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瑜,张中印,曹婷玉,马凌波
舞蹈啦啦操是一项具有较强观赏性、艺术性的律动体育运动[1],相较于技巧啦啦操,舞蹈啦啦操在国内的开展更为普及[2]。随着“一校一品”大课间及校园啦啦操活动的开展,以及教育部体卫艺司和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联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的“送培训到基层”公益活动的推广[3],啦啦操运动在国内迅猛发展。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合理的“金字塔”,然而自2009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啦啦操世锦赛至今,舞蹈啦啦操还没有获得过奖牌,且与世界强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技术动作,即难度动作的运用尤为明显。
本研究以2014年啦啦操世锦赛花球舞蹈比赛前八名队伍成套动作中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检索并查阅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20余篇;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5篇。
1.2.2录像分析法观看2014年啦啦操世锦赛花球舞蹈比赛前八名队伍成套动作视频,并对八套动作中技术动作内容进行记录、统计。
1.2.3专家访谈法结合研究需要,通过面对面、电话或邮件等方式对啦啦操领域的国际、国内专家(见表1)进行访谈。
表1 访谈专家情况统计(n=10)
注:ICU是指国际啦啦操单项联合会;国际级裁判员、金牌导师均为国内专家。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表格对各项统计指标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为论文数据来源提供保障。
1.2.5比较分析法对2014年啦啦操世锦赛花球舞蹈前八名队伍成套动作中的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分析。
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分为三类:转体类、跳跃类、平衡与柔韧类[4]。2013年之前的评分规则要求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不得超过本级别难度动作[5],而新规则特别强调成套动作中不得出现超出运动员能力范围的动作[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的评分规则更加重视成套动作的艺术效果。再难的动作,如果完成质量不高也会大大影响成套的舞蹈艺术美感与表现形式美感[7]。因此,如何选择有利于体现队员专项能力的高级别难度和提高队员完成高级别难度的能力是保证成套动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而创编者在进行创编时根据队员的能力选择适合的难度级别是另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表2显示,八支队伍中,使用难度动作数量最多的是第七名奥地利队,其次是第八名中华台北队,而冠军美国队、亚军日本队就难度总数来说仅排在第三、第四。这验证了成套中难度动作的数量与比赛成绩并无直接关联。合理的难度数量、难度级别及高质量的完成综合决定了难度使用的优劣。在三个类别难度动作的使用上,跳步类数量最多的是中华台北队,其次是美国队和奥地利队;平衡与柔韧类数量最多的是中华台北队,其次是芬兰队和奥地利队;转体类难度数量最多的是奥地利队,高达21个,而美、日、哥、墨四队仅为9个。美国、日本队没有任何一个类别难度数量的使用排在第一位,再次印证了上述观点。
表2 三类难度动作使用数量统计
此外,成套动作中过多使用难度动作,大大压缩了其他主体内容的使用空间,使得成套动作的多样性、艺术性大打折扣。
2.2.1跳步类难度动作的使用跳步类难度动作在三维空间中属于高空间完成的动作,跳步类难度动作的完成形式和效果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集体完成的跳步难度动作可以体现队伍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依次完成的跳步动作可以增加成套动作的层次元素,行进完成的跳步难度动作可以巧妙地完成队形的变化和场地的布局。评判跳步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标准是腾空高度、 空中姿态的展示是否足够标准、清晰以及滞空时间的长短。
表3 跳步类难度动作使用数量统计表
表3显示:八支队伍选择的跳步难度级别跨度较大,表明八支队伍的队员在跳步难度完成能力上的差异较为明显。
美国队跳步难度级别主要集中在8~10级,6~7级的只有两个,可见美国队员跳步难度能力方面明显强于其他7支队伍。另外美国队员在完成跳步难度时动作发力点非常清晰,身体姿态的展示非常标准,动作完成干净迅速,充分展现了良好的身体掌控能力和爆发力;日本队跳步难度级别与美国队接近,难度选择较为分散,与美国队相同的是日本队在9、10级难度上明显多于其他6支队伍,在跳步难度完成能力上仅次于美国队。滞空能力强、动作幅度舒展是日本队在跳步难度动作中的特点,并且难度的发力节拍能与音乐重拍相吻合。说明日本队员的艺术修养与音乐感知能力比其他队伍更为出色。
哥伦比亚队在难度级别的选择上处于第三位,5级和10级难度选择较多,6~9级难度选择较少。级别虽然选择较高,但难度选择缺少多样性,同类难度偏多,由此可以看出队员跳步的综合能力比较欠缺。墨西哥队跳步组别大多集中在5~8级,队员在完成跳步难度时的柔韧性较好,动作幅度大,能够充分展现出优美的身体线条,但在难度的腾空高度和动作力度上相对欠缺。这说明其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不足。
其余几支队伍跳步难度完成能力相对较弱,难度的选择也集中在低级别的难度范围,缺少完成高级别跳步难度的能力,选择的难度类型也较为单一。
2.2.2平衡与柔韧类难度动作的使用平衡与柔韧类难度在花球啦啦操成套动作当中经常被用于展示队员的核心控制能力以及优美的身体线条。
表4 平衡与柔韧类难度动作使用数量统计表
表4可以看出,前八名的队伍中仅美国队有9、10级难度,其他队均无。其他7支队伍在此类难度上的选择非常相似,中华台北队在1~3级难度上选择较多;苏格兰队在此类难度的数量上最少,只有4个,而且大多选择的是2~4级难度;其余5支队伍难度级别大多集中2~9级。
美国队的难度编排展示了队员良好的柔韧性,尤其是控腿难度是最高标准的完成,且身体重心保持非常稳定;日本队的平衡与柔韧类难度是队伍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完成动作时重心略显不稳,柔韧难度的动作幅度不够舒展,但发力速度较为明显;芬兰队选用的难度级别与美国队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比日本队的难度级别要高。从难度完成情况方面分析,芬兰队所有的此类难度都是最低标准完成,可见平衡与柔韧类难度也是芬兰队的短板之一;哥伦比亚队此类难度的完成质量相对较好,特别是在平衡难度的表现上明显高于其他队伍。说明哥伦比亚队队员核心控制能力的练习效果非常突出,所以在完成需要控制身体重心的难度动作上突出了该队的特点。
其余几支队伍在该类难度上的表现一般,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难度完成的质量规格也只是达到最低标准。
2.2.3转体类难度动作的使用转体类难度动作在花球啦啦操中经常被用于体现难度的连接价值,转体类难度的种类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抱腿转、挥鞭转、花样转等,编排巧妙的转体动作不仅能体现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还能展示出层次变化的多样性;集体完成的转体类难度通常用于体现队伍的整体队形,依次完成的转体类难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效果。转体的速度和数量、队员身体的姿态控制、重心的稳定性是决定转体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评判标准。
表5 转体类难度动作使用数量统计表
表5显示,美国队的该类难度动作使用级别集中在9~10级,可见美国队在转体类难度上的超强实力。从视频分析,美国队转体动作非常迅速、面向转换清晰,动作幅度大,发力节奏准确,而且在完成连续转体的过程中没有出现面向不到位和转体移位的现象。说明美国队队员具备很好的身体控制能力;转体数量多、层次感强是日本队在转体类难度上的特点,成套中多种类型的难度连接说明日本队员拥有较高的整体转体能力。队员之间的能力相对均衡,个体之间差异小,而且在依次完成的转体难度动作时每组队员的起始拍节均衡,非常清晰地表现了成套动作的层次感;芬兰队在转体类难度上的特点是具备类型多样化的特征。虽然在转体水平上与美国队和日本队存在差距,但是很好地利用了层次的设计,重点突出转体能力强的队员,巧妙地隐蔽了转体能力较弱的队员。这说明芬兰队在编排成套动作时充分考虑到队员的能力特征,成功地扬长避短,是设计并成功运用战略的典范;哥伦比亚队在转体类难度上表现较为均衡,难度数量少,难度级别集中在6~9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墨西哥队的转体类难度类型选择单一,难度级别不高,而且队员的脚踝力量和重心控制能力欠缺,多次出现较明显的失误。其余几支队伍在转体类难度动作中的表现鲜有亮点,大多存在队员能力欠缺和编排缺少新意等问题。
(1)从对本次比赛前八名队伍的整体技术动作使用情况的分析中发现:过多使用难度动作,压缩了其他内容的空间,限制了成套动作的多样性、艺术性;低质量的难度动作降低了成套动作的艺术美感。(2)美国队、日本队和哥伦比亚队在跳步能力及跳步级别的选择上明显高于其他队伍,其中以美国队和日本队最为优秀。(3)美国队和哥伦比亚队在平衡与柔韧类难度方面所具备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队伍。完成平衡类难度主要依靠核心部位的控制能力和很好的重心把控能力,因此加强脚踝和下肢控制力的练习有助于平衡类难度的完成和提高。柔韧类难度主要依靠肌肉的伸展性和快速收放能力,加强肌肉初长度和负重练习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4)队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和重心控制能力是确保转体类难度动作完成的要素之一。美国队、日本队队员的这两项能力明显高于其他队伍,苏格兰、中华台北和奥地利队这两项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如果队员之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的话可以借鉴芬兰队的难度设计思路,扬长避短,择优表现。
[1] 郁方.2014年啦啦操世锦赛花球舞蹈成套动作结构及动作技术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 杨文刚.我国技巧啦啦操较之舞蹈啦啦操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2):144.
[3] 李见新.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举行,200万学生参与啦啦操活动[N].中国教育报,2015-10-19(3).
[4] 李静,李悦.论舞蹈啦啦操难度的编排[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5):171.
[5] 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2010—2013)[S].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10.
[6] 啦啦操竞赛规则(2014年版)[S].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14.
[7] 鲁娟.规则导向下舞蹈啦啦操的艺术审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