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春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张树春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临床应用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繁殖期杀菌剂,属于β内酰胺类。该类药物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是广谱半合成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轻、过敏少等特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品种繁多处方量大,占住院患者处方量的40%~60%[1]。近年来临床应用范围扩大,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上升,不良反应不断增多,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和肾毒性的不同,此类药物可分为四类:
1.1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硫脒、头孢匹林等,其代表药物为头孢噻吩、头孢唑啉。本品有抗菌谱较广,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较强,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相对较差,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菌均具良好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也有较好抗菌作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属、李斯特菌和诺卡菌属对本品耐药。绝大多数普通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菌、雷极普罗威登菌和脆弱拟杆菌对本品耐药,沙雷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对本品完全耐药[2]。
1.2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雷特等,头孢呋辛为代表药物。本品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似或略差,但对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相当稳定。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较头孢唑啉为差。本品对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MIC分别为0.01 mg/L、0.25 mg/L和0.5 mg/L。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属和李斯特菌属对本品耐药。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摩氏摩根菌、肺炎克雷伯菌有良好抗菌作用。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对本品敏感,艰难梭菌和脆弱拟杆菌耐药。
1.3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地秦、头孢他啶、头孢咪唑等,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与前两代相比,具有较广的抗菌谱,更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革兰阴性杆菌。有的对绿脓杆菌或脆弱拟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该类药物除对痢疾杆菌、沙门氏杆菌高度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等亦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抗菌活性均优于前两代头孢菌素。对塞拉蒂氏菌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酶和不产酶金葡菌一般是敏感或中敏。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虽不及前两代头孢菌素为强,但仍属有效范围。它们对粪链球菌抗菌活性亦差。对脑膜炎球菌显示了极为突出的抗菌活性。
1.4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唑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等,对多种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很好。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尽管提高了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但不比前两代头孢菌素强,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比第三代头孢菌素差。
这类抗菌药物具有极广的抗菌谱,有很强的抗多种革兰阳性菌(包括厌氧菌)和阴性菌(包括厌氧菌)作用。我国一般作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以治疗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对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也开始增多,已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
2.1 作用机制: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头孢菌素类化学结构中β-内酰胺环的酰胺基与肽聚糖五肽相似,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共价结合使其灭活,因此影响了肽聚糖的合成。不同的头孢菌素与不同菌种的PBP结合使菌体形成丝状体或球状体,最终破裂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而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剂。细菌有细胞壁,而人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有效浓度对人体几乎没影响,对胃酸及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3]。
2.2 作用用途:本类抗菌药物抗菌谱较广,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流感杆菌等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因为头孢菌素对敏感细菌的抗菌活性常不及青霉素等,所以一般不作首选药。对于耐青霉素的细菌,常可采用红霉素或氯霉素等代替。
3.1 正确诊断疾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前,应正确诊断疾病。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耐药性明确做出选择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应掌握该类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避免药物选择的盲目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新生儿、年幼儿及体弱多病的儿童或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慎重选择用药及注意用药后监测。
3.2 临床合理应用:静滴时应快速给药,是只有一个冲击浓度,一般用100 mL输液稀释后,于1 h内滴完。本类药物不宜与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磺胺等抑菌剂联合应用。丙磺舒可使之增效。舒巴坦和克拉维酸可加强其作用。
3.3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①过敏反应。15%~40%的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此类过敏患者应慎用头孢菌素类,严重过敏患者应避免应用头孢菌素。②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加强患者平时观察,做好细菌培养及真菌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合理用药。③肝毒性。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略升高,严重肝病患者应减量应用。④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主要与抑制维生素K合成,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和血小板减少有关,此类药物主要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孟多等,对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需补充维生素K,以防止凝血障碍的发生。⑤肾毒性。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较强,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袢利尿剂、万古霉素等肾毒性药物。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细菌耐药株的不断出现,感染性疾病患病水平增加,人类陷入不断开发更新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但研发速度滞后于细菌耐药速度。所以,医务人员应科学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使之早日痊愈。
[1] 钱晓兰,费逸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1):1006-1009.
[2] 姚卫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18-119.
[3] 肖学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33):42-43.
R978.1
A
1671-8194(2016)34-02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