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杰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不是万能的,还必须辅之以适当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尊严,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敢于惩罚,还要善于惩罚。要以爱心和智慧去寻找恰当的惩罚方式,让惩罚丰富多彩,走进学生的心灵,变惩罚的暴风骤雨为呵护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
一、赞美式
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对于他们如果一味采用传统式的痛斥、当众检讨或责令写“说明书”,限期改正,往往收效甚微,若转换思维,换个角度,采用另一种方式,对犯错者进行“赞美”,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转变观念,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非洲南部,有一个古老的巴贝姆族,该族至今还延续着这样一个风俗:倘若族内某个人犯了错误,族长便会召集所有的人开会,让犯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罚。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惩罚方式,每个族人,按长幼顺序,依次用真诚的语言,历数他为部落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或其优点,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赞美。每个人在发言时,要尊重犯错误的人,不能出言不逊,也不能虚构事实,而且每个人不能重复别人的内容和观点。所有人“赞美”完毕,接着举行盛大庆典,全族人载歌载舞,庆贺犯错误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赞美式”的惩罚方式,真是高明至极,令人赞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感受,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只有采用和风细雨式的“赞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使他们心灵中向善的“火花”不会被熄灭。
二、感化式
教育是使人向善的,合理的惩罚教育能使学生涵养善性,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若能巧用教育机智,捕捉时机,用自己巧妙的行为和高深的人格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自己深切的期望和真诚的爱面前,幡然醒悟,必能使之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一天,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校园内散步,看到两个小学生在摇小树玩,老教师略加思索便走上前去,抱住小树,把耳朵贴在小树上,装作认真听的样子,还不住地点头。“你在听什么呢?”“我听小树说话。”“它说什么了呢?”“它说你们刚才摇得它难受极了,根都要断了,让我告诉你们别摇了,等它长大了好给你们遮阴凉,好吗?”“行。”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这位老师若和常人一样情绪激动,大声呵斥,情况会是怎么样呢?
三、选择式
学生犯错误,当我们苦于无法惩罚,又不得不罚而山穷水尽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惩罚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使之对自己的过错铭记于心,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视3个女儿为掌上明珠,可对女儿的过失,绝不姑息迁就。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可是就在大车出发一会儿,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按家规,必须受到惩罚,于是苏西提出了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这让她永远记住那一天,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魏书生说:“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到,自我克制。”让学生自由选择惩罚的方式,也是一种爱,它使学生在心甘情愿的惩罚中,进行了自我教育,改变自我,超越自我,避免重蹈覆辙。
四、宽容式
著名思想家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犯错误在所难免。如果采用日常的说教式批评教育,恐怕很难收到积极的效果。相反,如果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宽松环境,缓解学生的恐惧和压抑感,也许能挽救一个学生。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一个叫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画的。有一天,他忽发奇想,想亲眼看着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件一件地分割、观察。谁知这只狗是校长家的,校长为此很恼火,心想,这真是无法无天了。再说,被狗咬了怎么办?不加惩罚,绝对不行。他决定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也知道自己错了,愿意接受处罚,他把作品交给老师后,杀狗事件就这样了结了。以后,他发愤地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设想一下,如果这位校长当年不是采取宽容式的惩罚,而是凭借手中的权力对其加以批评乃至开除,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五、体验式
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难不犯错误,仅凭单纯的说教很难取得效果,倒不如让学生在体验中唤醒自己沉睡的心,使之“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因此,教师只有及时把握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惩罚,主动承担做错事的后果,从而唤醒自我,才能取得成效。
一位著名班主任的教室锁眼里总被人塞进东西,经过详查得知是邻班被他批评过的两个男生所为。一天放学后,这两位男生又往里面塞东西,这位老师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两个学生慌张起来,以为老师要大发雷霆,可他却装作没事的样子说:“请你们帮忙把锁眼里的东西掏出来。”两个学生没办法,只好帮他掏,掏了很久才掏出来。当两个学生掏出火柴梗时,这位老师说:“这是谁干的?他只轻轻一塞,却害得你们掏了半天。”说完,他还谢谢两位男生,这种和风细雨的惩罚远比暴风骤雨的批评更为有效,它既照顾了学生的面子,又让他们内心感到无地自容,从而避免日后再犯错。
由此可见,教育教学中的惩罚既是一种艺术和技巧,也是一种本领和机智的体现,在行使惩罚时,若能把握好“度”,对学生多付出一份爱心,多用一点智慧,因人因事创设惩罚的方式,就会让惩罚的狂风暴雨化成滋润学生心灵的和风细雨,收到教育的积极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