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欲邦
(辽宁省大连沙河口南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6021)
针灸加中药治疗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术后下肢和二便功能障碍1例
陈欲邦
(辽宁省大连沙河口南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6021)
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术;功能障碍;针灸治疗;中药治疗
先天脊柱裂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治疗,可能不会留下下肢和二便功能障碍,有功能障碍也会很轻。本例患儿由于延误手术治疗最佳时机,手术治疗后下肢和二便严重功能障碍,术后四年来诊,经针灸加中药治疗,疗效满意,今报道此例治疗经过,供同道探讨分析并指正。
病例摘要
患者,女,5岁。2013年6月6日因行走困难和大小便失禁五年来诊。患儿出生后4 d,家长发现患儿腰骶部有一包块,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脂肪瘤合并脊柱裂,医生告知等孩子长大后手术。患儿八月大时突然哭闹不止,家长发现患儿大小便全无,急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医生告诉无法治疗。遂又就诊于北京某医院又告知无法治疗顺其自然;后又到北京某儿童治疗中心,经该医院手术治疗后,诊断患儿将终生瘫痪,患儿手术后即大小便失禁,间歇导尿,有时大便干燥,需人抠出,当时患儿尚小未能判断是不是瘫痪。一岁后站立呈“O”型腿,两足完全内翻,双下肢瘦削,行走困难,经长期按摩等康复未见好转。
刻诊:患儿神志清晰,语言流利,反应灵敏,无头颅增大及智力障碍,性情急躁易怒,偏瘦,腰骶处有约15 cm长纵行手术切口瘢痕,骶至尾骨端及大腿内侧无感觉、无痛觉,双下肢瘦削,肌肉薄弱,肌力尚可,穿矫正鞋呈“O”型腿,不能单腿独立,两足外侧缘和外踝由于足内翻行走造成软组织增生肥厚呈包块,两踝关节变形,对刺激无反应,大小便失禁,没有排便意识,行走蹒跚,不能上下台阶,经常夜啼哭闹不休,没有午休尤甚,偏食,纳差,舌尖红,有小星点,脉细促。中医辨证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气滞血瘀,经络瘀阻,心肾不交,治以补肾益精,填精补髓,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交通心肾。中药针灸并施,注重肾脾肺和气血调治,以菟丝子散合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加减,药选:菟丝子15 g,补骨脂10 g,山茱萸5 g,益智仁5 g,山药15 g,远志5 g,菖蒲10 g,麻黄5 g,熟地黄10 g,肉苁蓉10 g,柏子仁10 g,太子参15 g,黄芪15 g,乌药5 g,丹参10 g,桃仁5 g,麻仁10 g,杏仁5 g,当归5 g,牛膝10 g,郁金5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每10 d服1剂导赤散。针灸取穴:神阙、天枢、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阴陵泉、上巨虚、悬钟、太溪、昆仑、肾俞、命门、大肠俞、八髎、秩边、环跳、委中、阴谷,分两组交替施术,每日1次,肾俞、命门、关元、神阙施艾条雀啄灸,每穴施灸15 min,每日1次,针刺穴位操作及行针手法、留针时间按石学敏主编新世纪二版教材《针灸学》规定施术。
经过以上针灸加中药治疗1个月,大小便出现便意感,有时能自主排小便,仍不能自主控制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行走较前平稳,上下台阶困难,性情急躁,易激怒明显,夜啼哭闹次数减少,午休好不易发作,初见好转,效不更方,治疗3个月时,小便基本能自主排便,大便偏干,有时难于自排,集中注意力玩时失禁次数明显增加,行走进一步较前平稳,能独立上下台阶。治疗6个月后大小便只在集中精力玩时偶有失禁,情绪稳定,夜卧平静,跑跳自如,能单腿直立,能跳绳,较一般孩子顽皮,可以不穿矫正鞋,步行时呈较轻“O”型腿状态,左足有明显内八字,没有足内翻,骶尾部和外踝及足外侧后半部无知觉面积较前减少三分之一,家长满意,正常上幼儿园。治疗半年后,中药改一周一剂,共计服中药252剂,约一年半时间,针刺和艾灸每10 d休息2 d,持续一年半,大小便很少失禁,步行呈轻微“O”型腿,左足轻微内八字,现已经上小学二年级。
讨论
先天脊柱裂造成遗尿的中药和针灸治疗,在《中医儿科临床研究》《针灸学临床研究》均有阐述[1,2],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切除术后二便失禁及下肢功能障碍的中药和针灸的治疗报道甚少,今将运用针灸加中药治疗1例经过报道给大家,期盼同道予以探讨。该患儿由于先天脊柱裂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切除术后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引起尿失禁,大便失禁、下肢功能障碍,系神经源性病变,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由于神经系统损伤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现行治疗中多推荐间歇导尿术,有文献[3]表明针灸对于排尿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本例患儿尿失禁属于中医学“小便失禁”“遗尿”“癃闭”等范畴,下肢功能障碍属于“痿证”。由于外界暴力损伤或手术创伤的损伤督脉,气乱血溢阻滞不通所致,又因日久卧床不起,致脾肾气血阴阳虚损,肢体不得濡养而成痿,遗留运动、感觉及反射出现严重功能障碍,常遗留截瘫及二便功能障碍,康复困难[4]。有观点认为“督脉枢机不利,瘀血闭阻经脉”。有学者根据《素问·骨空论》中:“督脉者……贯脊,属肾”,提出督脉损伤致肾阳不足,从而出现二便潴留或失禁,患肢发凉,痿废不用等症状。本例患儿先天不足致脊柱裂脂肪瘤型脊髓脊膜膨出侵蚀督脉及手术创伤损伤督脉,督脉损伤不能总督诸阳经,筋骨失养,肢体不用,麻木不仁,二便失司。
针灸治疗根据《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用,则病已矣”[5]。从督脉损伤理论出发,认为督脉损伤,肾阳不足,气乱血溢,阻滞不通,致脾肾气血阴阳虚损,以通调督脉、补肾益气、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在相应督脉、夹脊上取穴、配足三阳、足三阴经穴。鉴于此故选穴:肾俞、命门益肾助阳、温补督脉,神阙、关元补元气,此两组穴能调和冲任;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谷、悬钟等益气滋阴、调和气血;中极、曲骨、天枢、大肠俞、八髎、秩边、上巨虚等升清降浊、通调二便;环跳、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昆仑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诸穴合用补益肝肾、调和冲任、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疏通经络,因此督脉通利、气血调和、筋强肌实。
中医辨证施治突出肾脾肺及气血的治疗原则。尿失禁的病因病机有观点认为:膀胱气化失司,肾气肾阳不足,脾虚失于运化,肝失疏泄,肺气虚弱,失于宣降,三焦运化失司等几个方面[6]。脾主运化,主升清,在水液代谢中起到运化、转输的作用;肺主气宣发肃降,既能将脾升清上输的水液布散于全身,又可将浊液借三焦之通道下输膀胱排出体外[7]。邵朝弟教授提出补脾益肺、散精调水之治疗大法,临床强调补脾益肺的重要性,临床上多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尿失禁,疗效确切[8]。肾主骨生髓,司二便;脾主运化,主肌肉;肺通调水道以及对大小便治节的作用。以上病因病机和生理功能为本案组方配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菟丝子、补骨脂、山茱萸、益智仁、肉苁蓉等具有补肾阳、滋肾阴、固精缩尿的作用;太子参、黄芪、山药等肾、肺、脾气阴俱补,注重运用黄芪在治痿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有明确阐述。熟地黄、当归、柏子仁、丹参等养血益精;乌药温肾散寒;活血化瘀有丹参、桃仁、当归、牛膝等又兼润肠通便之功;选用菖蒲、远志、麻黄、郁金等交通心肾、开窍醒神益志、激发阳气;麻黄、杏仁开宣肺气、上调水道,以调治大小便,杏仁和肉苁蓉、当归、柏子仁、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以上诸药和诸穴在补益肾、脾、肺的同时固精缩尿、润肠通便,益气补血的同时兼具调整阴阳,先天后天之本不足得以纠正,理气活血化瘀疏通瘀滞的经络,改善了病变部位的气血瘀阻不通的状况。间歇运用导赤散加减以防治因心火上亢致夜啼不安以及导尿术和遗尿致尿路感染。为此二便功能得以恢复,下肢功能得以改善,行走自如,功能明显好转。
针灸加中药治疗完全性外伤截瘫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纯的针灸、中药治疗[9]。本例具有外伤截瘫性质类似的下肢功能障碍和二便功能障碍,因此笔者通过针灸加中药对本例的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1]汪受传,俞景茂.中医儿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2]王玲玲.针灸学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1-318.
[3]李凝,吴艳,朱毅,等.SCI后神经源性膀胱针灸康复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90-491.
[4]王玲玲.针灸学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4-240.
[5]程士德,孟景春.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
[6]张蕾,杨颐,刘慧林,等,古代中医文献对于尿失禁的认识和治疗述要[J].中医文献杂志,2013(2):54-56.
[7]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4-65.
[8]胡应林,王玉惠,王小琴,等.邵朝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尿失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479-481.
[9]刘洁,胡湘明.针灸中药治疗外伤性截瘫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1):3-5.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