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山运用“郄募配穴法”治疗急症胃痛临床经验※

2016-01-29 17:19陈春海孙嘉逸通讯作者陈新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8期
关键词:配穴中脘急症

陈春海 周 翔 孙嘉逸 通讯作者:陈新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130000)



纪青山运用“郄募配穴法”治疗急症胃痛临床经验※

陈春海周翔孙嘉逸通讯作者:陈新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00)

纪青山;郄募配穴法;急症胃痛;临床经验

纪青山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纪青山教授年过七旬,学验俱丰,从事医疗、教学工作50余年,临床必切脉观舌,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且强调腧穴的特异性与不同针法的配合应用。纪青山教授在急症胃痛的治疗中认为,急症胃痛多以胃气中阻,不通则痛,采用郄募配穴之法通胃气止痛,临床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随纪教授学习,收获良多。现将纪青山教授运用“郄募配穴”治疗急症胃痛的证治经验整理如下。

审症求因、脾胃分治

急症胃痛是以剑突下脐部以上部位,突发疼痛为主,持续半小时以上不能自行缓解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胃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病证。而急症胃痛是现代中医急症研究中根据临床症状而定的病名。古中医文献虽无急症胃痛的病名,但其中的“胃痛”“心痛”“厥心痛”等症状的描述已包含了急症胃痛,如《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其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其病因主要为外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

脾胃共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为后天之本;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现代大多医家主张脾胃合治,而纪青山教授认为脾胃病的诊治务必分清,切莫以脾病为胃病,或以胃病为脾病,均会影响疾病的疗效和归转。脾胃分治论,《内经》已有记载。《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1]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以太阴阳明分别论治脾胃。李东垣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学说,治脾胃之法,重于脾,而略于胃,之后历代医家多以此为主。至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脾胃分治的观点[2]。《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纪青山教授秉承叶氏脾胃分治的理念,认为急症胃痛多因胃气失和,失于通降所致,故治疗应重视“胃腑以通为用”,着重通降胃气,以复其和顺之性。

知晓源流、穴取郄募

郄,与“隙”相通,即“空隙”之意,是经气深聚之处。手足十二经脉、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称十六郄穴,其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针灸甲乙经》首先明确了郄穴的名称及具体定位,并且提出了其主治病症,主要体现为“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痛证”。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首见于《黄帝内经》。而后的《难经》提出五脏募,但并未标明位置。《脉经》则提出了十个募穴的名称(三焦募和心包募除外)。直至《针灸甲乙经》才着重叙述了募穴的位置和刺灸方法[3]。募穴分布于胸腹部,主要用以治疗脏腑疾病。

郄穴主治本经痛证、血证,而募穴则主治相应脏腑的急性、实性病证。急症胃痛既为急症又为痛证,且为腑病,纪青山教授提倡脾胃分治,故取胃经之郄穴梁丘、胃经之募穴中脘。纪青山教授认为梁丘有清热消积、疏肝和胃、通络降逆之功,针刺此穴可以调理腑气,使胃气通畅,通则不通。中脘穴,胃之募穴,在腑为腑会,是脾胃生化输布的枢纽、营卫气血之源,且痰湿生于脾,腑以通为顺,故刺中脘,可使三焦气化,散布精微于五脏六腑,能开胃止痛、行气化痰湿。概而言之,中脘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化滞和中之功。二穴合用,可调胃腑之气机,通腑止痛,故为治疗胃痛之基本用穴。

重视病因、辨证施治

急症胃痛大多由饮食不洁或不节、饮酒、过度疲劳、冷热刺激、情志不舒等引起。纪青山教授认为急症胃痛的治疗首在止痛,然也不可忘其致病的本因,而在临床上以寒邪客胃证与肝气犯胃证最为常见,此时需辨证施治。寒邪客胃证:大多为病发于气候寒冷,加之食用冷食,而致胃肠受寒邪内外夹击,寒性主收引,发为痉挛疼痛,经络气机被寒邪所阻,不通则痛,故证见腹痛难忍,以绞痛为主,并伴有胃脘部冷,因胃肠气机被寒气阻滞而不利上逆,发为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口唇微青,四肢不温,手足逆冷,舌暗,苔薄白,脉弦紧等均为寒象,纪青山教授在临证之时,多用温针灸之法,以温阳散寒、行气止痛。肝气犯胃证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肝有疏通畅达气机的功能,肝失疏泄,出现肝气郁结,脾胃功能运化障碍,至胃脘胀满疼痛,胃脘胀痛,痛窜两胁,嗳气频作,气怒痛甚,胸脘痞闷,嘈杂吞酸,喜太息,舌边红,苔薄白,脉沉弦。纪青山教授在临证之时,在以郄募配穴的基础上配以合谷、太冲穴。合谷属阳主气,清轻升散;太冲属阴主血,重浊下行,二穴相合,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调和气血,调整机体,相得益彰,治疗因五脏六腑气血失和,气机升降失常之疾病。故配以合谷、太冲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缓中止痛之效。

未病先防、注意调护

胃痛的发生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纪青山教授在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同时让患者去懂得“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必伤”的道理,督促患者增强预防调护理念,气血安和,积极配合针灸诊治,加快减轻胃痛症状,早日康复。具体做法是:①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环境舒适安静,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防寒保暖,消除引发疼痛的因素。②建议胃痛康复期患者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旨在通利经脉,调和气血,以达到防治胃病的目的。③告诫患者多学习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脾胃虚寒,可自行膏药贴敷、炒盐热敷胃脘部,以温中祛寒止痛。④规劝偶因情绪因素导致胃痛的患者,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使之经常保持乐观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⑤嘱咐胃痛患者多吃清淡、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勿过冷过热,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克服偏食,戒酒戒烟。

验案举例

患者,男,38岁。初诊日期2015年4月22日,主诉:胃痛3 h。现病史:患者3 h前因过食生冷出现胃脘部疼痛,自服胃乐新无效后,前来我院就诊,现症:胃痛剧烈难忍。舌淡,苔薄,脉沉紧。专科检查:腹部僵硬,胃脘部压痛(+++),未触及包块及肿物。

理化检查: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诊断:急症胃痛(寒邪客胃证)。治则治法:温经散寒,散寒止痛。诊疗措施:温针灸,取穴:梁丘(双侧),中脘。刺法:先施以捻转泻法,后加艾炷5壮。复诊日期2015年4月23日,主诉:起针后,胃痛消失。治疗结果:针起痛消,一次而愈。

按:急症胃痛为临床多发病,针刺治疗疗效确切,操作安全,胃经郄募二穴相配,加强疗效,刺时注意针感的获得,气至则效。胃痛发病率较高,中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治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西医对于器质性的胃痛针对性治疗方法较为完善,但对于功能性的胃痛治疗方法不多,临床仍以中医治疗为主。本案为新发胃痛,病情轻浅,故治疗难度不大。方用郄募配穴之法,针刺中脘、梁丘治疗本病,取得显效。但对于久病重症,则需另行辨证取穴治疗,不可小视。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23.

[2]张志威,管佳畅,沈正先,等.脾胃分治思想的源流与临床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4,7(8):622-624.

[3]常小荣,赵钊,潘思安,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7):1-4.

纪青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15-10-09)

猜你喜欢
配穴中脘急症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甚者独行理论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探析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老年人不良修复体引发口腔急症临床分析与治疗
三才配穴法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