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梅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取决于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去展开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出真正基于学生的理想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教师除了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
一、以了解学生为出发点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就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计算整数除法的经验,因此对新知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以“56.28÷0.67”为例,一位学生说:“我是根据已经学过的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把原式假想为‘56.28米÷0.67米’,接着再把其转化为‘5628厘米÷67厘米’进行计算。”另一位学生说:“我的方法更简单。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即‘5628÷67=56.28÷0.67’。”就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教学,既可以激活和唤醒学生的经验,还可以调动学生挑战新知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师乐教,学生愿学,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以信任学生为落脚点
要想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使学生的潜能或者独特才华得到发展。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我没有直接把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组算式的呈现以及相关问题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自行发现特点,总结规律。首先,出示以下算式:
1.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想一想,○两侧的式子是什么关系?
(14+6)×3○14×3+6×3; 5×(18+2)○5×18+5×2
2.下面几组式子是什么关系?用合适的符号连起来。
(7+5)×3○7×3+5×3; 9×(3+9)○9×3+9×9
在学生完成以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表达:“从上述习题中可以看出等号左边有什么特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特征?(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这两个数相加)”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很快就被学生挖掘、总结出来。
实践证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某种规律或者某些性质特点是由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来时,学生会由衷地产生一种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学生就能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信心满满的自己。
三、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点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学能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组织各种数学活动。
如学习“元,角,分”后,学生明白了元、角、分产生的意义,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发展服务,教师就可以通过“小小商店”的购物练习环节,让学生学会用人民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与购物者,允许砍价、议价,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来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
当教师始终把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时,学生就会真正产生“学习数学有用,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进而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献计献策,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因此,就让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明天。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