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昌炎
(河南省商城县河凤桥乡田湾村医疗所,河南商城 465311)
论现代中医研究继承与创新中的定比
萧昌炎
(河南省商城县河凤桥乡田湾村医疗所,河南商城 465311)
在现代中医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间处处皆有可比性,在可比的选择中求发展,这才是研究的实际价值。今从中医学术突出的“类比”思维特征着手,提出升华思维维度而展开维属所限定的“定比”,发掘整理通常道法于自然的思维用意、关系关联、取象推演、关注生机等已经显在的认知外,尙可发明整合意义的公维公共、公约公同、公理公通、公察公正、公道公用等潜在理念,这将在具体的研究中直接影响着可选择的取向,具备预期研究目的的可走向。关键性决定着思维维度为源头的系统可导向。
维度限定;同维同行;立体交织;公约公正;察同过渡;概率公认;全维互证
现代中医的研究、继承与创新是分而不离的统一过程,更是互证支撑的统一体。在其实际的把握中,思维的维度直接关系到传承间的交接及吻合,決定着新的知识内容及结构。现按思维理性提出性、质、能、向、量新维度,发掘整理传统认知中土、金、水、木、火的科学內涵,从中可以理想的继承原创之本义,尚可发挥出新的认知功能,凸显系统公约的理性思维新思路,指导现代中医主动进行维属性有目标及目的的研究。现就具体解决继承与创新间的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代中医“就是‘力求从思想上掌握事物’[1]而求其再发展”。其中思维的角度决定着思想中的维度,这是现代研究确切把握“气、阴阳、五行”科学內涵的前提,凭借维度所维属而再展开广泛的外延关联,按“如此意义上的‘五行’则成为气与万物之间的中介”[2],即可明确五行这种中介作用的原理,实际就是面对现实时认知的思维之维度。由此从而重认“土爰稼穡”引申为“特性本然”属“性维”,“金曰从革”引申为“形质固然”属“质维”,“水曰润下”引申为“能力使然”属“能维”,“木曰曲直”引申为“相向当然”属“向维”,“火曰炎上”引申为“度数显然”属“量维”,这样发掘整理的可行性皆可在具体的维属事实中得到科学实验的论证。具备现代语言的新表述,依据维属着落具体认知对象的分类,进而统一认识“气、阴阳、五行”间的科学关联。“气”即是思维中思维“维度”的统称,“气化”就是维度维属间的“维系”变化;“阴阳”实为全维间具有“同一性”为基准的“一分为二”的相对而言,即可按同一性维而展开“性质量”与“性能向”间的关联认为;“五行”就是性、质、能、向、量五大分维之维度。这种创新十分应称中华文化基因的优化诠释,按如此统一的思路将可为现代系统的研究维出理想的新“开头”。
在中医学术的传统认识中,多是思维模型而表达的模式,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是一种“以不变而应万变”把握不确定性的成功方式。但在当今,现代中医已经具备众多现代知识及研究手段,足可针对旧模式保留其现代仍有实用的部分,大胆地改进更加具体确切的新模式,从而适应现代临床的新需求,摆在面前首先应做的事就是要有新思维模型的创建。在传统的思模型中,虽然已有多种模式,且各有特色各有用场,而眼下需要的是可涵括已有的多模式,特别是可涵括现代多学科、多元知识的新模式,这只能在“公约定比”中而作出新选择的重构。按传统模式中的“形象思维”及“象形文字”的“形式逻辑”基础,再形象地接近于人体的“立体”形式。凭“立体[3]原理而建模,展开“立体三向”中纵向、横向、竖向间的交织、交叉及交加的创新认为,大可提升众多平面认识向多层次、多序列过渡,依据复杂格局与复杂人体的相对应,这种模式可将思维维度贯穿于形象思维之中,皆与“物象”有着公约应同的形态空间,是可行性操作的形式理性模式。
按中医学的理性逻辑主要是受哲学的推导,虽经长期临床实践的医学转化,其中仍然客观存在着“过度诠释”[4]的非必然性夸大,还有着受“唯体认识论”而萎缩的“范式丢失”[5],现实面临的是适当把握形象理性的“形式逻辑”。凭“立体三向”倡导“智者察同,愚者察异”[6]新用法。其实,这种用法的本身就是最可靠、最现实的一种思维逻辑,凭“察同”作为评判平台的所“察异”,确实具有睿智的思维定比境界。可依据立体的纵向全维地展开“同维一同”,从而明确其“同气相求”;横向全维间的“分维同一”,即可明确其“生克制化”;竖向全维间“全维共同”则是相重的螺旋交加,即可明确为“重阴重阳”;凭借这种立体形式“察同”的规律即可成为定向定相的新逻辑。据此再凭公约定比反证这种“察同”,再按这种公约察同的模型原理与临床相挂钩,由此即可具备公道公认的“应同”,从中自可产生可行性的现代研究新途径。
通过公约定比而比出的公道公理,才能建立可公立公通的相关联,由确切关联所同构的理论格局,才能进入中医学“真实世界”自然所以然的可控把握。在这种思维格局中,可凭“同维同气”而重认藏象“模块”的“同维同块”;凭“同维同行”而重认同相同为的“同行同轴”;凭“五维共同”重认“承制相因”;凭“五行全息”重认关系网络的“同向同相”;凭“同点同属”重认“阴阳五行互藏”;将在“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再切实定比而梳理出中华文化规律的“点文化”中众多支点、联点、节点、拐点,发挥哲理的“以点带面”,从中应同人体的“整体涌现”性,具备现代研究思维定模的前期雏形,完全可以实现中西医从“学”到“术”的有机结合。
按“有序性是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机制,是人的重要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7]。凭此而纵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自《内经》奠基以来,虽经“隋·扬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首次节选……明·张景岳著《类经》,节选《内经》原文进行分类诠释,其分类形式与扬上善分类法类似,明·李中梓也是如此”[8],都只是认识到系统中知识结构的要素,但从未能理出系统编码有序秩序的分配,因此也就不具备思维的系统概率。今凭借思维维度纳入人体的立体认为中,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互文”辞格的“语境”重组,足可展示出思维概率的过渡秩序,从属这种秩序而顺序展开的研究,即可开拓出重新从头的研究头绪,直接相关着理论理性系统的转换及交接,将是理想的解决继承与创新间众多的可通约,特别的是对接纳现代多学科知识的对号入座找到有序适当的位点,凭借这种位点的定位,足可重认继承与创新间来龙去脉的平稳过渡。
总之,在现代中医的研究中,每前进-步皆有着众多的“可比”之处,但能真正继承传统中的“类比”精华,再升华提高为可以定向、定相、定位、定量、定序等“定比”的选择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着众多的思维领域,真正的研究惟有先凭“理论思维提出”[9]是其优化开头的头绪。本文就是意图通过思维把握的定比,首先比出突破性的研究新苗头,凭这一苗头形成系统的研究新思路。在此只是对这种可行性可能的一种设想,其中尚需众多深入具体的论证及阐释,还有待于中医界同仁共同关注。
[1]孟庆云.中医学理论的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2.
[2]杨金长,李艳,张会萍.中医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97.
[3]潘桂娟.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882.
[4]李如辉.中医理论的诠释与“过度诠释”[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6):420.
[5]孙洁,李秋芬.浅议中医的范式丢失[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5):21.
[6]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6.
[7]黄泰康,祝世讷.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85.
[8]潘桂娟.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1.
[9]潘桂娟.关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0):5.
R203
A
1006-3250(2016)11-1468-01
2016-05-10
萧昌炎(1945-),男,河南商城人,医师,从事中医精神疾病、相关中医精神科基础、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医科研方法学及方法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