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汉伟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民事检察监督的保障
崔汉伟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2015年最高法关于民诉法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检察建议等制度。规范层面上的制度修正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实施,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保障
一、民事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新民事诉法从不同的维度提高检察监督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职能、范围、方式与手段、程序与可操作性等方面。民事检察监督具有全方位、立体化特征,对纠正违法行为,树立司法权威有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民事检察监督对民事诉讼活动应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不是进行过多的干预。
理论上来说,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它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不对等性,既是绝对必须,又含潜在的威胁。检察权的行使,正是为了防止审判权滥用,维护司法的公正。
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审判权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单靠内部监督机制难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外部监督机制,用检察监督权制约法院的审判权。另一方面,民事执行案件中行为不规范、管理无序等不法行为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法院的权威。作为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民事执行对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新民诉法的修改,正是体现了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肯定和完善。
二、民事检察监督的现状考察
经2007年和2012年两次修改,《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检查监督制度有了新的规定:一是在监督范围上,除了对生效判决的监督之外,增加了执行监督、调解监督以及对审判监督程序之外的其它审判程序中对于审判人员违法裁判的监督;二是在监督方式上,除了抗诉之外,增加了检察建议的方式;三是赋予人民检察院调查取证权。
新《民事诉讼法》第14条将原来的“民事审判活动”延伸为“民事诉讼”,人民检察院开始对人民法院所有的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且人民法院包括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和再审法院;第20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第235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由此构成了由抗诉与检察建议共同构成的审判监督权、执行监督权的权能格局;新民诉法第209条、210条细化了当事人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的三类情形,并明确了对申请的审查期限和次数限制,并确立了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而享有的对当事人或案外人的调查核实权。在司法解释层面,为落实新民诉关于检察监督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就民事检查监督案件的受理、程序等方面做了比较细化的规定。
从监督范围来看,虽然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大,但仍具有狭隘性。修改后的民诉法增加了民事调解的监督,但仅限于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而实践中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较多;从监督方式来看,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增加了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最高院关于民诉法的解释第四百一十三条、四百一十五条、四百一十六条细化了检察建议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其效力,实践效果还需时间来检验;从监督手段来看,规定检察机关有进行调查核实的权力,但对法院在相关方面协助和配合义务却未予规定。
三、民事检查监督保障之措施
权力的行使需要相配套的保障措施。下面,我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一下对民事检察监督的保障:
(一)立法保障
1.明确检察监督的法律地位。可以在宪法中明确检察院、法院与行政机关处于平等地位,同时界定检察监督的含义及其具体权能。
2.完善民事检察监督的相关立法。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增设“人民检察院监督”专门一章,对于民事检察监督在管辖、受理、审查、其他规定等一并明确,避免检法两家的争议。
(二)制度保障
1.建立检察系统独立垂直的领导体制。检察系统只有外部独立,才能正确行使职权,发挥检察监督制度应有的作用。
2.明确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的法律后果。在检察权和审判权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权力机关有权力也有义务成立专题委员会或者专题小组进行调查和处理,以保障检察监督的实效;另一方面,在监督检察建议的情况下,必须赋予检察机关对违法行为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力;建议罢免权,即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向人大提出建议,罢免涉嫌相对严重违法的责任人。
3.赋予检察院民事公诉权。现有民事法律并没有明确检察院具有提起公诉的权利,其实只有赋予其相应的诉权,才能更好地以保障法律监督的目的得以实现。
4.建立法检沟通机制。可以在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内开放平台,同时开展民生热线、派出检察室等新平台联系社会群众。
(三)加强民事检察自身建设
要推进民事检察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同时还应在检察队伍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办案责任制度、落实办案回避制度等,严格杜绝腐败的滋生。
[参考文献]
[1]韩静茹.民事检察制度的体系化革新[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3).
中图分类号:D925.1;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9-0241-01
作者简介:崔汉伟(199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