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6-01-29 14:11蒋海勇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模式中国

【摘 要】阐述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的必要性,分析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求人才的培养探索,提出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国际财政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4-0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已经成为各成员国的共识,自贸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将提升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具备跨国财税收专业知识的应用型财政(税收)人才是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较为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培养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密切的各省(区)地方院校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基于该校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经验,就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的必要性

(一)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国际财政人才需求增长与人才培养欠缺矛盾的必要举措。自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保持稳步增长,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四季度报告》显示,至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4803.94亿美元,双向投资额为124.05亿美元。在自贸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人才紧缺特别是熟悉东盟事务的国际型人才紧缺这一短板日益凸显。金融、会计、贸易、财政(税收)等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东盟相关事务及东盟国家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持续增大。对具备东盟财税知识的国际财政人才,除传统的各级财税部门因涉及东盟事务有需求外,国内各地区均有不断增加的工商企业、中介机构涉及东盟业务,东盟各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资公司,这些也都是熟悉东盟财税知识人才的需求者。随着企业、中介机构等单位的东盟业务不断扩展,人才需求会不断增加。目前,国内高校在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税人才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向,财政(含税收)专业开设的国际财税知识的课程也不多,而东盟国家财税知识的教学基本没有。虽然教育部也采取了“中国—东盟互访留学生”等方式加快相关人才培养,但目前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税人才的供求缺口较大。

(二)加强国际财政学领域研究与教学是我国财政学科发展方向之一。自财政学创立以来,学科研究对象、方法是不断变迁的。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强化、双边或多边财政协调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马斯格雷夫夫妇创立了国际财政学。国际财政学是财政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将财政学的视角由传统的关注一国政府分配活动拓展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与国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财政学科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杨志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财政与经济关系问题的新表现方式之一,亟待加强财政学的国际视角(国际财政学)研究,深入研究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问题,研究财政政策的国际协调,研究财政制度的国际趋同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大、大力推进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发展的进程中,财政学科发展应把握这一大趋势,加强国际财政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为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提供相关领域的人才支撑。

(三)地方院校财政学本科专业发展困境需要突破。近年来,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地方院校财政学发展面临困境。据麦可思调查数据,2014年全国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3%,略高于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6%),然而就业质量偏低,据统计,只有10%左右毕业生能进入到专业对口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另外,在全国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中,各学校财政学专业发展不均衡:财政学教学历史较长的综合性大学和传统财政学优势专业院校,就业状况相对较好,如人民大学的财政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但地方院校财政学毕业生就业并不乐观。地方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当前财政学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培养特色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地方院校财政学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对应用型国际财政人才的需求,为有关地方院校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密切的各省(区)地方院校的财政专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保障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目前,通常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为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来看,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际财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问题。培养国际财政人才是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服务的,相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是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要定位国际财政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就必须对上述信息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变化较快,导致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无法清晰界定,并且高校与用人单位就人才培养的信息沟通仍然不够全面及时,因此,如何定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财政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设计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必须符合自贸区对人才的一些特殊要求,如需要掌握东盟国家财政税务知识、能熟练使用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等。因此,教学方案设计必须让学生熟悉东盟国家的财政税务知识、对东盟国家财税实务有所实践,并学习使用一些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为此,需要在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而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尝试不多。如何在教学方案中对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合理设计,使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既符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需求,又遵循一般财税知识教学规律,这是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具备东盟财税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的定位较高,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税理论知识和我国财税实务操作技能,还要掌握东盟国家相关财税知识,这样才能较好地胜任教学任务。目前国内院校财税专业现有教师对东盟国家财税知识学习和研究不足,国内也缺乏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培训,因此,能胜任的教师较为欠缺,不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如何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三、广西财经学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求人才的培养探索

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受益地区之一,在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广西财经学院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实力较强,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以国际化视野实施开放办学。2008年该校获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立项的“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经培养200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2012年经外交部、教育部等部委批准的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在该校挂牌成立。目前,该校面向东盟国际交流项目包括中国和泰国、中国和越南、中国和马来西亚以及中国与新加坡等。在广西财经学院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中,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较为成功,该模式的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突出高定位和东盟特点。在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其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不是培养普通会计人员而是培养未来的CFO人才(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和首席财务执行官),为达成这一规格要求,培养目标突出了对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的要求。同时,基于国际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中又突出了对学生外语能力和东盟知识的要求。外语方面,要求掌握英语(四级水平以上)和越语或泰语(达基本交流和阅读专业资料能力);东盟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一个或几个主要东盟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和税收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及人文知识。

二是培养方案突出择优性和实务性。创新实验班对学生和老师都实施择优机制。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后参加实验班选拔考试,从根据选拔考试和第一年学习确定的综合成绩中挑选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设置了淘汰机制,外语水平或课程考试成绩不达标就淘汰至普通会计班。实验班的任课教师也是优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同时,在培养中与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建立了东盟会计实训基地和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实习基地。

三是教学计划便于学生到东盟国家实习。实验班教学安排按照“1+3”设置,在第一年的平台基础教育学习之后,学生经过选拔进入实验班开始国际型会计人才的提升教育。在教学计划上设计了便于国外实习的“两长一短”学期,即每年三个学期,每一学期17周,第二学期6周,第三学期17周。短期的第二学期有利于安排学生到东盟国家实习。

四是保障体系突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创新实验班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注重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就实验班制定了《学员选拔办法》等10项专门制度,为实验班建设提供了较全面的制度保障。此外,在实验班中还采取了一些创新的管理做法,如导师制、部门领导直接负责的扁平式管理和学生特别奖励机制,有利于实验班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财政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应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从需求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用人需求主要是中介服务机构和涉及东盟业务的企业,根据相关单位反馈的信息,他们普遍看重学生的东盟国家财税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另外还比较注重学生的实务技能及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因此,国际财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可以参考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培养规格定位为高于普通财税本科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突出国际性、能力性。具体来看,培养目标应包括: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二是具有扎实财税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三是熟悉东盟国家财税知识、了解东盟人文社会文化;四是除英语外还应掌握一门东盟国家官方语言。

(二)构建符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色要求的教学体系。关于东盟财税知识的财政本科教学,既有与一般财税知识教学相同的规律,又(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15页)有着自身的特色。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应能覆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促使理论与实践环节互相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遵循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保证人才基本认知规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就是要在教学体系结构上做好通识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的合理搭配,重新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等模块的课程内容:通识教学模块应开设东盟国家概要等介绍东盟人文社会的课程以及泰语、越南语等东盟国家小语种课程;专业教学模块应在保证财政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东盟国家财税知识、国际财政理论、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国际贸易等课程;实践教学模块要开发设计突出东盟财税知识的实验实训。在教学计划上应借鉴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实验班经验,设计便于国外实习的“两长一短”学期。

(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财政人才培养需要形成一套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选择和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内容的保障系统。在教学质量监控上,要制定各项专门的制度文件,形成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机制;在师资队伍方面,要优先任课教师和形成任课教师定期到东盟国家进修或访学机制;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在现有国内东盟国家财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东盟国家情况,研究有关专业课程教材的选定与编写。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3(2)

[2]李家瑗.对区域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

[3]韦宁卫,罗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型税收人才的培养研究[J].会计之友,2009(3)

[4]朱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法制与经济,2012(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2014JGA217)

【作者简介】蒋海勇,男,广西全州人,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模式中国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