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玲,王跟明(.甘肃省武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甘肃省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300)
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牛青杠叶中毒
白小玲1,王跟明2
(1.甘肃省武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2.甘肃省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1300)
牛青杠叶中毒在我县发病历时已久,以住将本病混淆于牛百叶干气肿疽等病,治疗率很低。自1996年认识本病以来,我们在学习引进外地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拟以黄连解毒汤合润燥生津、活血化瘀、温阴益火、补中益气组方,随症加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1病史:发病均在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栎属幼嫩枝叶生长期,目都因放牧或人为饲喂采食大量栎属柏物嫩枝叶后引起发病。
1.2主症:病初表现精神不振,反刍、食欲减退。厌食青草,可食少量枯草,粪干量少,附有黏液血丝,尿少或清长,口干色红,股部肩甲部肌群颤抖,体温、呼吸、脉搏变化不大;继精神沉郁,不食,前胃蠕动微弱,大便干硬带血液或不排粪,尿少或无尿,鼻镜干燥,口色变白,呼吸次数稍减,心音快而弱,胸、腹、阴部水肿;病至后期,卧地不起,有时伸颈切齿,回头顾腹,尿极少落地,呈泡状或闭尿,大便稀薄恶臭,口色紫黑,鼻镜龟裂,呼吸、心跳正常或稍低。
1.3剖检:解剖3头病死牛,病变见水肿部皮下脂肪胶样浸润胸,腹腔及心包积水,尤以腹腔最多,呈红色或淡黄色,实质器官不同程度的郁血、充血,出血、坏死,胆囊肿大,胆汁粘稠,前胃宿草呈糊状,见胃内容物干燥硬结,见胃内容物不多,肠系膜水肿广泛出血。
组成: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各20-30g,知母、连翘、枳壳、前仁各30-50g,大黄30-50g,甘草 10-20g,滑石60-100g,麻仁100-250g,蜂蜜、菜油各250-500g。
加减:初期体壮便秘者加牵牛;大便带血重者加重三黄用量,水肿,腹痛甚者去栀子加五灵脂,当归、陈皮、香附子;后期肾阴虚甚者,减三黄、大黄用量,加肉桂、制附片、干姜、黄芪、白术;食欲好转后加山楂、神曲。
方解:本方以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清热三焦之毒,控制和消除炎性反应及并发症,知母、连翘、大黄、枳壳透散表里,宣畅气血,滑石、前仁、麻仁、甘草、蜂蜜、菜油润肠缓急,分清浊通二便,补气调和随症加牵牛,以增强通便排毒;配五灵脂、当归、陈皮、香附子活血补血、散瘀通经,理气止痛;配山楂、神曲以健脾醒胃;减少三黄用量,并去栀子以避免清泻之过;加肉桂、附片、干姜以温壮肾阴化气行水又可缓和清泻药后苦寒。助黄芪、白术补中益气之功,诸药合用既清泻又滋补,标本兼治,攻补兼施,共奏解毒排毒、滋养胃阴、扶脾益肾、通便消肿、扶正祛邪功能。
2006年以来,用本方加减治疗各期病牛39例,其中初期12例,中期17例,后期10例,公牛、阉牛15例,母牛24例,病程1-45天,疗程3-8天,用药次数2-5次,平均3.5次,单用中药28例,中西药结合11例,总治愈率为79.6%,其中初期为100%,中期为88.2%,后期为40%。
病例:2012年5月,本县杨河乡一头黄牛2.5岁,放牧连续采食青杠叶5天后发病。症见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鼻钩无汗,粪干附着粘液,小便基本正常,反刍减少,厌食青草,食少量干草,肩腹部肌内颤抖,呼吸心跳,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口干苔黄。依病史和症状,按中毒初期治疗。方药:黄连、黄柏、黄芩各30g,大黄、麻仁各60g;栀子、甘草各20g,知母、枳壳各40g,滑石100g,蜂蜜、菜油各500g,灌服,次日精神食欲好转,连服3剂,4日后恢复正常。
本病的实质是毒邪为患,毒邪积聚机体,除损伤表里脏腑器官功能引起一系列消化、循环、泌尿系统机能和器质性病变症状外,也有因此而引起机体的病原性和变态性炎症反应,因此在制定各期治则,加减用药中都应用了清泻解毒药,并通过药随症变,调整清泻药的作用依次(初期为辅,中期为佐),在祛邪扶正、调整阴阴平衡过程中,控制和消除了炎症及并发症,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病呈阴邪症状,应用清泻药,看起来有不符合于中兽医治法,而应用效果良好,这除可能与方药组成及加减变化各类药物在主、辅、佐,使位置上发挥作用的不同以及相互协同、相互制约有关外,尚有一些问题不清楚,如本县与外地在发病机制上呈与地理、气候、栎树叶的毒物成份,清泻药中所含化学物质及与各药配伍后发生的化学反应、药理作用有关,因无详细调查研究资料,不得解释,需今后进行探讨。本病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并依病畜个体情况,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谨守病机,随症用药,必要时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方可提高疗效。
S853.33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1-0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