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达夫,李炳章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拉萨 850000)
关于全民参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付达夫1,李炳章2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拉萨 850000)
从推动西藏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和必要性,并在宣传、保护、发展和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西藏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人类文明建设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藏,创造更加幸福的新生活,就要清醒认识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西藏林业承担着保护和改善西藏生态环境,提高西藏农牧民收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西藏林业是西藏生态建设主战场、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的作用。同时,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事。如何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呈现出人人争当生态卫士、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局面成为摆在林业面前的一大任务。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战略作用。保护好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
西藏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目前,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9种。西藏现有各类脊椎动物798种,昆虫类近4000种,已有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区约有600余种高等植物、2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为青藏高原所特有。近年来,全区在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由于受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等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西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气候寒冷、干旱、缺氧、多风,90%以上国土处在高寒条件下,自然环境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环境人口容量低,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成为荒漠、裸地。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西藏高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出现冰川退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西藏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2号)指出:将西藏纳入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发[2010]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0]62号)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西藏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快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积极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求保护好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西藏藏族人口占90%以上,基本上都信仰长期占社会文化主导地位的富有生态哲学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生态保护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人们普遍爱惜生命、爱护自然,实行的是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藏传佛教认为,人和自然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佛教徒都应有爱护和保护的慈悲之心,“天人合一”和“禁伤生灵”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的思想。藏传佛教通过封神山、神树、圣湖来禁猎、禁伐,这同当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藏传佛教“不杀生”的教义,同现代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作用也是近似的。此外,历代的达赖喇嘛作为藏区的最高宗教领袖,颁布了许多专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法旨。如五世达赖在《十三法典》中规定:“宗喀巴大师格鲁派教义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颁布了封山蔽泽的禁令,使除野狼而外的兽类、鱼、水獭等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区无忧无虑地生活。”十三世达赖喇嘛发布训令:“从藏历正月初至七月底,寺庙规定不许伤害山沟里除狼以外的野兽、平原上除老鼠以外的动物,违者皆给不同惩罚。总之,凡是在水陆栖居的大小一切动物,禁止捕杀。文武上下人等任何人不准违犯。”这些法旨的颁布,对生态环境和生物保护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不仅是佛教徒有身体力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僧尼的模范作用也带动了藏区民众的生态行为,藏区群众也自觉以佛教戒律规范自身行为。
多年来的西藏林业生态建设,既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西藏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西藏各族人民是西藏生态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直接参与者,也是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的主要受益者。
加大增绿护绿力度,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全民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所有力量,需要全区农牧民团结奋斗,积极投身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队伍中来,人人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从我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民参与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必然选择。推动西藏林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企业、组织和公民的义务。只有当各级政府部门履职尽责,广大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公益正能量,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并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才能有质的提升,“美丽西藏梦”才能实现。
通过全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绿色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养成的效果。同时,全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通过监督政府、举报破坏、参与决策等多种参与方式,公众的需要、意愿、诉求等得以传达,以一种外力形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高度认识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流文化,对于普及生态知识、树立生态理念、培养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养成生态习惯、提倡生态消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建设意义重大,真正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和构建美丽西藏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4.1.1 构建公民生态文化传播体系
通过专家讲学、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布置宣传栏、集体授课等形式逐步把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引入课堂、家庭、企业、社区、党校,努力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生态文化传播体系,使宣传教育范围辐射到每一个人,全面提升公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4.1.2 创新生态文化传播形式
充分运用报刊、图书、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加强林业宣传,以将西藏林业信息网打造成全区最受关注的网站之一为抓手,开辟生态建设专题,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升生态文化素养,引领生态文化时尚。大力宣传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水、空气、森林、草原、土地、湿地等都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4.1.3 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平台
积极开展森林城镇、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村、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园区、生态博物馆、标本馆、展览馆等基础建设;以自治区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宣传功能。
4.1.4 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基金
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建立生态文化引导发展建设基金。以西藏优美的山水林田湖资源为本底,结合藏传佛教优秀的生态文化理念和教义,聘请国内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拍摄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系列专题宣传片;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爱鸟日等重大环保节日,开展社会化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按制度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完善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保护物种等生态红线均落实到山头地块,出台相应的管制办法,严格控制确保守住生态红线;健全林地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规划、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严格管控林地征占用行为,严格控制公益林地、有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天然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的管理与建设;完善西藏林业建设相关的法规体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需要,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维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绿色发展、推进林业现代化的战略途径,是联系农牧民增收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纽带。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续建工程,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中的林业项目,充分发挥青藏生态屏障区的“江河源” “生态源”和“气候调节器”作用;以《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为龙头,加快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建设,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国家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完善相关机制措施,吸引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使工程项目与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得更紧密,建设成效更上新台阶。
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确保59万贫困人口在“十三五”期间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林业部门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要求,发挥和强化行业优势,抓紧探索生态扶贫,建立生态富民长效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生态补偿,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抓好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将扶贫工作与深化林业改革、加快生态建设、培育富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增进绿色惠民,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绿色脱贫,走向绿色富民。
4.4.1 实施生态保护脱贫
利用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管护、湿地管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等保护工程资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管护员、野保员、监测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加现金收入,在保护好西藏生态的同时,让人人都争当生态卫士,做西藏自然资源的守护人,做美丽西藏发展的参与者、共享者,使他们自豪而有尊严地实现生态补偿脱贫。
4.4.2 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增收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造林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让他们获得更多劳务收入。
4.4.3 发展绿色产业致富
积极鼓励农牧民兴办营造林、种苗花卉、经济林、森林生态旅游等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展农牧民增收的潜在空间,同时也推进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4.4.4 探索林业扶持发展基金
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林业生态建设进行扶持、补助和奖励,广泛吸收各类投资主体和广大农牧民参与西藏的生态建设。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全区个体苗圃建设、造林公司发展、科技推广、产品研发、贷款贴息、人员培训、创建名优产品和品牌建设,重点引导、鼓励、扶持以使用当地劳动力为主的林业企业和林业工程项目,鼓励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造林绿化,鼓励各地市也参照设立。
林业队伍是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承担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职责,加强队伍建设是完成西藏各项林业事业的关键,是推动西藏林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切实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实用紧缺人才,精准引进中高级人才。打造良好环境,提供保障条件,稳定林业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好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干部培养,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历史重任;制定优惠政策,充实和加强各级林业干部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结合林业项目建设,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练工人,以推动西藏各项林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生态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林业生态工程的带动,深入实施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在全区形成人人争当生态卫士,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氛围,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西藏、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StudyonParticipationofAllPeoplefor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Tibet
FU Dafu1,LI Bingzhang2
(1.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2.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Lhasa 850000,Tibet,China)
On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ibe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ibet,Then put forward proper suggestions on publicity,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forestry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s.
forestr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development;Tibet
2016 — 05 — 21
付达夫(1971-),男,湖南岳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等工作。
F 326.25
A
1003 — 6075(2016)02 — 0001 — 04
10.16166/j.cnki.cn43 — 1095.2016.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