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华
(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讨
房伟华
(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观察室29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对其分别采用调节器高调输液瓶高挂、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挂、调节器低调输液瓶高挂、调节器低调输液瓶低挂等四种方法,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穿刺部位和成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甲组的成功率94.92%、乙组的成功率89.94%、丙组的成功率72.59%、丁组的成功率81.82%。其中额正中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94.02%,颞浅静脉穿刺成功率71.90%,外眦上静脉成功率为77.64%,顶部静脉成功率为80.43%,耳后静脉成功率为82.78%,颅骨缝间静脉成功率为85.67%。通过四组的比较,甲组方法的成功率明显要比其他各组的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主要采用调节器高调输液瓶高挂的方法,其回血最快,且成功率明显要比其他各方法高。同时,血管选择以及穿刺的方法技巧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重要原因。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方法;探讨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的29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34例,年龄0~3岁,平均年龄(1.5± 0.43)岁,其中有95例患有肺炎、有165例患有支气管炎、有30例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甲、乙、丙、丁四组分别采用调节器高调输液瓶高挂、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挂、调节器低调输液瓶高挂、调节器低调输液瓶低挂等四种方法,分别记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穿刺部位和成功率。
1.2.1操作方法。血管选择:光线充足,可选额正中、颞浅、外眦上、顶部及耳后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进行穿刺。选充盈、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一般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当只有细小血管时,可选直径<0.5 mm的血管,这样的血管回血快、易穿刺成功。注意区分头皮动脉(手指触摸有搏动感)和静脉。
固定体位:患儿头朝操作者,家长或助手在旁协助固定患儿头部、上肢及膝关节,防止患儿头部、身体等摇摆[1]。护士身体中心要保持与穿刺血管方向垂直。
皮肤准备:对所选血管周围的毛发剃净,面积>3.5 cm2。
穿刺位置:选易固定处血管为穿刺点,避开损伤、感染、湿疹、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在最清晰的血管处往后移至0.2~0.3 cm左右进针。注意保护血管,为下次穿刺做准备。
进针手法及要点:选4.5~5.5号头皮针,调节器置茂菲滴管下端,距针头约40 cm处。将静脉两端用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固定,使皮肤绷紧,松紧适宜。患儿的哭闹,会使血管短暂充盈,把握时机进针。右手拇、食指持针,针尖与皮肤呈5°~15°角刺入血管[2]。进入皮下后浅血管要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轻、稳、慢(否则易穿破血管);深血管(水肿、耳后静脉等)进针可用30°,入皮后,针柄上提,针尖下压;进针时尽量减少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间停留的时间,减轻疼痛及进针不畅,见回血,据血管曲直走向送针少许。对于腹泻及久病的患儿血管瘪或看不清,可摸到沟痕感的血管,入针速度宜慢,如有落空感,未见回血,捏一下头皮针软管或调整针头位置、角度,一般即见回血;遇分叉血管,可离分叉稍远处进针;穿刺过的血管,要在上次穿刺点前方进针;横向的血管也可穿刺;细短、模糊的血管,除反复轻压刺激,也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次,刺激扩张再穿刺;对于不充盈血管可用手自血管远端末梢向近心端按摩并让小儿哭。天冷时,可局部热敷使血管充盈,防烫伤。
胶条固定:第一条贴针柄,避免针柄滑动刺破血管;第二条棉纱输液贴贴针体上方并遮挡针眼;第三条在针尾位置向上进行交叉固定;第四条将头皮针软管弯曲固定;第五条胶条将头皮针软管末端固定到无毛发的皮肤上。胶条不可贴的过多,过多会遮挡视线造成外渗不易发现,或拔针费力、费时。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t检测,计量资料χ2检测,所有数据以标准差表示(x-±s),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4组穿刺成功率比较:甲组的成功率94.92%、乙组的成功率89.94%、丙组的成功率72.59%、丁组的成功率81.82%。其中通过四组的比较,甲组方法的成功率明显要比其他各组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血管穿刺成功率比较:额正中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94.02%,颞浅静脉71.90%,外眦上静脉为77.64%,顶部静脉为80.43%,耳后静脉为82.78%,颅骨缝间静脉成功率为85.67% 。
2.3其他原因:第一,患儿不合作及体位不能固定,导致22例患者穿刺失败;第二,由于情绪、光线、心理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导致24例患者穿刺失败,总失败率为21.3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护理操作。穿刺时要同时考虑到后续的诊疗及护理[3]。婴幼儿血管细,易哭闹、不合作,家属在一旁安慰又会增加护士的压力[5]。
对其他原因造成的失败病例进行分析总结:首先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取得配合并固定好患儿体位,以降低反复穿刺率[4]。穿刺成功后,嘱家属用喂奶姿势抱患儿,约束患儿双手,使穿刺处朝上。勤巡视,发现渗液或滴入不畅,及时处理。拔针时注意保护血管,嘱家属拇指按压穿刺处3~5 min,切忌按揉,患儿哭闹时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拔针时胶条应顺头发方向轻、慢揭下,以免牵拉毛发而疼痛哭闹。
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29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甲组成功率94.92%、乙组成功率89.94%、丙组成功率72.59%、丁组成功率81.82%。额正中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4.02%,颞浅静脉穿刺成功率71.90%,外眦上静脉成功率为77.64%,顶部静脉成功率为80.43%,耳后静脉成功率为82.78%,颅骨缝间静脉成功率为85.67%。通过比较,甲组方法成功率明显比其他各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主要采用调节器高调输液瓶高挂的方法,其回血最快,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方法。
[1] 蔡红霞.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对策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3(4):125-236.
[2] 陈华.品管圈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7(1):728-735.
[3] 杨爱梅.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技巧的探索[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32(5):1932-1933.
[4] 沈华.关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及固定方法在静脉输液成功率的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7(4):141-142.
[5] 王玲玲,赵颖,蒋莹,等.归因理论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3(9):53.
R472
B
1671-8194(2016)28-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