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6-01-31 21:51叶华生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叶华生

(广西艺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浅谈唢呐演奏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叶华生

(广西艺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唢呐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渊源流长,风格迥异,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唢呐是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喜闻乐见的文化享受。随着唢呐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口传心授、活态传承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唢呐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思考、发展更加完善的唢呐教学方式。

【关键词】唢呐发展的历史;渊源演奏技术的发展;民间流派及创新

一、唢呐发展的历史渊源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流行区域广泛、演奏技巧多样、音色明快,音量宏大,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大的民间管吹乐器。唢呐的演奏形式和技巧很多,在乐队中既可以承担独奏、领奏、合奏的角色,又可以作为戏曲、舞蹈等伴奏角色出现。唢呐的演奏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南北两大派别。南北两个不同派别的唢呐在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上有着天壤之别。其中,南派唢呐演奏特点表现为抒情奔放、情感细腻、音色优美动听;北方派别唢呐的演奏特色则声音嘹亮高亢,情感豪放。唢呐是一种表现个性很强的乐器,除对乐器本身质量和音准有要求外,关键在于演奏者演奏素质和演奏水平。唢呐经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它的表现能力,使其已经成为一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独奏乐器,体现出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弘扬。

二、唢呐演奏技巧的发展及创新

(一) 唢呐在演奏过程中的口内技巧

1.唢呐演奏中的口内技巧应特别注意的是呼吸的特点

演奏唢呐时的呼吸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行为。虽然演奏唢呐时的呼吸和人自然呼吸时使用的呼吸器官完全相同,但演奏唢呐时的呼吸大部分使用口腔,只有在“循环换气”时会使用鼻腔吸气,而口腔的自然呼吸却主要是依靠鼻腔来进行。例如,唢呐在演奏吐音时,呼出气流的运用与舌尖动作之间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要想在吹奏过程中获得不同力度的吐音效果,使吹奏更加富有表现力,必须保持气流运动与舌头动作之间很好的协调性。

唢呐吹奏时声音的产生,或者起音和音头准确地获得,必须严格使口腔内呼出的气流与舌头的动作的运动协调一致。如果演奏者口腔内气流的呼出稍早于舌头的后移,就会造成了模糊不清的音头。所以,演奏者应该注意将呼吸与舌头动作正确地联系起来,加强联系,严格遵守呼气与舌头运动同步的要求,才能使唢呐的吹奏更富表现力。

2.呼吸换气运用

如果吹奏过程中气息不好控制,发音缺乏弹性和力度,容易引起头昏脑胀、胸疼、腰酸等不良症状减轻吹奏者的疲劳,使吹奏水平不断提高。 唢呐的呼吸是吹奏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在呼气时,腰腹部要支撑住吸气后的状态,随着气量的不断减少,从腹部渐渐向里的斜上方收缩,此时切不可急于提气。

3.用舌技巧主要包括弹音、吐音(单吐、双吐等)、花舌音等

发音富于弹性和力度的吐音(特别是单吐音),使音符干净,旋律清晰。强音、顿音、保持音、倚音及连线音的第一个音和同一个音的连续进行,以及花舌、指花、滑音、弹音等技巧的起动音(音头),都需要用发音富于弹性和力度的吐音(特别是单吐音)来演奏。所以说,用舌技巧及其他技巧的基础是对吐音(特别是单吐音)演奏技巧的掌握。例如,单吐是用舌技巧的根本,在准确口型的基础上,与说 “吐”字时的舌头动作和位置相似,快速地用舌尖去碰击嘴里含着的哨片,从而得到结实有力的音头和分奏的演奏效果。另外还有一种利用 “库”字的嘴型感觉的单吐,利用气流压力形成的力量冲入哨片,虽然音头不足实,但也能得到近似吐音的分奏效果,利用库音和吐音的有机结合组合,以达到音乐演奏要求。又如,重音在吐音的基础上,强调音头的强劲力度,需要舌头从根部发劲,加倍力度弹击哨片,以达到重而强、硬而刚的音头色彩。在演奏中巧妙运用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用唢呐演奏的《抬花轿》、《百鸟朝凤》、《全家福》、《喜丰收》都是唢呐演奏的经典之作。

4.对于专业唢呐演奏者来说

正确地掌握含哨位置,并能够保持好含哨的位置,是保证唢呐音色、音准、音质在演奏过程中能否有效表现的关键。

含哨的正确方法是应当让唢呐是哨片处在两嘴唇正中间,嘴唇边沿和哨坐相齐,并用双唇肌在停留在哨面的三分之二处是最佳的控制点,使演奏者口内呼出气流引起哨片振动,因双唇肌对哨片有效控制,气流引起哨片的振动频率就会相对比较均匀平稳,哨片才可发出纯正、饱满的音色。如果把哨片完全含在口腔里的话或含在嘴里过多,双唇肌不能对哨片很好地控制,以致演奏者呼出气流不均匀,从而导致演奏者口腔内的气流对哨片的振动频率不均匀,这样就会造成发音不准、不纯,音质粗糙而漂浮等现象;如果将哨片含得过少,哨片全压在嘴唇内,又会造成哨片张口闭合,不能发音。即使两唇减少对哨片的压力,让其发出音来,但因哨片振动频率受到抑制,所发出来的音势必低于要求的高度。

(二)唢呐的演奏过程中的指法技巧

唢呐指法的技巧掌握对曲目情感的表达和乐曲演奏旋律的连贯流畅性都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手指运用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效果。

唢呐通常是以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呼指法和定调。如筒音作suo就等于第三孔作do,筒音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全按作什么音和第三孔作什么音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唢呐演奏过程中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相同,全按和第一孔音的中音,大多都用第七、八音孔 ,但是有的时候为达到乐曲的要求和方便指法的演奏,也可以用一下筒音和第一音孔。由于筒音和第一音孔在控制音准时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先用上把位。手指在运用中,为确保唢呐保持一定的平衡稳定状态,一般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把位,附着在唢呐杆壁上,以便利于手指的灵活运用。实际这就是保留叉口指法的运用 。初学唢呐的人首选用筒音为“a”开第六孔为i指法吹奏的第三孔为“d”,经常叫做“d”调唢呐的独奏乐器,d 调唢呐通过变指法筒音作 6、1、2、3 的指法,可以吹奏出“c、a、g、f”调。中音唢呐它的调与指法是筒音为“g”,开第三孔为“c”筒音为“f”,开第三孔为“b”。

三、唢呐演奏的流派及创新

随着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唢呐在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上也综合了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演奏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新的演奏技巧,从而使它在演奏表现能力和表现手法上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如今,民间的唢呐演奏技巧与与演奏风格片面的反应区域特色,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这就反映出了古乐有着传统的强大的历史惯性作用。随着我国蓬勃开展的活跃的民俗活动,伴随着民间艺人参与和辛勤努力,促进了唢呐演奏技术的不断丰富,并对吹奏曲目的作了丰富和创新的作用。

唢呐分曲北派、山东派、陕西派等几个较大的流派,这几个流派的出现对民族器乐的演奏、创作、教学及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徐州民间、沛县的民间唢呐等,以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为例,安徽民间唢呐曲的特点也因南北地理、风俗、语言等人文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大力弘扬,唢呐演奏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为安徽乃至全国的民间唢呐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唢呐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表演形式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并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奏人才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间唢呐创作曲库。把唢呐这个民间乐器又搬到了舞台上,并在国际舞台上频频获奖,使唢呐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得到了发展和弘扬,是生活的甘露滋育了这株“艺术之花”,使其枝繁叶茂,成为我国民族乐苑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文郁.唢呐手泥叔[J].北方音乐,2006,3.

[2]张志可.民间唢呐曲创作的文化内涵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张放,李华诚.《音乐表演艺术现状和思考》[J].音乐探索,1998 ,2.

[4]徐国辉.试论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4.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