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召军 郭大锐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的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成为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之源,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对进一步在中学生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而传统文化进课堂正契合了《纲要》的这一要求。
一、有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不朽之作,需要传承和发扬。青少年学生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好人选,传统文化进课堂,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脉络得以彰显,让传统文化的面貌真实再现,而且会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高举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青少年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按照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将之付诸行动,从而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如阅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典名篇,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情感的启迪,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观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观看的过程中,会领会勤奋的内涵,更为自己的理想实现助力。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要拥有“一桶水”,而且最好是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这样才配做学生的老师。而传统文化进课堂,首先为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先决条件。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势必先要涉猎,搜集更多的资料,查阅更多的文献,以丰厚自己的学识,掌握正确的知识,甚至要把某个字、某个词意、某个人物或者典故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才会走上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传统文化。而教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在无形中了解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可能学到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懂得分层教学的原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优生得到卓越进步,让潜能生得到更进一步提高。如此,传统文化进课堂不单单提升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
三、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
学校的发展进步有的靠校长之权,有的靠制度之规,有的靠文化之魂,而学校要有长足的进步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靠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自觉,靠师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这样,师生就会徜徉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诗意地成长。传统文化进课堂恰好让学校文化的内涵更有底蕴,让学校文化的发展有了明确航向,学校可以搭乘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东风,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题、形成层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对学生,特别是学生的道德进行良好的教育,弥补学生的道德缺失。如进行书法教育,学校可以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动员全校师生欣赏、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体验书写带来的宁静与美好,了解我国书法文化的精深;还可在学校的墙壁、栅栏等场所悬挂名家书法、师生优秀书法作品,供大家赏析,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还可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书法比赛,活跃校园生活,激发师生在书法方面进步。这样,学校的书法文化就会蔚然成风,师生会沐浴在书法文化的阳光下,惬意地生活、学习。学校的管理更加简洁,更加人性,不用更加刚性的制度约束、规范师生。
与此同时,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因活动而灵动和热烈,师生关系因活动而融洽和亲切。师生更加喜爱校园生活,教师职业幸福感会倍增,倦怠感会消解;学生厌学之情也会陡然减轻,家长也会喜上眉梢。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会辐射更多,会惠及家庭,进而影响社会。
四、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哈日哈韩”一族,大有崇洋媚外之嫌,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以穿外国服饰、使用外国产品为荣,对本国的东西不屑一顾。社会上浮躁之风、浅薄之情随处可见,捏捏族、飙车族等被一些青少年当作时尚,怒路族等时有涌现。这种不良风气势必会影响到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使他们变得焦躁、愤怒,甚至沮丧。
传统文化进课堂,一方面,可以从学校角度教育青少年学生,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一定会关注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自己先涉猎传统文化,才能够指导孩子,与孩子在学习上有共同语言。这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上,社会中的培训机构也会不甘落后,成立一些国学班,招收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之中。如此一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在得到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后,内心会更加的平和,做人做事会更加的从容,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幸福指数会得到提升。从众心理会驱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重视、学习传统文化的行列之中,人们的心灵会得到传统文化的涵养,人际关系会得到进一步融洽。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会得到扭转,社会将会更加和谐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沂南县辛集中学
沂南县马牧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