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

2016-01-30 00:11何炳来
北极光 2016年10期
关键词:领悟风筝亲情

文/何炳来

《风筝》说课稿

文/何炳来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后拓展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文本的解读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是鲁迅早期的作品。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必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伴手足之情。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教学的设想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散文。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本文可以多角度去解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好教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本文的理解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本文中“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对本文的理解应该用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体验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性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领悟文章的风格,掌握文本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理解作品中所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问题教学法。这篇课文难点较多,适用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逐步解决疑难问题。

鲁迅的文章意蕴深邃,有些句子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语境,让学生逐步理解。

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距甚远,教师施教时,不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主题理解透彻。教学中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但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学法

信任学生,注重学法指导。教学中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风筝》一文属于早期的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生涩难懂,文章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方面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因此,教师予以指导。本人认为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以下要求:

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掌握词义。

标识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抓住关键词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本课安排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现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文

用课文前的提示导入,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导入课文:家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屈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二)探究阅读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领悟作者精炼的语言。

(2)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人认为针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其重心应该放在对课文的阅读上。通过阅读,领悟鲁迅文章的风格,学习鲁迅作品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描写自然,贴切,不留痕迹,夹叙夹议,前后首尾相顾,思想内涵深邃,含而不露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这对学生的写作有着示范的作用。教师要提出几个学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话。通过阅读,概述每一自然段的写作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读与写相结合,培养学生概述课文要点的能力。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4)教师对《风筝》的主题思想进行归纳,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观点。

《风筝》的解读难度非常大,至今对主题的理解有很多的观点。教师提出几种观点,学生对照课文,自己去领悟。

参考:

关于《风筝》的主题,较有代表性的解读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刻自省精神虐杀”“自我批判赎罪”;

第二,“反思儿童教育”;

第三,“批判、控诉黑暗的现实”。

此外,还有两种说法:

其一,人情美与反专制统一。

其二,兄弟失和后的悔与怨。

对于《风筝》主题的理解,学生自己参照文本去领悟,教师不必阐述。

教师设置教学问题,师生共同解答问题。

本节课主要解决第一层面的问题,本人认为课文后的练习题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所以第一课时将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可以作为问题教学。教师、学生要相互交流,即使学生回答有缺陷,不切题,但是也培养了学生解答问题,概述要点的能力。教师予以鼓励。

附问答题: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参考: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不同时令,理解“惊异”之情。故乡的风筝时节是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能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虑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呢?

参考:这一幕是指“我”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毁掉了。

“我还能要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表达更深沉的悲哀。弟弟忘却我无从补过,故悲哀。弟弟不抗争,更令人悲哀沉重。

四、说课后拓展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的醉人的春意。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这一段文字,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县分水初中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领悟风筝亲情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永不凋零的亲情
多么痛的领悟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