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仁
(云南省通海县杨广镇畜牧兽医站,云南通海 652704)
羊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周广仁
(云南省通海县杨广镇畜牧兽医站,云南通海 652704)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的特征发热、肺炎、口炎、腹泻等,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两年来由于养殖户对该病防疫意识的淡漠,此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1)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2)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发生传播的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病羊含有大量的病毒的是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
(3)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
(4)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突然发热,第2~3d体温达40℃~42℃高峰。发热持续3d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
尸体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肠道有糜烂或出血变化,特别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常常出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样纹。皱胃出现糜烂病灶,瘤、网、瓣胃少见。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根据本病的流行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1)坚持做好羊小反刍兽疫活疫苗的预防注射,尤要对一月龄以上的羊每三年进行免疫一次(妊娠母羊分娩后15d免疫)。
(2)常年对新生、新补栏羊只进行免疫,重视免疫密度和群免疫力,一个羊场要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有效免疫个体,才能提供较好的群体免疫力。在群体免疫中,羊只的个体免疫是基础,免疫密度越大,小反刍兽疫发生概率越小,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
(3)加强消毒、全面净化环境:防治羊小反刍兽疫消毒是关键的措施之一,绝不能认为注射了疫苗就万事大吉,当环境病原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好的疫苗也起不了多少保护作用。要制定防疫消毒制度、定期消毒,使消毒工作制度化。
(4)加强饲养管理,对于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都应彻底消毒,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对新购入羊只,尤其是从活羊交易市场购入的羊只需要隔离观察21天以上,经检查确认健康,方可混群饲养。
[1] 陈晓艳.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综合防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