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原 徐丽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5
《内经》大小周天理论运用于针刺治疗的验案举隅
黄超原1徐丽华2Δ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510805
【摘要】从《内经》角度阐述徐丽华副主任医师运用大小周天理论的针刺思路,并举临床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经;大小周天;针刺
经络乃全身经气运行之通道。生理情况下,经气充盛,流通各处,濡润肌腠,灌溉脏腑,阴平阳秘,具体表现在全身各机能的协调,人体处在健康平衡的状态。病理情况下,阴阳失衡,经气阻滞,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或经气亏损,不荣则痛,并出现在各组织代谢紊乱,人体处在亚健康或不健康的失衡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内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由此可见,阴阳平衡乃健康之根本。针刺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要旨在通过调动经气,疏通经络,调畅气机,调理全身阴阳,从而达到治病防疾的功效。运用毫针刺法刺激腧穴,则是为了梳理经络之气。腧穴功效主要可分为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1],但这样的腧穴功效分类易局限了施术者对腧穴运用的思维。笔者在随诊徐丽华副主任医师时,发现其在针刺治疗时选择基础穴组颇具特色,其选穴的方法开拓了针刺治疗疾病的思路,丰富了辨证选穴。
徐主任针刺基础腧穴以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居多,配合有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其中,督脉中选取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任脉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并取名为“引气归元穴组”;他经则有天枢、阳陵泉、太冲、内关。
1小周奥义,任督治本
道家中称任督二脉之循环为小周天。道家主张通过静坐调息的功法促使人体经气沿任督二脉循环流动,故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水火相交,坎离交媾,培育元气,生息化神,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李时珍道曰:“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任督二脉又是主一身之阴阳,且均属一歧三源。督脉为诸阳所汇,统管一身阳气,联系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调理一身血脉,联系阴经。任督合璧,则气血相和,阴阳之气相顺接,故调理任督二脉可以达到调理全身阴阳气血的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于无论机体发生何种病理变化,只要涉及功能性的病变,基本不离阴阳气血失和的总病机。故调理任督,其用意在于治病求本。
2大周衍生,多经相佐
2.1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灵枢·经脉》内:“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常言道,心包代心受邪,故可推测内关对心之功能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内言:“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正因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故针刺内关穴能达到安神明主,调养心神,助君除疾的作用。
2.2足少阳胆经阳陵泉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八会穴中的筋会。合穴意为经气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可见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有管辖全身各脏腑之职能。故针刺阳陵泉能起到使全身各脏腑机能平衡的功效,且从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巡行路线上可见,足少阳胆经贯穿全身,始外眦,绕耳目,上头部,下颈部,经胸胁,至髋部,走腿外,止于趾,调节阳陵泉可有调畅全身气机之功效。
2.3足厥阴肝经太冲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太,大也;冲,充盛也。《灵枢·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主疏泄,调情志,故肝失常,则情志乱,气机结,血不生。冲为血海。太冲穴既为肝经之原,又为冲脉之别,故针刺太冲穴能调畅气机,资生气血,从而培育正气,以抵邪外侵。
2.4足阳明胃经天枢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上在腹部最常用的穴位,其为大肠募穴。天枢位于脐旁,分割上下腹。脐上为天,脐下为地,脐中为人,天枢居中,以人为本,上承天气,下接地气,上下顺接,斡旋中土。天枢经归胃,位于脾,气聚于大肠,兼顾脾胃大肠,固摄中原,肥沃中土,益气健脾,和胃通肠。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故善顾护中土者,疾病不知其所生。针刺天枢穴,则能起到顾护脾土,生化气血,培本固原的功用。
3典型病案
温某,女,49岁,已婚,教师,已绝经。持续发热1周余,头晕头痛加重3天。患者素有慢性咽炎1年余,时有低热,但不影响日常作息。一周前于2015年5月23日因接触重感患者且恰逢阴雨连绵天又吹空调受寒后,开始自觉发热,体温测38.9℃。至内科门诊就诊,治以输液和口服日夜百服咛3天抗炎退热,无明显好转。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症状,体温波动在37.8℃左右。后于5月26日至私人诊所寻求中医治疗,具体方药不详,两剂未愈。于6月1日至我处寻求针灸治疗。症见精神淡漠萎靡,面色通红,发热恶寒,其背尤甚,头晕天旋地转,眼疲欲闭,头痛以太阳穴附近为主,多汗,项背无强直,无咳嗽咳痰,无鼻塞流涕,无四肢乏力,无肌肉酸痛,无口干口渴,无胸闷心悸,无呕吐腹痛,纳眠差,大便四五日一行,小便黄。舌暗淡,苔厚微黄。脉滑。
治疗:①针刺治疗,主穴: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内关(双)、阳陵泉(双)、太冲(双);
配穴:合谷、太阳穴、晕听区;针刺方法:所有腧穴均选用一寸针,进针深度在0.3~0.5寸之间,进针后留针30分钟,无需行针或电针。②刺络放血:大椎、肺俞、膈腧。③麦粒灸:完骨、颈百劳、肩井、大椎、肺俞、脾俞、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
第二天自觉发热减轻,头晕症状明显改善。以上法继续治疗。第三天复诊自觉热已消退,体温正常,无头晕头痛,外观神清色润,精神明显好转。第四天基本恢复正常。
按:主穴中,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皆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其于医者而言取穴方便,于患者而言体位舒适,有利于患者的经气运行,且选穴跨越任督二脉,阴阳相接,互根互用,互消互补,损有余而补不足,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内关、阳陵泉和太冲则从心、胆、肝三经入手,正心以明君,决胆以统辖,疏肝以调畅,从而达到心明则下安,胆正则民顺,肝达则气畅的目的。主穴旨在调理全身阴阳,疏通全身气机,而并非针对局部症状表现所取。配穴中,针刺合谷是由于患者持续发热且汗多,主要用以泄热解表。太阳穴则是由于患者太阳头痛,眼疲欲闭,故针刺以缓解局部症状。针刺晕听区则是针对患者头晕天旋地转的症状。辅助的治疗还有刺络放血和麦粒灸,皆用于增强泄热解表的功用,且两种方法一消一补,故能凑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之功。
综上所述,大凡中医治法,离不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总纲。追本溯源,可体现在《内经》的两句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任督二脉总督阴阳,故针刺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可起到如小周天功法使得阴阳之气循环流动的效果,从而到达调理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配合针刺心、胆、肝、胃经上的关键腧穴,培育正气,强化正气,稳固正气,达到抗病御邪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23.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47-02
作者简介:黄超原(1993-),本科在读,Email:530091049@qq.com。指导老师:徐丽华(1971-),副主任中医师,Email:hdqzyy@163.com。
基金项目: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13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