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希敬(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兽医站山东潍坊261052)
牛瘤胃臌胀预防与治疗措施
付希敬
(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兽医站山东潍坊261052)
瘤胃臌胀是在牛饲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牛肠胃损伤甚至死亡,所以需要及时诊治。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现代化牛场牛瘤胃臌胀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中西医治疗措施。
瘤胃臌胀又称“瘤胃臌气”是指患牛采食过多便于发酵的饲草,在瘤胃和网胃因发酵产生大量固体,且固体未能以嗳气排出而蓄存于胃内,致使瘤胃体积增大,瘤胃消化机能错乱的疾病。本病的特征是病牛左坎窝部高度膨隆,瘤胃叩诊呈现鼓音。
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瘤胃臌胀是指大量饲喂或偷食未经处理的大豆,豆饼及苜蓿,甘薯秧和生长迅速而未成熟的豆科牧草,幼嫩的小麦、青草等引起的发病。继发性瘤胃臌胀主要症状见于前胃迟缓,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网胃或食管因异物导致的炎症,食管梗塞及食管狭等状态下,都能引起排气障碍,致使瘤胃发生臌胀(臌气)。继发性瘤胃臌胀多发于6月龄前后的犊牛和圈养的育成牛。根据性质可分为泡性瘤胃臌胀和非泡性瘤胃臌胀;按其经过则有慢性和急性之分[1]。
2.1原发性瘤胃臌气
腹部膨胀,左坎部上方凸出,严重的病例左坎部的隆起可高过脊背。触诊紧张而有弹性,不留指压痕,叩诊呈鼓音。体温正常,深呼吸困难,头颈伸直,张口伸舌,口中流出带泡泡的唾液。心音最初亢进,后期减弱,脉搏快而弱。
2.2继发性瘤胃臌气
臌气出现病症容易迟缓,病状与急性瘤胃臌胀差不多,不过它的病状不严重,臌胀大多出现间歇性,而且随原发病的变动而变动。临床上可用胃管探诊。插入胃管后如为单独性臌气,气体可从胃管放出来,臌胀没有了。若为泡性臌胀,气体很难放出来,需吸出含有泡泡的液体,病状才可去除;若为继发性臌胀,可从胃管放出气体,但拔出胃管后,臌胀又重复出现[1]。
3.1前胃弛缓
前胃的肌肉和神经功能紊乱,收缩能力下降,瘤胃内容物的消化不如平常,免除与运转,食品异常分解,发酵与腐败,有余毒物质,微生物群遭受毁坏,导致消化能力阻碍,致使产生吃食能力下降,反刍不正常,产奶量降低的一种病状。临床上常见于舍饲的奶牛。相似处是慢性病例,瘤胃多出现间歇性臌气。不同的地方是急性病状常出现消化不好,吃食能力下降,表现为时而喜欢粗料不吃精料,时而喜欢吃精料不吃粗料。手摸瘤胃的内容物,多有柔软或稍有硬感,瘤胃蠕动无力。
3.2瘤胃积食
①有吃料过多的病史;②腹部变大,左边瘤胃背侧充盈,腹侧朝外鼓起;③腹痛,挤压瘤胃,内部充满,坚硬,而且很难压下并且留指压痕,蠕动次数减少。
3.3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类似处是瘤胃臌胀(周期性),瘤胃蠕动音衰弱。区别是肘头外展,不想走动,走动时,只想走软道路而不愿走硬道路,愿意上坡而不愿下坡。
3.4食道(管)阻塞
类似处是口流涎水,瘤胃臌胀,呼吸困难。区别是颈部似有梗塞物,可在左边食管沟摸到坚硬物;导入胃管,若胃管被阻塞物阻挡,则能确定位置。阻塞彻底后,饮水,吃料后立刻从鼻,嘴流出或过段时间反流出来[1]。
3.5瘤胃酸中毒
①有采食豆类,谷物等精料的情况。②易发病,一般在过量采食8~12 h内出现症状。最急性的在吃料后3~5 h突然死亡。食欲消失,不再反刍,瘤胃臌胀,瘤胃蠕动音消失,触诊有波动感,冲击有震水音;出现脱水,拉肚子,瘫痪,休克。③血液酸度升华,尿pH降低,瘤胃液酸臭。
3.1急性瘤胃臌胀
采食大量易发酵性饲料发病,腹部臌胀,左坎部凸出。触诊有弹性,叩诊呈“鼓”音,有时带金属音,可做诊断。
3.2慢性瘤胃臌胀
瘤胃反复产生气体,通过分析原发病因也能确诊。
4.1预防
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是控制该病发生且防止其带来危害的最好方法。主要工作便是在饲喂牛的过程中加强护理,杜绝其一次性大量采食新鲜豆科牧草,最好保证饲料配方中干草或粗饲料所占的比例,禁止饲喂霉变的草料。另外,对于小犊牛的护理要加强,定期消毒使用的器具,杜绝其舔食脏物的机会。
4.2治疗
本病在治疗时应尽快排除牛残存于瘤胃内的气体,并尽快减少瘤胃内容物不停制造发酵气体的机会,快速清理病牛的肠胃,使其恢复正常的瘤胃内环境。另外,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强心补液。排气使用胃导管法实现,具体是将胃导管插入胃中,左右上下移动,手随胃导管移动,以手用力推压左侧腹壁,使气体经胃导管排出。也可以用穿刺法,在病牛左坎部突出部位用导管针或16号封闭针头垂直刺入瘤胃内,缓慢释放出气体后,进行局部消毒。
若投药无效,应立即采取瘤胃切开术,取出内容物。对于伴有低血糖或低血钙的病牛,应补充糖、钙、碱,50%葡萄糖液500 mL,10%葡萄糖酸钙500mL,5%碳酸氢钠液500mL,安钠咖20 m L,一次静注,1次/d。接种瘤胃液,采用健康牛瘤胃液3~6 L。并加入青霉素适量,灌入瘤胃内,提高防治效果。(编辑:段勇)
[1]隋国峰,陈国华.牛瘤胃臌胀的类症鉴别与防治方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7(12).56.
10.3969/j.issn.1008-4754.2016.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