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
(西安非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简谈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
李昊
(西安非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在整个作品欣赏的过 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学作品是真实环境的写照,其中的模糊性也是真实情景的体现。文章对文学语言审美中模糊性进行了简述,旨在通过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提高人们对文学语言的认识,掌握模糊性的审美艺术。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艺术;模糊性
通过对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学语言在创作到鉴赏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模糊性的特点,在模糊性语言审美艺术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提升人们对文学语言特点的认识,强化读者的审美能力。文学语言是人类语言体系中更高层级的文化形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只有读者通过审美分析才可以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因此可以发现,文学中的审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模糊美的体现,可以提升文学作品的基本内涵,实现语言艺术的深层次表达。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艺术创作过程中语言的表述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如果缺少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也就失去其艺术美的表达。在作品创作及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一些符号的运用并不能显示最真实的语言情境,而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提升艺术表达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文学语言中模糊性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文学语言中的诗歌、散文等,与一般的语言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文学语言追求的是艺术的传递,并为读者营造良好的语言情境,通过与审美模糊性的融合,可以使这种艺术表达得到完美的展现。因此可以发现,模糊语言是文学语言创作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核心,如果文学作品创作中,缺失了审美模糊性的特点,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一)文学语言中用词的模糊性
在文学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其所形成的语义外延接线相对不明确。例如,在人物特点描写的过程中,作品用“她年轻、她眉清目秀”这一模糊性手法,可以体现主人公的肖像特点,如果在该作品描写的过程中,直接介绍主人公的年龄以及外貌特征,就会使整个作品显得呆板,也就不能展现整个作品的艺术性。而且,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被作者广泛运用,例如,李白在创作《望庐山瀑布》的过程中,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分显示了瀑布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1]
(二)文学语言中句意的模糊性
在文学语言欣赏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句子其理解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红楼梦》创作中,当写到黛玉临终前的语言时,运用了“宝玉!宝玉!你好......”的省略句式,在这种模糊性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可以使读者结合语境进行想象,体会黛玉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其含义可能是:你好无情、也可能是你好狠心等等。通过这种模糊性语言的表达,可以将人们带入到文学语言的情境之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使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进行作品的探究,从而实现模糊语言运用的核心目的,使读者认识到,黛玉这一无奈的呐喊,饱含了无奈与悲伤,从而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永恒性的展现。
(三)文学作品中意境及主旨的模糊性
对于不同的文学语言而言,其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模糊性的主旨及意境会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例如,在一些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的情感,就会采用模糊性的语言形式,进行意境的营造,并通过模糊语言可以展现作品的主要意图。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创作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模糊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人们的视觉、听觉等充分地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朦胧性的意向,升华了作品的主要意图,使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体会到作者作品创作的中心思想,提高了对作品意境的分析。[2]
(一)文学语言中的悖论模糊美
对于文学语言中的悖论而言,主要是一种逻辑学中的术语,将其运用在文学领域之中,可以实现情感的交替性变化,通过作品意象的相互合成、情景融合等,使文学语言的基本价值得到了充分性体现。但是,在实际的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不同的物象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特点,又存在着相互抗衡的现象,所以,很多文学创作者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会运用相对独立的思维进行相互矛盾的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语言艺术之间的冲击,也有一些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模糊美的合理运用,充分彰显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悖论模糊美的运用也相对广泛。如,杜甫的《登高》中,通过“花近高楼伤客心”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情。这首诗是杜甫在吐鲁番入侵以及宦官专制的环境下所创作的,当时的朝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发展状态,通过情境的充分交织,体现了模糊体验在复杂环境下的艺术展现。[3]
(二)文学语言中的辞格模糊美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分析,辞格在模糊美的创作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修辞效果以及审美功能,主要是在文学语言审美的过程中,辞格并不是将声音、形体等进行直观性的表达,而是通过词语的运用,使人们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一种语言之外的艺术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升华读者的潜在情感。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常常采用比喻、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从而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展现作品中模糊性的审美情趣。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该作品是作者在亡国之后的幽囚之作,作品的前两句对人们生活中的动作进行了介绍,而后句运用了极为抽象的表现形式,使作品的模糊价值得到了充分性的体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可剪断”的具体内容描述成“虚象”的抽离现象,通过这种模糊性的艺术表达,将具体的事物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从而形成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情境,进一步彰显了作品的潜在艺术价值。[4]
(三)文学作品中模糊手法的不同运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创作艺术的分析,在不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其模糊手法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具体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叙事性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由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创作手法存在着不同,其模糊性的艺术手法也就不同,在人物描写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鲜明性,所以,与模糊性的艺术表达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性,通过其艺术特点的合理运用,可以充分彰显任务的鲜明特点。例如,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正传》,其笔下的阿Q就是一种双重性的人物形象,他质朴愚昧,且又奸诈狡猾;虽然争强好胜,且又忍辱屈从;狭隘又保守等等,这些相互矛盾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地体现出人物的基本特点。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模糊性创作手法的运用,可以体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叙述性的文学作品的环境、故事情节得到有效烘托,为故事背景的设计提供了模糊性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二,在作品创作中,人们会习惯对一些事物进行细致的描述及分析,并通过客观事物的讲解,实现作品创作的合情合理,充分展现作品创作的确定性特点。而通过模糊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完善作品的故事情节,例如,在《红楼梦》中,凤姐以借琉璃瓶做为借口,故作娇嗔,充分暗示了婶侄之间的乱伦关系。第三,在抒情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可以采用一种模糊性的艺术手法,在很多文学作品创作中,其具体性、真实性以及确定性是相对较强的,但是,在作品创作中也要求具有虚拟性及模糊性的艺术表达手法,通过这两种艺术的表达及分析,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创作中模糊性的意境表达。[5]
总而言之,在文学语言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语言中模糊性的艺术特点,通过不同语言创作手法的运用,实现语言创作的基本价值。其中的模糊性作为文学语言的特征,具有独特性的审美功能。因此,在现阶段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模糊性作为特征性的艺术审美功能,在其文学语言创作的运用中,应该保证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在含蓄表达的基础上彰显模糊性语言的基本特点。如果模糊语言运用中失去了其运用的核心理念,会使整个语言的表达失去其功能性。所以,在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运用中,人们应该认识到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统一性,使语言的运用达到较高的创作境界,从而为文学价值的展现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晓青.传记文学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以《史蒂夫·乔布斯传》和《贾伯斯传》为例 [J].山花,2014(16):161-162.
[2]年晓萍.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考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50-52.
[3]陈海敏.浅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98-100.
[4]孙媛.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98-103.
[5]刘晓萍.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词曲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2011 (11):113-114.
作者简历:李昊(1988-),江苏省邳州市人,南开大学硕士,美国麓鹿出版社特约作家、美国麓鹿出版社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新闻杂志特约专栏作家,中国国家收藏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研究院院士,现任西安非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出版《一本通》一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