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恺林,李秀忠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研究概述
杨恺林,李秀忠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后林改时期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手段。从研究层面和研究内容方面,概述了当前国内学者对林下经济发展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和归纳,展现当前研究的总体脉络和层次,以期为今后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
林下经济;概述;发展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等。发展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手段。农民群众是植树造林的主体,也是林改的参与和受益主体。如何确保林农有积极性,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才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和主要标志。如果不能通过经济利益促使农民既有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又有保护森林的主动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会功亏一篑,甚至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对林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国内学者对当前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为了展现当前国内学者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研究脉络,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和总结,以期为今后林下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研究逐步增多,就研究层面来讲,所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其中,部分学者对中国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如于小飞等[1]对当前中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应该抓好优良林下经济种苗基地建设、林下经济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并且要以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及加大政府对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的投入是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另外还有学者对某一省域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如王焕良等[2]对山东省林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东省林下经济特点突出,发展总体形势较好,典型案例佐证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但是如项目来源、资金供给、经营风险、市场开拓、基础设施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发展。
就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绝大部分的学者主要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案例县进行研究,如韩杏容等[3]运用二元对比法、专家打分法和关联树法对贵州省桐梓县林下经济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投资、群众经济承受力等是影响当地进行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并且提出了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和产业模式创新等4个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的支撑体系。廖灵芝等[4]运用实地走访的方式研究了云南省大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政府颁布的林地流转政策不明晰、林下经营产品供需不稳定、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未落实、农户缺乏投资信心等因素是影响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还提出了通过政府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优先发展示范大户、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方式推动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张蕾等[5]对山西省宁陕县和蓝田县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落实产权到户、加强社会化服务、挖掘潜力、继续进行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均能对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黄恒[6]对河南省舞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群众认识理解存在偏差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因素是制约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可续引导、加强宣传、创新模式等加强当地林下经济建设的相关建议。章文前[7]对福建省梅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梅列区当前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缺乏竞争力、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低、科技支撑有限、成熟技术少等问题,并且提出了完善制度、集约经营、典型示范等发展措施。张林科[8]对陕西省陇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政策宣传、科技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林下经济在不同功能区的发展也进行研究和讨论。有对公益林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如于殿双等[9]研究了吉林地区部分生态公益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对策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也有对国有林场或国有森工企业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如潘伟华[10]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并且探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赵晓波[11]研究了吉林省国有森工企业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方法;另外,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如范远江等[12]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石柱县进行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
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主要集中于林下行为影响因素、林下经济发展模型、林下经济复合度、林下经济发展战略、林下经济建设可持续性、林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不同背景下林下经济的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
在农户林下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方式也主要是通过实证调研的方式获得相关的农户调研数据,然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如李彧挥等[13]对湖南省安化县林下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从事过务农以外的其它职业、林地坡度、水土流失状况、土壤产量情况、林地总面积、林下产品销售、技术和产品质量、启动资金来源、市场信息等因素对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政府扶持和宣传、完善服务体系等发展当地林下经济的相关建议;冉陆荣等[14]对辽宁省8个县市的农户进行了调研,并且采用Logistic方法对辽宁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户主职业、家庭人口数、林龄结构、林地立地条件、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初原动力、是否具有投资意识等六个因素对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行为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在林下经济发展模型方面的研究,江昌志[15]对安徽省祁门县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统筹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等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在林下经济复合度方面,王虎[16]对北京市区域林下经济的复合度进行了评估。在林下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奉钦亮等[17]运用SWOT — AHP方法,从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设置了区域优势、可持续发展要求、北部湾经济开发开放、法律法规缺失等20多个指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下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该采取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和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两种战略来进行林下经济的发展。在林下经济项目发展可持续性方面,黄易[18]从可拓学的角度研究了梓潼县林下经济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在效益评价方法方面,潘忠虎[19]研究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效益评价方法。在不同背景研究方面,唐显祥[20]研究了如何在退耕还林的背景下进行林下经济发展的问题。部分学者还对林下经济的补偿金制度进行了研究,如牛生光[21]研究了林下经济的补偿金制度,并指出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我国林下经济补偿金制度以及建立林下经济补偿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促进我国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还有对林下经济的具体某一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的,如刘琴[22]研究了林下经济——养鸡模式在林权制度改革和巩固造林成果背景下的具体发展思路;李国强[23]研究了魔芋引种栽培推广技术在漯河市林下经济中的具体发展;李旭涛[24]研究了蜜蜂产业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方式。程亮等[25]研究了林下经济发展中“林—草—牧—沼”循环发展模式。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农户林下经济行为的研究成果颇多,研究层面、对象、内容较为丰富,这为我国林下经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集体林权之后改革后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以及林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制定依据。然而,当前的研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就研究层面来讲,许多学者仅仅抓住林下经济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忽视了林下经济发展与当地总体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在对当前微观层面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所选取的样本量有限,所研究的结果并不能充分反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因此研究结果会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偏差影响;在定量分析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选取的研究指标较少,同时定量分析过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导致研究结果并不准确。由此来看,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是关于林下经济发展与总体产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到研究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状况,两者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关系,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克服之间的障碍来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和整体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是今后林下经济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二是微观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改进,当前的研究方法如何改进以实现定量研究的结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如何根据本地的特点来选择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体系,这也是今后关于林下经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1]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中国林产工业,2010(4):57-62.
[2] 王焕良,王月华,谷振宾.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山东省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1(1):30-35.
[3] 韩杏容,黄易,夏自谦.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贵州省桐梓县为例[J].林业经济,2011(4):85-90.
[4] 廖灵芝,李显华.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给予云南省大关县的调查[J].中国林业经济,2012(1):10-12.
[5] 张蕾,陈玉忠,齐联,等.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改的新活力——陕西省宁陕、蓝田两县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1(3):17-20.
[6] 黄恒.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1(10):56-57.
[7] 章文前.梅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2(9):47-48.
[8] 张林科.陇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7-148.
[9] 于殿双,李福强.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6):161-162.
[10] 潘伟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2(3):148-150.[11] 赵晓波.吉林省国有森工企业林下经济发展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1(5):61-62.
[12] 范远江,袁淑清.民族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解析——以三峡库区石柱县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50-55.
[13] 李彧挥,陈笑男,祝浩,等.影响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分析——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林业经济,2011(9):76-82.
[14] 冉陆荣,吕杰.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林学会.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2009(1):184-88.
[15]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1.
[16] 王虎.北京市区域林下经济复合度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7] 奉钦亮,覃凡丁,陈建成.机遇SWOT—AHP的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林业经济,2011(11):57-60.
[18] 黄易.基于可拓学的桐梓县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19] 潘忠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3):138-139.
[20] 唐显祥.如何发挥好退耕还林林下经济发展[J].现代园艺,2012(22):191.
[21] 牛生光.如何完善林下经济补偿金制度[J].榆林学院学报,2012(6):102-104.
[22] 刘琴.林下经济——土鸡养殖模式调研及效益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89-190.
[23] 李国强,丁亚珍,闫俊香.漯河市林下经济魔芋引种栽培试验与推广技术研究[C]∥中国林学会.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24] 李旭涛.蜜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方式探析[J].中国蜂业,2012(4):45-46.
[25] 程亮,胡礼伟,余玉珠.钦廉林场谱写林下经济新篇章——林—草—牧—沼循环发展模式的有益实践[J].中国林业,2012(4):24.
OverviewofChina′sUnder-forestryEconomicDevelopment
YANG Kailin,LI Xiuzho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orest Science Co. Ltd.,Beijing 100083,China)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r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and it is a major way to improve the farmers′income.This paper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mestic under-forestry economy,from study context and depth.Through analysis,this paper showed the overall context of the current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under-forestry economy.
under-forestry economy;overview;development
2016 — 03 — 31
杨恺林(1981-),男,北京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经济方面的工作。
F 326.27
A
1003 — 6075(2016)02 — 0019 — 03
10.16166/j.cnki.cn43 — 1095.2016.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