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效果初步评定与护理
王永利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20例患儿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儿19例(95.00%),且完全恢复其上肢功能,剩余1例患儿手指指尖组织产生坏死,但是经过治疗,痊愈出院。护理满意度为100.00%。结论 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采用溶栓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方法,可将栓塞症状改善,对上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护理
在临床上新生儿采血部位一般为肱动脉、桡动脉,由于此部位容易穿刺且有较大的血流量,经过穿刺一般不容易形成血栓,然而一旦形成可将新生儿局部血流中断,甚至会造成新生儿上肢栓塞,严重者会坏死,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1]。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一般采用溶栓治疗方式,尽快溶解和移除血栓,促进血管再通,将其血供恢复,挽救缺血组织细胞,防止组织产生坏死。在其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及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探究其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对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所有患儿均与上肢动脉栓塞诊断标准相符合,确诊手段为彩超检查,其临床表现为上肢患侧血流缓慢、异常的皮肤颜色(发紫、青灰、苍白)、栓塞位置的皮肤发凉、温度降低、栓塞位置有淤斑、淤点出现、动脉搏动微弱或者消失。20例患者中有12例男性患儿和8例女性患儿,出生最短时间为2 d,最长时间为20 d,平均出生天数为(8.5±1.5)d,最大体质量为4.2 kg,最轻体质量为2.0 kg,平均体质量为(3.0±0.6)kg。所有患儿在入院时有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肺透明膜病等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0例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儿均进行溶栓治疗,将抗生素给予有明确感染指征的患儿;给予患儿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10亳升/次,1次/天;给予患儿肝素钠进行静脉滴注,20~25 U/次,1 次/天;给予患儿稀释液和尿激酶进行静脉注射,4400U/次,每12 h输入1次。进行5~7 d的连续治疗[2]。
1.2.2 护理方法:在溶栓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儿护理干预模式,其主要护理方法如下:①常规护理方法,对患儿体温进行维持,避免新血栓形成。患儿被放置在适宜湿度和温度的暖箱中,维持其体温在36~37 ℃,避免发热脱水造成患儿血液黏稠度提升。尽量促进患儿保持安静,将患肢活动和躁动减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患肢进行触碰,必要时也需要用轻柔的动作;使患儿体位处于舒适的状态,对局部动脉血流发挥促进作用,将其头部进行15°~20°抬高,心脏高于患肢;根据医嘱进行给药,静脉通道保持通畅,对微循环进行改善[3]。②溶栓护理干预方法,在给予患儿肝素钠及尿激酶等药物进行静脉滴注之前,对患儿PT、PLT及凝血机制进行严密监测,防止因为过量用药造成自发性出血,并且要准备好硫酸鱼精蛋白,针对异常情况;在患儿溶栓治疗中,对其患儿上肢的温度及颜色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有温度下降、颜色呈现苍白色的现象,要将静脉滴注的药物立即停止;如果患儿皮肤颜色不正常,上肢动脉搏动微弱,给予患儿尿激酶、肝素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进行适量静脉滴注,对皮肤颜色进行改善,使其动脉搏动和体温得以恢复;在应用溶栓药物时,护理人员要将巡视加强,防止药液外渗的情况,对治疗效果有影响,避免并发症产生。在治疗后,对患儿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强弱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有异常产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患儿生命体征及用药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监测红细胞压积、凝血指标,防止穿刺点血肿形成,在对患儿进行抽血时要及时进行按压[4]。患儿患肢的周径要每日进行测量,将两肢体长度进行对比,并对用药后患儿的体温进行详细的观察。根据医嘱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补液。注意患儿的患肢不要被灯照和热敷,防止患肢组织过大消耗氧气,导致缺氧情况。对穿刺患肢禁止按摩,避免栓子脱落,造成患儿肺栓塞,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
经过护理干预,20例患儿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儿19例(95.00%),且完全恢复其上肢功能,剩余1例患儿手指指尖组织产生坏死,但是经过治疗,痊愈出院。同时对患儿家属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有15例患儿家属非常满意,5例为满意,无不满意例数,护理满意度为100.00%。
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作为一种儿科疾病,在临床上受到极大的重视,同时也对患儿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生儿一旦心血管内膜受到损伤,造成上肢血流涡流或者流速减慢,并且血液在高凝状态下,很可能造成上肢动脉血栓形成。同时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低氧、低温及脱水等,也会加大上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概率,为将患儿的痛苦减轻,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一般采用溶栓治疗方式,尽快溶解和移除血栓,促进血管再通,将其血供恢复,挽救缺血组织细胞,防止组织产生坏死[5]。溶栓治疗就是给予患儿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等进行静脉滴注,但是在其溶栓治疗中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产生,比如发热、呕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出现等,因此在其治疗中必须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主要从常规护理、溶栓前、中、后的护理干预出发,给予患儿全面的护理干预,从研究结果中显示:经过护理干预,20例患儿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儿19例(95.00%),且完全恢复其上肢功能,剩余1例患儿手指指尖组织产生坏死,但是经过治疗,痊愈出院。护理满意度为100.00%。可见其护理效果明显,将患儿不良反应减少。
综上所述,为探究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其治疗和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可将栓塞症状改善,对上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正珊,郭晓萍.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49-50.
[2] 朱雪梅.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1-73.
[3] 王利,钟富珍,林蔓彬,等.桡动脉采血前局部抚触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2):16-18.
[4] 刘奕霞,黄俊辉.口服不同剂量西地那非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33):140-141.
[5] 陈龙,唐仕芳,王南,等.气管内滴入硝普钠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11):1315-1319.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