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探索

2016-01-31 01:36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免疫学研究生研究

张 意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教学园地·

免疫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探索

张意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的关键。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国家培育各类创新型青年人才、推动国家科技源头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1]。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实践科学[2]。作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免疫学也是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与支撑学科[3,4]。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结合自身学科发展实际,围绕培养拔尖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心任务,对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方法进行了多年探索与实践,建立一套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以10名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在CNS等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发表多篇原创性论文,为我国的医学免疫学发展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为中国免疫学走向世界贡献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1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

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心任务,重点塑造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全面锻造研究生的身心素养。

2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内容

2.1贯彻导向性的教育理念,实施引领性培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是培养主体,导师则是施教主体。作为培养主体,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热情是直接推动其探索的动力。重视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研究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达到主动参与内化之境界[5]。作为施教主体的导师,需要积极调动研究生求知的激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贯彻精神上导向、实践中引领、探索中协同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过程中,导师自身始终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努力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奋发向上的培养环境,全面锻造研究生素养,注重能力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导向式教学方法。

我们在培养进程中,特别是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科研求知欲和好奇心方面,依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培养引导其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兴趣,同时注意纠正其缺点。在选定研究方向后,让研究生能始终以本领域的国际先进研究为标尺,来衡量他们所完成工作的质量。并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交流,谈科研、谈求知、谈治学,以学者们的亲身实例激发研究生科研探索的内驱力;在工作和学术交流中积极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工作方法,激发研究生主动求知进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依托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新现象和新发现为基础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科发展要求,我们利用自身高水平科研条件和承担的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我们坚持在课题研究中把研究生作为基本力量,从课题研究的新现象和重要发现为研究生课题的切入点,进行创新研究,在科研探索中培养研究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锻造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免疫学发展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产生和重大突破,尤其是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成就,都是从实践中发现的。我们鼓励研究生从科研现象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科研实践中当研究生发现新的现象与实验设计不相符时,我们鼓励研究生树立信心,从新的现象入手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当研究生结果与导师设想出现重大分歧时,我们充分尊重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科学事实,鼓励研究生提出自身观点,保护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导学导研,提升研究生观察对科学现象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进行实验论证,进行创新研究,产生新的、创新的成果,完成研究生课题的研究。

2.3实施“序贯整流式”教学培养方法依据学科特点和人才要求,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长期规划、分层培养,将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充分衔接起来,利用课题组模块进行“序贯整流式”培养,全面培养研究生求知探索能力。

培养伊始,就要选择耐得住寂寞、不慕名利的优秀学生,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建立长远理想,树立连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计划,对硕士生主要采取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科研习惯;对博士生突出其解决问题、努力攻关的能力;并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各个阶段都做出规划,做到序贯培养,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连续贯通,相互连接。

我们将研究生依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科研需要,分配至各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研究生会得到导师、其他研究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的具体指导帮助。研究生也会因为课题的协作性而得到其他课题组或外单位合作人员的积极帮助,在与不同教育背景的研究人员交流下,能够得到多学科知识的灌溉,相互沟通交流,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实践中我们还因时制宜,允许和鼓励研究生依据科研需要调整到其他课题组,进而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优良条件。

2.4立德以行,突出文化育人免疫学研究所自建立以来,其发展一直有赖于内部和谐、团结、进取的环境。新时期的研究生有着自身的特点,接触面广,思维活跃新颖,独立性强,但也会出现一些自我意识的苗头。我们坚持以文化管理为主,着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导师注重以德立行,以自身高尚的科研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感召研究生,给他们塑造良好的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帮助研究生树立不畏艰险的信心,建立严谨求实的学风,培养其团结协作的意愿。研究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和身体状况,爱护每一个研究生;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文体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促进大家团结一致,给研究生塑造和谐环境,促使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 结语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建立了一套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培养体系,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托高端平台,高水平成果频出。当前,我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免疫学人才的培训基地。先后培养了10名“国家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和多名“上海市优博”、“全军优博”论文获得者;立足本土实验室,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ence、Cell、Nature、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还帮带兄弟院校和兄弟学科,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协助培养了迄今仅有的2名“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为长海医院中医医院协助培养了迄今仅有的1名“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和推广价值。

[1]王战军.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5.

[2]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10-23.

[3]田志刚,曹雪涛.免疫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J].科学前沿,2014,9(3):33-36.

[4]刘娟,曹雪涛.2013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重要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1):1-13.

[5]傅骞,田润平,陈静漪,等.论层级内化模式的构建--以医学院校为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24-27.

[收稿2016-03-09]

(编辑许四平)

10.3969/j.issn.1000-484X.2016.10.026

张意(1976年-),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分子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研究。

及指导教师:曹雪涛(1964年-),男,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肿瘤免疫学研究。

G643.0

A

1000-484X(2016)10-1532-02

猜你喜欢
免疫学研究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