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小骐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綦小骐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大国,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同时也拥有名贵的文物供我们保存、铭记。例如:瓷器、兵器、兵马俑等等都是一件件记录着历史的笔,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诉说着它们的经历。而我们,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去保存好它们。对此,我国近几年对于保存文物也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本文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发展情况;控制
我国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积淀之下,我国的文物多得数不胜数,它们代表着我国的辉煌,记载着我国国人的精湛手艺,体现了我国国人的智慧。然而,大部分文物被发现时都是从地下挖出来,损坏程度对于所处环境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保存文物的环境应当选择比较适合的,同时,对于多种多样的文物,要有多种多样的保存环境。对此,科学家们近几年在对文物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笔者也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含义
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即为博物馆的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独立空间的总体,其中既包括了文物库房、储藏柜等保藏空间,空间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影响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的因素有多种:受光度、湿度、温度、有毒气体、微生物等等,这些因素会对馆藏文物保护环境产生不同的危害。而作为目前研究的保护馆藏文物的环境有着避免文物受到损坏的条件,其能够使文物达到减缓甚至控制文物受损的效果。在使用了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使馆藏文物能够处于比较稳定的环境下,能够延长文物的保存期限,还能够达到更长久的展示作用。这是保护我们所剩无几的文物的唯一目的和唯一途径:保护他们能够更加长久地展示其辉煌、其精美。
(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研究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基础也较为薄弱,同时,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十分淡薄。但是,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不断的进步,我国对于馆藏文物的环境保护也提高了重视,保护意识也不断加强。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之下,我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可以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进入了繁荣的阶段,这使得我国馆藏文物环境能够得到改善。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对于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研究也有了重大的突破,现在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检测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高的质量保障以及精准性。其次,我国的科技力量也随之大力发展,我国也实现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信息的无线传输和各种检测数据的及时储存,能够保障管理者实现在线监测的可能,如此一来,高效率的保护工作,就使文物的受损程度达到减缓甚至是得到控制,实现了文物能够更长久地被保存下去。
(一)温度和湿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与控制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受其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对于文物的组成结构来讲,环境湿度过低会使文物干燥甚至出现干裂的情况,如果湿度过高又会出现发霉或者腐蚀的现象。由此可见,湿度的适宜性对于文物的保存状态影响十分巨大。馆内的温度大部分受气候影响,我国南方温暖潮湿,北方干燥寒冷,无论是哪一种实时温度都不适合文物长期的保存,温度过高会加快文物的氧化作用,加快文物被腐蚀。温度过低会破坏文物内部结构,造成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与湿度相似,温度也是会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环境中的湿度和温度条件都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调控呢?对此,我国得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适宜温度与湿度范围:调控温度标准控制在15摄氏度—20摄氏度范围内,而相对湿度则控制在45%—60%的范围内。为了提高调节效果,应将保存的文物保存在封闭的玻璃柜或者其他适宜的容器中,小容器意味着环境小,环境可变性也随之降低,同时,处于小环境的文物也比较容易保存。在方便工作人员控制的同时,也减小了成本的支出,操作简单。
(二)有害气体及微生物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与控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废气乱排乱放,导致我们日常所处于的空气中也存在有更多的有害气体,同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经预防,文物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坏,这也是国家极大的损失。例如:二氧化硫会促进腐蚀作用,尤其是能够使纸张变黄,我国已经有一大批的古画、书法作品都遭到如此腐蚀,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不仅仅是二氧化硫,空气中还存在着一定量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甲醛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腐蚀文物,达到破坏作用。与有害气体相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无处不在,各种细菌、真菌在适宜的环境下会进行生长、繁殖。如果由于接连的下雨导致天气潮湿,霉变现象会在所难免。
对此,专家要求在选择建造博物馆时,要选择远离工厂、远离人流量大的闹市区等污染较少的位置,同时,在馆内的通风装置上安装空气过滤器以过滤有毒气体,减少空气中的颗粒性物质,应该选择无污染、安全、环保的材料装修馆内,对于馆内的空气质量一定要保证清新、安全。对于转移的文物都要进行严格的空气净化处理,防止有毒气体以及微生物残留在馆中,腐蚀文物。同时,在转移文物时要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阴雨天气下转移,不要由于路途颠簸而破坏包装等等。
我国科学家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内各个因素的研究都有着明确的分工:科学家们对于研究温度,湿度,微生物以及有害气体都有着自己的意见,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能够找到馆内文物保存的最适合的状态,以达到更好的保存、保护文物的作用。对此,近些年来,科学家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处理技术进行详细研究,并且颇有成效。
(一)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检侧与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文物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此,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因此,我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检测技术和监测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于馆内环境的检测对象也变得更加全面,从一开始只有监测温度和湿度含量,到现在,又增添了各种有害气体、各种微生物、生物等等监测对象,比以前的监测仪器要高科技,比以前的监测方向以及监测手段也都变得更加高明。对于污染气体和微生物的分类也变得日益细化,除此之外,对于环境因子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人士也在努力地研究之中。
馆内环境监测也从实验走向了实践,我国正在将监测手段大力推广到各地,尤其是国家博物馆的监测技术几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如此高的准确性,我国也实现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信息的无线传输和各种检测数据的及时储存,能够保障管理者实现在线监测的可能,如此一来,高效率的保护工作,值得我们对之前的努力感到骄傲。同时,在进行大力宣传监测技术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由于我国是占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我国处于的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用的,因此,要进行区别对待。
(二)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评估与分析
我国对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环境中不同的环境因子对于不同的文物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在此方面,我国的经验较少,相比之下,国外早已加大力度对此进行研究,我国在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之下,发现了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腐蚀作用的有机酸类、甲醛、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氯化氢等有毒物质,以及馆内的温度、湿度对文物腐蚀性速度的影响,还包括木制结构中挥发出来的乙酸和甲酸对不同种类的文物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还研究了石灰石遇到颗粒型物质会被硫酸盐化的作用过程,以及甲醛、梭酸衍生物、含硫物质会腐蚀银器使银器变黑等等。
对于此类研究,我国科学家还有更加细致的研究,对于我们日常装修使用的材料所挥发的物质是什么,以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关等等,此类评估也在紧张的进行中。例如:现代化型材如人造板等散发出的有机物也存在腐蚀文物的情况,因此,在选择装修馆内的材料也要进行精挑细选。
(三)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分析
为了做好保护文物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一个安全、适宜的环境为文物所用。自然,我们在做好监测、评估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进行调控。
在各种环境因子下,我们首先要进行调控空气湿度以及空气的温度,此作为大范围的制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馆内环境调控温度标准控制在15摄氏度—20摄氏度范围内,而相对湿度则控制在45%—60%的范围内,与传统的设备相比,新型设备有着可持续,并且节约能源、安全以及方便的优势得到了更大的青睐。除此之外,还要在馆内的通风装置上安装空气过滤器以过滤有毒气体,减少空气中的颗粒性物质,应该选择无污染、安全、环保的材料装修馆内,对于馆内的空气质量一定要保证清新、安全。对于转移的文物都要进行严格的空气净化处理。考虑到我国各地的博物馆的财务情况,比较实用并且价格较为低廉的使用仪器为空气净化装置。在净化空气时,要保证仔细认真,避免残留的有害物质腐蚀文物。在转移文物时,要注意避免天气潮湿,以免导致馆内湿度过大,加速文物的腐蚀速度,应选择适宜天气进行转移。
经过了我国科学家不断的努力,终于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小博物馆还不具备完善的保护文物的仪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最根本出发,下批资金去配备保护文物的仪器,同时,博物馆也要节省资金,把文物保存环境建设得更好。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努力在文物研究环境上争取更大的收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历史,才能够教育后辈努力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方圆,解玉林,昊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上海文博,2013(21).
[2]吴来明,徐方圆,黄河.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3)).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