政權穩固、思想統一,對漢賦、魏晉玄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文藝種類的形成與發展有過輔助作用,但它從根本上排斥社會進化的思想和人心思變的訴求,到了封建王朝的末期它最終成為一種腐朽、反動的國民教育理論。20世紀初,西學漸盛,一些近代學者試圖以西方的思維方式和學術理論來解釋重構國學,這種新瓶裝舊酒的做法依舊忽視最具生命力的子學現象與子學精神,没有挖掘並豐富國學的深層内涵,也没有推動國學系統學術理論的改革與重構。没有與時俱進的舊國學理論,自然無法引導國民教育的重大變革,乃至出現了盲目灌輸西學理論、生搬硬抄洋學的現象,所以舊國學理論也無法支撐近代社會核心價值觀。新中國成立後,在極左的國民教育理論指導之下,思想文化上的“破舊立新”也可謂登峰造極,核心價值觀再次迷失方向。
改革開放初期開展的有關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逐步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國民教育中的主要地位,這些理論一度支撐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主流價值觀。近二十年來,我國的國民教育理論創新步伐明顯落後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由於缺乏新理論支撐,學術研究的方式方法創新不足,思想文化求變亂變有餘,主流引導缺位,導致公民唯利是圖、個人至上意識氾濫,社會上拜金主義、權錢交易思想日盛,“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久治不愈,兩種足以將整個國家民族摧毁的價值觀——拜金主義、權錢交易價值觀佔領了意識形態的許多陣地。
拜金主義、權錢交易這兩種價值觀必然導致這樣一個邏輯: 有錢好辦事,甚至可以購買權力;有權更好,因為有權力者可以辦有錢人辦不到的事情,有權就等於有了一切。所以為了金錢,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這種自私自利思想通過潛移默化直接導致官場腐敗蔓延,商界違法行為層出不窮,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淪喪。這種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的社會“陣痛”不應在國内廣泛複製,應該通過“新子學”(新國學)理論等國民教育理論創新與應用,大張旗鼓地開展新文化運動,通過各種教學途徑讓國民廣泛吸收中外優秀思想文化的“營養”,以實際行動回應執政黨有關思想文化領域實施全面深化改革的號召,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思想,搶佔意識形態的絶大多數陣地,淘汰拜金主義、權錢交易等腐朽反動的價值觀。
“新子學”的理論構建填補了20世紀以來國内原創性、可持續性國民教育理論尤其是文史哲教學理論的空缺,是對清華大學中國管理研究中心等單位提出的“國學體系”理論(以經學和儒學為主幹、以子學為枝脈的“國學之樹”體系)的最新一次糾正,是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新子學”是當今國民教育改革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理論依據,對於推進上層建築改革和社會進步具有深遠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上的幾次重大學術理論構建和應用,都大力支持了當時主流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引導了當時的思想文化變革和社會進步。唐宋盛行的“今文”(即駢文)張揚奢靡浮誇之風,脱離實際應用。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主張文章必須“載道”、“志道”、“明道”。在此新理論指導下創作的唐宋散文讓人耳目一新,名為清新樸實、更接近生活的“古文”,上承秦漢散文,一改六朝浮靡文風,實為文藝界一次務實創新的思想大解放,極大地釋放了當時社會文化生産力,在推動形成當時社會新思潮的同時,也在我國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大里程碑。14世紀中葉在意大利興起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也是源於莎士比亞、但丁、達·芬奇等人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學術理論,否定“以神為中心”的理論,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他們通過文藝創作來宣傳人文精神,積極倡導個性解放和人身自由。“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理論旗幟,對“腐朽了的儒家文化”乃至舊國學進行了一次大革命,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了國民的愛國救國熱情,“反帝反封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價值觀迅速成為主流思想,也為後續的政治層面的“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以華東師大先秦諸子研究中心方勇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近十年來憑藉批判、求真的科學精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繼承和發展“諸子學”,大力推動“諸子學”現代化轉型,實現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新進化。在實施基礎工程即做好有關先秦子書古籍的整理、讀懂子書的同時,又對子學思想展開深入研究,並概括提煉了子學精神即“多元、開放、創新、務實”,以子學精神為核心的“新子學”理論應運而生。
方勇教授在《再論“新子學”》一文中提出:“‘新子學’是對‘子學現象’的正視,更是對‘子學精神’的提煉。所謂‘子學現象’,就是指從晚周‘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運動’時期,其間每有出現的多元性、整體性的學術文化發展現象。這種現象的生命力,主要表現為學者崇尚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學派之間平等對話、相互争鳴。各家論説雖然不同,但都能直面現實以深究學理,不尚一統而貴多元共生,是謂‘子學精神’。”
“新子學”從子學的實際出發把握民族的思維模式、認知途徑和表達方式,擺脱了對西學知識體系的依傍,建立了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概念、範疇,初步形成了一個理論體系。目前,相關專家學者正從現代社會的需要出發,重新闡釋子學思想,抛棄其過時的東西,發揚和發展其優良的思想,豐富“新子學”的科學内涵,完善符合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新子學”理論體系。
筆者認為,“新子學”在學術研究、國民教育和思想文化發展三個層次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它的核心内容,即“多元、開放、創新、務實”的“子學精神”,其理論框架由此而構成。在學術研究上,“新子學”主張多元、包容、開放,對於子學與經學、儒學的融合發展研究,對於國學與西學的相互促進研究,都應該遵循“多元並立、百家合鳴”的原則,相互吸收先賢研究之精髓,釐清國學發展脈絡;在國民教育上,“新子學”主張德教、創新、務實,倡議“成德之教”即重“術”之實用,更重“道”之教化;在思想文化發展上,“新子學”主張自由、多元、和諧,尊重“原創之見”,倡導精神上的獨立與自由,倡導“和為貴”,以天下安危為己任。
“新子學”是對兩千年來人文科學研究領域優秀成果的創造性提煉與高度概括,與當今倡導的新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淵源上一脈相承,兩者都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為目的。“新子學”既是系統學術理論,也是國民教育新理論,可以為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强大的理論支援。
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思想主張(富强、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基本上採納了仁義禮智信、和為貴、法治、兼愛、非攻、五德等諸子思想的亮點與精華。
儒家以“禮樂仁義”、“德治仁政”為要義,主張以“仁”為本,積極入世,在現實世界中尋求理想,“朝聞道,夕死可矣”;墨家的“兼愛非攻”主張友善,倡導節儉尚賢,刻苦自礪;道家認為“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在堅守國家大“道”的同時,提倡精神自由,於紛繁世界之外“清虚自守”、“澡雪精神”;法家的“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思想,主張法治與誠信、變法圖强。這些諸子思想主張,代表了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過去它們曾不斷催生人們的新思維,鼓舞激勵着歷代仁人志士;在當代它們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石”。作為理論創新的“新子學”,以“子學精神”為綱,以諸子的主要思想主張融合歸納為目,綱舉目張,從而舉起思想文化復興的大旗,從基礎理論方面支持和引導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
“新子學”提出的“多元、開放、創新、務實”這一核心理論,突破了舊國學的思想局限,提煉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歷代先賢有關治學佈道、治國安邦的理論闡述,不僅有利於建設多元、包容、開放的學術生態,有利於國民教育改革趨向德教、創新、務實,也有助於發展自由、多元、和諧的思想文化,使中華主體思想文化朝着民主、自由、有序、統一的方向發展。一言以蔽之,“新子學”理論是護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可以為倡導“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法治”等主流思想提供强大的理論支撐。
上海社會科學院林其錟研究員、韓國金白鉉教授主張當今東方人要繼承充滿原創性、多元性的“子學精神”,尤其是拯世救俗的求實精神,也是從“新子學”理論支持引導東方主流思想的歷史高度發出的一種呼喊。
小 結
當今中國,猶如一頭睡醒的東方大獅。為了在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中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照進現實,執政黨以史為鑒,在治國理政方面廣泛應用科學理論,吸收古代聖賢有關治國安邦的思想精髓包括先秦諸子的思想主張,以開展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掀起了上層建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改革創新高潮,以百家争鳴為代表的思想文化復興浪潮已然顯現。繼往開來的“新子學”理應擔當主導當代國學發展、推動國民教育理論改革、培育先進文化、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重任,為實現“中國夢”作出重大理論貢獻!為此,完善“新子學”理論體系並豐富其科學内涵是一項相當重要和緊迫的工作,期待廣大人文科學工作者的積極參與,期待國家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作者簡介]楊林水(1967— ),男,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現為中共浙江省嵊州市委宣傳部新聞“三審”員。從事新聞記者工作十五年期間,在浙江省和紹興市級主要媒體刊播360多部(篇)作品,獲獎20多篇,並有“新子學”研究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