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胡同”遇到“酒吧”——从《老炮儿》看北京城市影像的建构

2016-01-31 21:51李心竹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炮儿全球化北京

李心竹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当“胡同”遇到“酒吧”——从《老炮儿》看北京城市影像的建构

李心竹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摘要】从“胡同”到“酒吧”,城市化为城市空间打下了烙印,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伴随的却是文化的消解和历史的遗忘。《老炮儿》自上映以来,凭借良好的口碑一路坚挺,票房已经突破八亿。影片呈现出了两代江湖的交叠与冲突,同时也成为了展现北京城市形象的一部京派代表作。本文以《老炮儿》为文本,分析影片中北京城市影像的建构及其缺憾。

【关键词】老炮儿;北京;全球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个国际化的现代都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地域色彩,许多北京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遗忘甚至破坏,能否追求到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和文化魅力,是未来京派电影电视发展的关键之处。《老炮儿》讲述了当年风光四九城的老炮儿六爷为解救自己的儿子晓波重出江湖,六爷试图用自己的规矩摆平事件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最终和江湖新势力小飞一较高下的故事。《老炮儿》作为京派电影作品的又一力作,展现了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新的城市形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憾。

一、北京城市影像的复杂性

(一)传统与现代

《老炮儿》中所体现出的“老北京”和“新北京”的交杂景象,主要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胡同与酒吧的融合体验。胡同是北京城最为显著的标志,它不仅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更蕴含了老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胡同和四合院这些老北京空间的标志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繁华都市的新代表——酒吧,咖啡馆,摩天大楼。《老炮儿》中,晓波最终实现了他曾经与六爷说过的愿望——在胡同里开一家酒吧,他按照六爷的话将酒吧取名为“聚义厅”,胡同与酒吧,新与旧,父与子,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老一辈对小一辈的传承,彰显出了北京城当下复杂的城市景象。

其二,交通工具的变迁。自行车,地铁,出租车,跑车。过去那个“自行车王国”已经逐渐远去,更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兴起。六爷为寻找晓波,踏上了十号线地铁,地铁的摇晃、动荡不安,无不昭示着六爷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迷惘与焦虑。当六爷和晓波坐上出租车,返家途中看到鸟巢等现代化的建筑,轰隆的卡车,六爷墨镜下的双眼流下一滴热泪。他所熟悉的北京已经远去,“宣武没了,都合进西城了”。交通工具的变迁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变迁。

其三,现代化的自由与禁锢。六爷奔赴最终战场的清晨,有一个摄像头角度的特写,在摄像头的监视下,他骑上单车,踏上了决战的征程。路上,他遇到了在大街上奔跑的鸵鸟,他大声地喊:“快跑,别让他们逮着你!”挣脱了牢笼的鸵鸟与无法逃脱监视的现代人,即使六爷在逐步走向一个自由的解放的自我,他的头顶依旧有一个监视器,每一个现代人,永远都无法像这只鸵鸟一样,自由地飞奔在街道上,挣脱束缚的牢笼。

(二)对抗与认同

电影中的北京对于传统与现代博弈的结果,往往以一种认同作为结尾,即现代向传统认同,子辈向父辈认同,同时这种认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融合中体现。①以六爷和闷三儿为首的老炮儿们固然是老北京,是父辈的代表,而晓波和小飞则显然是新北京,是子辈的代表。小飞,一个外地富二代来北京发展的“新北京”人,他和六爷不仅仅存在阶级上的对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对立。小飞可以开着几百万的跑车飙车,却也可以捧着小李飞刀系列看得聚精会神,他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地游刃有余,这是当下新北京人的生活体验。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小飞最终染回了头发,看着冰面上的六爷眼含热泪,他在对抗中逐渐认同了六爷这样老一辈北京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三)身体与心灵

第六代电影中实行着“身体生产”,在《老炮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身体作为一个力量角逐的中心,反复地以不同面貌出现。六爷找话匣子借钱时身体的不行,便暗示着他与时代的脱轨;闷三儿在对抗时脱去外衣展露肌肉和伤疤,他身上的伤疤其实是一种政治或文化创伤的隐喻;六爷和晓波被围堵在胡同里暴打,这时身体的角逐呈现的是阶级和权力关系交织的产物;六爷的心肌梗塞,在冰面上冲锋时逐渐放大的心跳声以及痛苦的表情,心灵的伤痛直接外化为身体的疼痛来表现。在影片中,身体的意象反复出现,并指涉了不同的命题,性别,政治,国家等等。

二、北京城市影像建构的缺失

黄会林先生说道“北京是一个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城市,但反映这个城市的电影影像与之并不相称。②《老炮儿》较好的表现了“老北京”和“新北京”在各个层面上的矛盾和融合,但最终在建构北京城市影像的时候却趋于符号化和极端化。

(一)人物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割裂

《老炮儿》中所呈现出来的北京,虽然是一个带有集体文化记忆的城市,但更多的却是符号化的情怀消费。这个故事可以放在巴黎、东京、纽约等任何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里。第六代创作的主流是摒弃宏大而注重个人表述,尊重故事中的个体,客观看待人的命运。但影片中六爷等人物形象却饱受诟病,其根本在于人物的升华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北京精神,造成了人物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割裂。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但胡同在北京的历史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更是北京人思想孕育的源泉。汪曾祺曾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③方正的网格,体现了北京人“直截了当”的思维特点,更体现了老北京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

影片试图以六爷的“讲规矩”来体现北京人方正的特点,但实际上六爷嘴里的“规矩”不是北京特有的,他的言行作风甚至有很多漏洞。比如六爷该用法律的时候要用规矩解决,可当赔不起车的时候,又想通过茬架来逃避巨大的赔偿等等。身在皇城脚下的老北京人,天生带着对国家政治的敏感和关注,又有着与生俱来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思维习惯,六爷给中纪委写检举信,这是老北京精神的一大体现,但影片对此的表述让人产生了六爷明明答应了以茬架论结果,却又出尔反尔举报别人的错误理解。

影片虽然着重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单从人物本身来讲也较为完整,但作为一部打着“老北京”旗号的京派作品,人物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未免稍显单薄,北京元素仅仅是电影中的副产品。

(二)老北京方言的避重就轻

老北京话是《老炮儿》一个宣传的卖点,影片字幕甚至为北京方言用括号加以注解。不可否认,影片中的确出现了一些老北京特色用语,但这些细节都没有得到强化和突出,纵观影片后,观众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北京的“黑话”或是“粗口”上,真正的老北京用语的特点被完全忽视了。

老北京的日常用语,包括俗语、谚语、俚语等等,并不是简单的“儿化”或是“粗口”。与影片中大量的粗口不同,老北京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究礼数,讲究“礼多人不怪”,和气委婉、用词考究,让人听起来极为舒坦。就如问人年纪,问小孩儿就是“几岁了”,问青少年“十几了”,中年人是“贵庚”,老年人是“高寿”,绝不能混淆。④表现下层社会的人群,并不只有抽烟和粗口这两种途径。影片中很多粗口是生硬地加入,并非自然地流露。如果极致化的将粗口放大,虽然会突出老炮儿们的江湖气,但同样会让精妙无比的老北京话沦为陪衬。

三、结语

《老炮儿》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亮点和缺憾,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化的潮流有关。《老炮儿》在拍摄完毕后,选择了先选送到国外的威尼斯电影节,并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播放。由于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考虑到全国各地的观众,以及海外的发行,影片必然要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性,而选择更加具有普世意义的,更能够引起广大观众共鸣的故事和价值观。

从胡同到酒吧,空间的变迁是北京城市化的成果和证明,但一个商业的北京在发展,一个文化的北京却在断裂。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绿瓦,灯红酒绿代替了曲径幽深,古老的北京记忆正在被人遗忘。《老炮儿》从新的视角展现了“老北京”与“新北京”复杂融合的景象,影片固然存在种种缺憾,但不失为一部表现北京市民生活的诚意之作。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北京城市形象的建构仅仅刚刚开始。

注释:

①张婉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中北京城市影像与文化表达[D].河南大学,2014.

②蔡晓芬.镜城:电影中的北京记忆与想象(1980—201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③汪曾祺.中华散文珍藏本汪曾祺卷.胡同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3.

④萧乾.萧乾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336.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老炮儿全球化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北京,北京
全球化陷阱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