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莉
摘 要:余华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命途多舛的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
关键词:人性;命运;苦难;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2
福贵由于赌博从富家阔少爷变成贫穷农民,父亲母亲先后离他而去,他唯一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抽死,本想为儿子报仇的他却发现县长是曾经跟他一起共患难的战友春生,这迫使他不得不原谅了春生。女儿凤霞因为高烧成了聋哑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没有人来提亲,好不容易遇到了对她百般呵护的男人二喜,与他风风光光地举办了婚礼,但却在生孩子时难产死去,留下了唯一的孩子苦根。随着凤霞的死去家珍也去了,在苦根四岁时二喜在干活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而苦根最终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福贵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福贵虽然经历了许多厄运,但是他一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苦难,丝毫没有被苦难所打倒,这对于常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小说深刻揭示主人公在面对亲人死亡,天灾人祸等各种打击后是如何坚强的活下来的。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曾在法国、荷兰、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德国等是多个国家发行。这部小说发表后便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里程碑。这部作品还获得了许多奖项,例如,在1998年荣它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4年在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0年获得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8年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并且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而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在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获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这部电影正是根据余华《活着》同名改编的。
《活着》讲述的是不仅是福贵命途多舛,从富家少爷到穷苦百姓,父母妻儿孙子纷纷离他而去,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一生。屡次遭遇沉重的打击他没有选择死亡去逃避而是在苦难中求得生存,更加体现对人性的礼赞,命运的变化无常以及苦难中顽强的生存意识。
一、人性的探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对善恶有自己的见解,从余华《活着》这部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人性可憎的一面。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而被医生活活的抽死,当春生登门致歉时家珍因痛失儿子而不让春生踏进家门,到了文革时期,作为县长的春生被定为走资派人人喊打时,他想一死了结痛苦,这时家珍却要他活着。虽然春生最后还是死了,但是家珍为他的死感到非常难过,并宽恕了春生觉得有庆的死不完全怪春生。从这可以看出家珍善良的一面,虽然当时他非常痛恨春生,认为有庆就是因为春生而死的,但当春生要死时她却展现了她的善良,并用儿子的死做要挟不想让春生轻生,她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动佩服,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然而家珍的善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当福贵输光了家产后,怀着身孕家珍被他的父亲接回了娘家,然而半年后他却毅然决然的返回一贫如洗的富贵的身旁,跟着福贵过着贫穷百姓的艰苦生活,她没有一句怨言,任劳任怨的操持着家务。也正是因为家珍的支持福贵才可以在大风大浪中坚强地活下去。
在闹灾荒的时候,家里什么食物都没有,福贵就和凤霞去地里挖地瓜,就在凤霞好不容易挖出一个大地瓜时,王四却去抢凤霞的地瓜,王四这个人本不坏,在福贵被抓去当兵的时候他还经常帮家珍干活,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硬生生抢走了凤霞的地瓜,但一向老实的凤霞也不甘示弱,拿着锄头差点打死王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有些人的善恶并不是本身就有的,有可能是被当时的社会背景逼迫出来的,就像王四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大恶之人,但是因为饥饿不得不去抢凤霞的食物。余华在小说中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描写人性的善恶,而是用极为平淡的语言描述人物事件,通过许多小事情来表现人性善恶,然而正是极为平淡的语言却将人性之善恶写的淋漓尽致,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
二、命运的变化无常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造化弄人。有的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是老天早就安排好的,你只有默默接受不能抗拒,但也有人认为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没有天定的命运,你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走自己想走的路。余华的《活着》就充分体现了命运的变化无常。福贵本来是城中远近闻名的富家少爷,却因为自己吃喝嫖赌,最终龙二用计将他的房屋、土地都赢了去,自己只能和母亲妻儿搬到破旧的茅草屋里过着贫穷百姓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如果福贵不吃喝嫖赌就不会输光家产变成贫民,他还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的父亲也不会被活生生气死。到了这步田地是富贵自己造成的,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幸福生活怨不得别人。龙二虽然赢得了富贵的家产变成了有钱人,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在土地改革期间,共产党把他的地分给了佃户,但他死不认账去殴打吓唬佃户,最终被人民政府抓起来当成地主恶霸给枪毙了,临死前他对福贵说:”我这是替你去死啊”。这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果不是龙二赢去了福贵的家产被定为了地主并被枪毙,那么现在被枪毙的应该就是福贵了。福贵虽然输掉了家产但却保住了性命,这也是值得庆幸的。福祸是相互依存的,你认为的好事可能转瞬间就会变成坏事,而你以为的坏事可能不久就会变成好事。我们不能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是好是坏,只有笑着走下去,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跌宕起伏。
小说中的福贵的命运虽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但也不乏命运的捉弄,他的女儿凤霞,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到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来提亲,好不容易找到真爱和偏头二喜风风光光成婚,却在生孩子时难产而死。之后不久妻子家珍也随之去了,但幸运的是凤霞的孩子苦根活了下来,还有二喜和福贵的疼爱,但是在苦根四岁时二喜却在干活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自此苦根失去了父亲,本想着所有的亲人去死去,苦根成了福贵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但更加不幸的是苦根又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捉弄着福贵,从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到外孙每一次都是对福贵致命的打击。虽然经历了这样的打击,福贵还是以坚韧的态度活了下来,面临沉痛的打击他没有选择用死亡逃避,而是更加顽强地活着,余华曾经说过,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的、愉快的去尝试克服、度过它。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此。命运究竟是什么?到底是谁掌控着命运?人是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形中好像有一只巨大的手操控着我们的命运。在解放战争中,与福贵同生共死的战友春生在上了县长风光了一阵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定为走资派,天天被人游街、严刑拷打,就连妻儿也与他划清界限,最终他选择死亡。这难道不是造化弄人麽?在五八年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时期,村里请来风水先生找煮铁的好地方,只要他说谁家的风水好谁家的房子就要完蛋了,当他走到福贵家说他家的风水好,福贵以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就要被夺走时,幸亏家珍认识那位风水先生才保住了自己的家,虽然保住了自己这间茅草屋,可是村里老孙头的家却替自己家遭了殃。或许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吧,当你以为自己就要大难临头时,其实是命运跟你开的一个玩笑,而当你不以为然时,他就让你重重的栽一跟头。命运虽然无常,但主人公福贵却在种种艰难之中生存了下来,这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苦难生活的坚韧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苦难中的生存意识
《活着》讲述了人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有这样一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有价值,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余华《活着》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例如福贵作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少爷,在输光家产后为了生存,他决定跟龙二去借五亩地养家糊口,可想而知一个富家少爷怎么会种地呢?可是为了生存他不再摆出少爷的架势,而是勤勤恳恳的种地。强烈的生存意识支撑他坚强地走下去,再苦再累也要活下去。在自然灾害的三年,一向老实的凤霞因为王四抢了她来之不易的地瓜,差点用锄头吧王四打死。这也深刻的体现了在苦难中人们的生存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余华正是用这种与人物平常性格完全不同的反转方式来突出人们的生存意识的强烈。
苦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苦难,只要活着就要勇敢地去承担苦难。苦难不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折磨,有的人可以忍受这样的折磨,在这样折磨的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无坚不摧、刀枪不入。而有的人却无法克服,最终选择死亡来逃避一切。《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和他的战友春生就形成了最好的对比,福贵从阔少爷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战场上死人如麻枪林弹雨,痛失双亲、妻子儿女、女婿外孙这一切的一切,如果换做别人可能早已经崩溃,但福贵却没有,即使它经历着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他还是选择微笑着活下去,他选择以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去直面苦难、人生、死亡。而春生则不如福贵那样坚强,他在经历战争后先是当上了县长风光体面了一阵子,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却被定为走资派,天天被人拉到街上游街示众,最终他忍受不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选择以死来解脱。余华曾经说过:“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生命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中主人公福贵就很好诠释了他的这句话。
在苦难中要想生存下去不仅要靠顽强的生存意识,还要学会忍耐。落魄的福贵因为没有钱给有庆上学,为了让聪明的有庆上学,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苦命得凤霞送给别人家去,这是忍耐;当富贵因为赌博输光家产时,他的父亲只是将他训斥一顿后还是决定变卖家产为他还赌债,这是忍耐;自己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活抽死,而县长却是自己当年的战友面对春生他也只有忍耐;自己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还是忍耐。所有的一切他都默默的忍耐。是忍耐塑造了他坚忍,宽广的性格。
余华《活着》一直用苦难渲染主题,描写一个小人物如何面对苦难,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深层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会遭遇苦难,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遭遇苦难,在苦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去承受,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我们要学会直面人生中的任何苦难,不要轻易放弃,要以豁达坚韧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活着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华著.《活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5.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北京,199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