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里斯特利散文选》是英国著名作家J.B.普里斯特利的第一本散文中译本。他的散文继承了英国散文所具有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风趣幽默,笔调辛辣的味道。本文尝试从该散文选的语言风格角度入手,浅析其语言风格。
关键词:普里斯特利;散文选;社会问题;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陈龙(1989-),男,汉,湖南祁东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导言:
J.B.普里斯特利是英国20世纪有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散文,小说,剧本以及文学评论等。《普里斯特利散文选》摘录了普里斯特利所写的一系列散文,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得以窥探20世纪的英国社会的风貌,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和领略到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
一、风趣幽默,亦庄亦谐
普里斯特利的文字虽然幽默风趣,但是又不失庄重。如“世界上所有的罪过都是由那些孜孜干个不停而又不知道何时应该干或应该干些什么的人造成的”。[1]作者在《论无所事事》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人应该重新定义无所事事”的观点。随后作者以风趣幽默且略带嘲讽的口吻,细数了芸芸众生,从首相到普通百姓,整天都忙忙碌碌。在别人看来无所事事和懒惰是难以接受和可耻的,而在作者看来,这是人类再一次静下心来,在忙碌中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发展”和“进步”这两个在维多利亚时期非常美好的字眼,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大萧条之后逐渐丧失了昔日的荣耀和光芒。普里斯特利呼吁英国人民,重新审视英格兰的乡村,停下匆匆的脚步来阅读华尔华兹的诗歌,适当适时地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读完此文,作者那风趣幽默,亦庄亦谐的文字,跃然纸上。
二、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普里斯特利一生的写作都围绕着社会话题而展开。除了他的散文,这些题材诸散落于他的小说,剧本以及文学评论之中。“我一直纳闷是不是这二十一万七千幢新房的大部分都像一路上已经盖好的那种样子。(71)”在《住房问题》这篇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针对英国的住房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像一个小盒子,丑陋无比,人们已经丧失了对于丑和美的评判。
“英格兰的灵魂在乡村”曾经的英格兰,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镇抑或大都城市,房屋的建筑错落有致: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映成趣,花园和草坪分列在马车道两旁。而如今的建筑师,将英国带入了一个水泥钢筋“盒子式”的社会,房子的外形千篇一律,令人生厌。作者能够针砭时弊,直言不讳,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弊病,从中体现了普里斯特利对于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忧虑。他不仅关心社会现实问题,而且还担忧英国的未来的发展。他认为,英国人正在逐渐丧失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乡村文化和花园景观。作者深刻反思英国民众的住房问题,从中折射出英国社会当时存在的一些诟病,可谓文笔犀利,入木三分。
三、笔调辛辣,尖酸讽刺
普里斯特利对于日常交际的问题,也往往都能够融入他个人独到的见解和不寻常的批判。“我对这种聚会的想法感到有趣,可是对它的实际则兴致索然,结果成了既不能躲开它们,又不能享受它们(37)”。作者在《交际性聚会》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勇气拒绝,参加但又后悔”,这正是作者矛盾心情的体现。作者不愿参加这类聚会,并不是作者不善于交际抑或作者是一个“斯多葛主义”者,而是这类聚会的氛围让作者感到压抑甚至意志消沉。这类交际性聚会,让人平添了几分沮丧。一大波平时不认识的人,突然拼凑在一起,陌生人之间要表现出一种熟人的假象,这对于作者而言,却是一件难事。
英国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在她的著作《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一书中曾指出,英国人的“攀谈”原则中有一条“笨拙规则”。英国人对于与陌生人的交流始终存在一些隔阂,而如果硬要装腔作势,则显得过于虚伪。因此,作者对于这种交际性聚会极为反感,他不惜用辛辣的笔调,来对此现象进行尖酸的讽刺。他认为这不仅浪费时间,毫无意义,而且容易使人染上意志消沉的“怪病”。在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一种社会百态的景象,于辛辣尖酸之中透露出一股清凉。
结语:
通过梳理他的三篇散文,不难发现作者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能够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看出背后所折射的重大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他的文字或幽默风趣,或针砭时弊,或笔调辛辣,勾勒出普里斯特利散文所具有一种“冷峻的幽默”的语言风格特点。虽然他所关注的都是平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但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意境却颇为高深和悠远。
注释:
[1]J·B·普里斯特利:《普里斯特利散文选》,林荇译,天津:2009年,第14页。文中所有该小说的引文均出自该书,正文中只标页码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J.B.普里斯特利,《普里斯特利散文选》,林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凯特·福克斯,《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姚芸竹,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书店,2010年版。
[4]殷企平,《“文化辩护书: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