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霞
(云南省文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文山 663000)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周淑霞
(云南省文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文山 6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感染的主要原因及护理性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住院患者,随机将2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护理。结果 观察组140例:术后体温升高100例(71.42%)、感染6例(4.29%)、疼痛0~Ⅰ级:136例(97.14%)、手术出血量<5 mL 80例(57.14%)。对照组:术后体温升高130例(92.56%)、感染26例(18.57%)、疼痛0~Ⅰ级:38例(27.14%)、手术出血量<5 mL 47例(33.57%)。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围手术期感染的各个途径加强感染的预防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护理
对于妇产科住院患者来说,其主要涉及到的是产妇、孕妇或者新生婴儿等易感人群。研究其住院期间的感染特点以及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是提高临床妇产科患者手术及住院效果的关键[1]。围手术期是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整段时间。而在这一时间段内极易出现感染因素,包括院内或院外获得的感染没有得到控制等因素[2-3]。围手术期发生感染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还会阻滞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严重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4]。本文分析我院28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感染的主要原因及护理性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妇产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住院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3±4.6)岁,根据疾病类型划分,妇科疾病患者180例,产科疾病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划分,可分为剖宫产术患者10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68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6例,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56例。280例患者均无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严重慢性病。随机将2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护理。①心理护理: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指导方面的相关培训,以便更好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护理。刚入院的妇产科疾病患者面对医院陌生的环境以及对手术知识不了解,内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对手术效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也是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重要因素[5-6]。所以医护人员要对手术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将手术临床护理情况、手术注意事项、麻醉方式等向患者介绍清楚,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②卫生及饮食护理:指导围手术期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手术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注重患者饮食营养合理搭配,满足患者机体的需要,提高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有利于患者术后很快恢复健康。注意患者个人卫生,勤刷牙,勤换衣,尤其对患者阴部进行清洗,因妇女阴道内存在多种大量细菌,包括白色葡萄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和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在众多细菌中除了乳酸杆菌为有益菌外,其余多为导致妇产科术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7]。因此,保证阴部的清洁,可有效避免伤口受到感染。③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全面止血,有效抑制患者组织坏死现象的发生,运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防止外界因素导致感染[5]。妇产科围术期很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咳嗽、腹胀以及尿潴留等术后并发症。对在围术期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感染的切口检查,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术后有痰液淤积、咳嗽不畅的患者,医护人员在患者咳嗽时,压住切口两边,指导患者把痰液咳出,避免切口感染,引起肺炎的发生。对于腹胀患者,医护人员通过帮助其调整体位,鼓励其尽早进行下床活动来帮助其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3]。对于尿潴留患者,医护人员用热水袋敷在患者的腹部,并进行按摩,使患者膀胱处的平滑肌收缩,或听流水声,促进其排尿。术后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一旦发现体温升高,立即进行抗感染处理。适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及时拔除胃管、引流管、静脉导管、导尿管、氧气管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8]。
1.3 观察指标[5]:根据患者术中和术后出现心率、血压不稳定,面色苍白、昏厥等症状,判断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测量患者出血量,不超过5 mL为合理;患者疼痛分为0、Ⅰ、Ⅱ、Ⅲ四个等级。0级:患者无疼痛症状;Ⅰ级:患者有轻度疼痛症状;Ⅱ级:患者有中度疼痛症状;Ⅲ级:患者有重度疼痛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140例:术后体温升高100例(71.42%)、感染6例(4.29%)、疼痛0~Ⅰ级:136例(97.14%)、手术出血量<5 mL 80例(57.14%);对照组:术后体温升高130例(92.56%)、感染26例(18.57%)、疼痛0~Ⅰ级:38例(27.14%)、手术出血量<5 mL 47例(33.57%)。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研究表明[9],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情况,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导致妇产科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无菌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切口过大等[10];部分患者的体质较弱,心理负担较重,免疫力较差,此时如空气中含菌量较高,就容易引起感染;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后多需要留置导尿管进行导尿,导致病原菌容易逆行发生泌尿系感染[11];切口方面,有些患者切口位于会阴部,病原菌感染率较高。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医源性感染、条件性病菌上行感染、阴道菌谱[12]。本文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围手术期感染的各个途径加强感染的预防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瑁,王欣,张美英.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手术期的预防性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7(3):11.
[2] 王群.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3(2):183.
[3] 何美清.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99-100.
[4] 何英.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19-320.
[5] 黄琼.妇产科围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 (33):126-127.
[6] 韩元一.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吉林医学,2009,8 (24):90-92.
[7] 王洁.妇产科患者围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4,7(2A):137-138.
[8] 严玉梅.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处理[J].中外医疗,2011,22(36):187-188.
[9] 丁丛莲.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439-1440.
[10] 谭晓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41-42.
[11] 葛莉娜.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3):286-287.
[12] 许延霞.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其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2):121-122.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2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