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贵田(河南省濮阳市红十字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
胡贵田
(河南省濮阳市红十字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因素以及治疗措施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自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之间我院神经内科临床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式分析病历资料。结果 68例患者保守治疗60例,8例进行手术治疗;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14例,无效5例,死亡4例。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原因与梗死面积大小、梗死类型、血糖水平、有无溶栓治疗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加重和死亡多在发病14 d内,采取中性治疗和个性化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措施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多急性起病,临床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个病理过程,主要是指缺血的血管重新灌注血流而造成的局部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HI的发病率占15%~43%,而国内报道仅占3%~25%[1]。临床诊断经过CT、MRI和确诊。现将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之间我院神经内科临床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的临床特点与发病因素和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自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之间我院神经内科临床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在43~68岁,平均年龄为(54±1.5)岁。大面积脑梗死占48例,合并有高血压患者32例,合并有糖尿病史34例,合并有冠心病者27例。35例患者在发病12 h内授受过溶栓治疗。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系突然发病,26例在活动中发病,42例患者在凌晨睡眠中发生坠床或者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入院时间为2 h~12 d,入院后均经过2~4次的CT或MRI检查。一侧肢体瘫痪42例,一侧肢体肌无力16例,昏迷10例,全组病例均未合并有其他出血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先进行中性治疗即生命支持、脑细胞保护、脱水处理、预防并发症。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出血量大者请脑外科会诊,进行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梗死面积>3 cm,血栓形成或者栓塞动脉血管超过两条者定为大面积脑梗死。小面积梗死则在1.5~3 cm。腔隙性梗死多指梗死面积<1.5 cm的梗死灶[2]。辅助治疗:吸氧、心电监测、血糖和血压的监测。一旦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后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停用扩容、扩血管药物,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自由基、脑细胞保护剂、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
1.4 评定标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0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临床症状加重,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下为无效。
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68例患者保守治疗60例,8例进行手术治疗;基本痊愈18例,占全组病例的26.47%,显著进步27例,占39.71%,进步14例,占20.59%无效5例,占7.35%,2例死于术中,2例发生DIC,经过输血输注血小板无效死亡,病死率占5.88%。
出血性脑梗死属于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特征与脑梗死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病死率高达10%~15%。致残率远高于普通型脑梗死,有报道称出血性脑梗死致残率高达50%以上[2]。
回顾本组病例的发病原因发现,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以下几种原因有极大关系。①与患者的梗死类型和梗死面积有关。大面积脑梗死是诱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区的面积越大,栓塞的血管越多,症状越严重,发生继发性出血的可能性越大。病情的轻重与梗死的面积成正比。有报道称病死率高达43%。②与患者血糖浓度的高低有关,脑梗死患者会因其脑内组织发生缺氧、缺血而造成其体内的糖原酵解发生加速,无氧代谢增加,从而导致乳酸堆积,加剧患者脑内组织缺血水肿现象,从而引起患者梗死面积的扩大及增加了出血的概率[3-6]。③与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的应用有关,抗凝药物及溶栓药物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文献提示,抗凝剂的应用及超溶栓时间窗的溶栓治疗会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概率大大增加。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预后除与上述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外,还与其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就诊时间有关。
本组68例患者研究显示,出血发生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差,发病后的14 d内是病情变化的阶段,该时间段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要做好密切观察和早期康复治疗同步进行。非血肿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肿型患者,其治疗要因人而异,采取中性治疗和个性化疗法是目前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出血性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案。
[1] 出血性脑梗死13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46.
[2] 杨娜.48例出血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临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13,11(1):14-15.
[3] 欧国辉.102例出血性脑梗死诊疗的临床探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461-462.
[4] 陈烜,侯玉立,石磊.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5):692-693.
[5] 李莎,吴静,胡亚辉.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4):185-186.
[6] 蒋文萍.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4):85-86.
R743.3
B
1671-8194(2016)14-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