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2016-01-29 19:19李东辉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普外科病例切口

李东辉 唐 镇(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辽阳 111000)

300例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李东辉 唐 镇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分析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为开展SSI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普外科Ⅰ类手术发生SSI患者300例,纳入病例组,同期,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未并发SSI患者57692例,纳入对照组,调取患者病案资料、医院感染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因素风险。结果 感染症状出现时间(2.7±1.1)d,以发热、切口处出现红、肿、胀、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切口引流不畅14.33%,分离出病原菌71株(57例取样);感染控制时间(17.5±2.4)d;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超重与肥胖、手术切口≥5 cm、腹部手术,成为普外科Ⅰ类切口SS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病情相对较轻,多为小儿手术患者,以发热、切口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不同患者感染控制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因素较多,需做好感染管理,关注高危患者,及早鉴别发现、处置,做好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普外科;Ⅰ类手术了切口;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类型,除ICU外,占医院感染的0.96%~11.25%,SSI也是手术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0.5%~5%[1]。SSI是致患者残障、死亡、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保守估计SSI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倍以上[2]。Ⅰ类切口属于无菌切口,SSI发生率相对较低,感染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切口不尽相同。本次研究试分析300例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特征、危险因素,为开展SSI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0例普外科Ⅰ类SSI患者,纳入病例组,收治于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其中男196例,女104例,年龄4~15岁,平均(7.8±1.2)岁。同期,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未并发SSI患者57692例,纳入对照组。

1.2方法:调取患者病案资料、医院感染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处理: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以[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检验水平。

2 结 果

2.1感染临床特征:感染症状出现时间,术后第1~26天,平均(2.7± 1.1)d,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护士进行切口换药时,切口处出现红、肿、胀、痛等症状表现,43例出现切口引流不畅,57例取分泌物进行病原学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株(大肠埃希菌24株、铜绿假单胞菌12株、其他19株),革兰阳性菌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2株),未见真菌感染。所有患者均经验性应用大环内酯类、头孢类等抗生素治疗,其中又有84例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治疗,未并发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17例联合给予切开引流术治疗。感染控制时间14~26 d,平均(17.5±2.4)d。

2.2危险因素分析。男性,病例组65.33%,对照组51.89%;老年人,病例组0.00%,对照组42.0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例组25.00%,对照组28.11%;糖尿病,病例组18.33%,对照组10.00%;营养不良,病例组17.33%,对照组7.03%;急诊,病例组28.00%,对照组21.01%;肥胖或超重,病例组25.33%,对照组13.11%;手术时间>2 h,病例组14.33%,对照组11.01%;全麻,病例组4.67%,对照组2.97%;手术切口>5 cm,病例组17.33%,对照组8.99%;术后侵入性操作,病例组48.00%,对照组31.01%;住院时间>15 d,病例组10.67%,对照组5.00%;卧床时间>7 d,病例组18.33%,对照组7.03%;腹部手术,病例组80.33%,对照组44.88%。病例组与对照组,男性、年龄≥60岁、糖尿病、营养不良、急诊、超重与肥胖、手术时间>2 h、手术切口≥5 cm、术后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7 d、腹部手术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以上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SSI作为自变量,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与肥胖[OR=2.206,95%CI(1.461-2.175)]、手术切口≥5 cm[OR=1.183,95%CI (1.663-2.762)]、腹部手术[OR=2.726,95%CI(1.194-4.771)],成为普外科Ⅰ类切口SS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普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①感染出现时间可长可短,但多在3 d以内;②以发热、切口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诊断较易;③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④多经验性用药治疗,且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不同患者感染控制时间存在较大差异;⑤影响因素较多,病理、生理、手术切口与部位其决定性因素。故,感染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关注高危患者,特别超重与肥胖切口较长、腹部手术者;②做好病情监控,及早鉴别发现、处置;③做好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耐药菌株产生[3-5]。

[1]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2] 穆芳杰,赵瑞婷,郭述财.医院感染及危险因子研究综述[J].中外医学研究,2010,27(8):171-172.

[3] 赵蔚.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849-3850.

[4] 刘文芹,李铭铭.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3):281-283.

[5] 赵丽娟,陈艳霞,李淑芬,等.我院2014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

物应用及切口感染情况监测分析[J].天津药学,2016,28(2):29-32.

R619.3

B

1671-8194(2016)22-0063-01

猜你喜欢
普外科病例切口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病例”和“病历”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随机对照研究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