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杰(盘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PCR检验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李春杰
(盘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目的 分析PCR检验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之间来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117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PCR与第二代杂交式捕获法HC 2对117例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结合病理学结果对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结果予以对比。结果 荧光PCR法相对于第二代杂交式捕获法HC 2对于CIN-HPV以及鳞状上皮病变的检出率更高,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荧光PCR法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均高于HC 2,差异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CR检验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PCR检验;HC 2;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CIN-HPV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据当前认为的引发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因素,且大部分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伴随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据相关资料统计,90%以上的宫颈癌病理标本中都能够检出人乳头瘤病毒DNA,在高危型感染中更为常见。因此,加强相关人群关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筛查与诊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宫颈疾病的防治,对于促进女性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临床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有15种左右,主要检查方法为HC 2。随着技术的进步,荧光PCR在疾病诊断中产生积极作用。本文对117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进行研究,探讨PCR检验的临床价值。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之间来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117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的年龄在27~61岁,平均年龄为(34.7±6.2)岁;根据病理学结果有高度上皮内鳞状病变患者31例、不典型鳞状细胞特征患者49例、低度上皮内鳞状病变37例。
1.2方法:在检查之前,使用窥阴器将患者宫颈暴露出来,使用棉拭子对宫颈口分泌物进行擦拭,使用专用HPV宫颈刷对宫颈口进行收集,轻轻转动4~5圈后获得足量的上皮细胞样本。随后慢慢将宫颈刷取出,折断后放入专用保存液中浸泡,标记之后送检[4]。
PCR检测方法:对117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PCR检验,以13000转/分的速度离心处理1 min之后,在沉淀物中加入50 μL裂解液,水浴加热10 min后再次离心处理,去上层清液作为PCR模板。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操作。HC 2法:首先对得到的宫颈上皮细胞标本DNA进行双链解链处理,然后使用RNA探针进行杂交,得到的杂交体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根据发光的强度与大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得到杂交体的含量。HPV负荷量超过1.0 pg/mL的情况下可以判定为炎性,同样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进行。
1.3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文中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检验结果等计数资料均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比较通过χ2值检验。以P<0.05代表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5]。
2.1高危型HPV阳性检出率结果差异:病理学检测结果中,CIN Ⅰ有35例、CIN Ⅱ有21例、CIN Ⅲ有10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及慢性宫颈炎患者31例;通过荧光PCR法检测得到的CIN Ⅰ有33例(94.29%)、CIN Ⅱ有19例(90.48%)、CIN Ⅲ有10例(100%),鳞状上皮细胞病变及慢性宫颈炎患者17例(54.84%);应用HC 2检验结果显示,CIN Ⅰ有30例(85.71%)、CIN Ⅱ有17例(80.95%)、CIN Ⅲ有10例(100%),鳞状上皮细胞病变及慢性宫颈炎患者10例(32.26%)。荧光PCR法检测宫颈病变的符合率为93.94%,对于炎性病变的检出率为54.84%;HC 2对于宫颈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36%,炎性病变检出率为32.26%。对比两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种方法的诊断特异性与灵敏度对比:PCR法诊断高危HPV的特异度为91.4%、灵敏度为88.3%;而HC 2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72.1%和69.6%。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特异性与灵敏度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宫颈癌是对女性健康威胁巨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占据第二位。其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造成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有研究提示,超过99.7%的宫颈癌患者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6]。根据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临床中将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可引发外生殖器湿疣以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尽早发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加强对病毒情况的监测是防治宫颈癌的主要手段[7]。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代杂交捕获法对于人乳头瘤病毒DNA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但是该方法的价格高昂,操作程序较为繁琐,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PCR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对于HC 2,该方法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检测的周期较短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8]。
本组中,应用荧光PCR法对117例患者进行检查,对于高危型HPV感染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非常接近,对于炎性病变也具有较好的检出率。此外,该技术手段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对于HC 2的差异显著,提示PCR检验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1] 南京柱,李秀娟,杨秀,等.6319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核糖核酸定量检测的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2):74-77.
[2] 向华国,黎国,曾锦婷,等.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在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型检测的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33(8):916-917.
[3] 蔡兰兰,李振雪,樊冰,等.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41-1742.
[4] 涂海健,李励军,谢志勇,等.高危型及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宫颈病变的分布特征[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4(2):100-102.
[5] 张海平,穆会君,谢平,等.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临床应用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256-2258.
[6] 陈炎添,陈青龙,熊燕,等.HR-HPV DNA PCR联合TCT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3,28(6):516-518.
[7] 王洪珍,李峰,刘大标,等.镇江地区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与宫颈病变患病率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4,2 9(31):5141-5144.
[8] 张立冬,张慧敏,刘美玲,等.细胞图像DNA倍体分析结合高危型HPV、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6):433-436.
R737.3
B
1671-8194(2016)20-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