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6-01-29 22:31:07胡晓琳张丽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8期
关键词:基转移酶病毒感染乙型肝炎

胡晓琳张丽伟

(1 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2;2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胡晓琳1张丽伟2

(1 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2;2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院内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5例。实验组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对照1组为慢性肝炎非肝硬化患者,对照2组为恢复期患者。通过检查资料分析对比3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HBV DNA检查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组患者HBsAg>1000COI的人数占88.89%,明显高于对照1组。实验组患者中HBV DNA>5 lg拷贝/mL的占31.1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史、病程、垂直感染、HBsAg>1000COI、HBV DNA是诱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肝硬化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分析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明确乙型肝炎的发生机制,指导医师正确识别肝硬化的高危因素[1]。本研究选取院内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通过分析取得不错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院内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52.1± 8.4)岁。对照1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4.6±7.2)岁。对照2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53.8±7.9)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患者纳入标准:HBsA呈阳性,有失代偿期的肝硬化临床表现。对照1组患者纳入标准:HBsA呈阳性,无肝硬化表现。对照2组纳入标准:无任何肝硬化的表现,HBsA阴性、抗-HBc阳性、

HBV DNA阴性。采用询问和病例分析的方式,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

1.3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采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三组患者垂直感染对比:实验组患者垂直感染41例,占91.11%;对照1组患者垂直感染39例,占86.67%;对照2组患者垂直感染24例,占53.33%,实验组和对照1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总胆红素(34.2 ±63.7)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7.4±165.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3.5±147.7)U/L,白蛋白(34.8±6.3)g/L,球蛋白(34.6±6.3)g/L;对照1组患者总胆红素(13.4±11.5)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5.8±132.6)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5.2± 134.5)U/L,白蛋白(40.3±4.5.3)g/L,球蛋白(29.3±5.7)g/L;对照2组患者总胆红素(11.3±5.4)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1.4±15.6)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1.8±11.6)U/L,白蛋白(40.1±3.8)g/L,球蛋白(28.2±4.6)g/L,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HBV DNA结果分析: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sAg和HBV DNA 呈负相关,而阴性患者中和HBV DNA呈正相关。实验组患者HBsAg>1000COI的人数占88.89%,明显高于对照1组。实验组患者中HBV DNA>5 lg拷贝/mL的占31.11%,明显低于对照1组患者的5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与患者的年龄无关,与感染的途径和时间有关,感染的时间越长,肝硬化的发病率越高[2]。女性患者的雌激素受体α基因的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造成机体的免疫体系缺陷,进而导致肝细胞逐渐坏死,其他细胞因子不断刺激肝星状细胞,造成肝内纤维组织增生[3-4]。文献分析显示[5-6],肝硬化的发生与高病毒载量具有正相关性,HBeAg、丙氨酸转氨酶和HBV DNA是肝硬化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家族史、嗜酒、HIV感染等也会诱发肝硬化。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组患者HBsAg>1000COI占88.89%,明显高于对照1组。实验组患者中HBV DNA>5lg拷贝/mL的占31.11%,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家族史、病程、垂直感染、HBsAg>1000COI、HBV DNA是诱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1] 黄海辉.肝硬化合并感染的临床与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0):10-11.

[2] 汪鑫,彭春仙,叶程军,等.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169-173.

[3] 张国顺,马利转,玉兰,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8(3):193-195.

[4] 刘颖,樊蓉,陈简,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及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4):472-476.

[5] 伍媛,肖春花,利旭辉,等.阿德福韦酯治疗非酒精性肝硬化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3):280-281.

[6] 苏毅,李传腾,刘玉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500-2502.

R512.6+2

B

1671-8194(2016)28-0036-01

猜你喜欢
基转移酶病毒感染乙型肝炎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30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法尼基化修饰与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0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鼻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中医研究(2013年1期)2013-03-11 20: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