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晖
摘 要:从巧借学生姓名,唤起课堂共鸣;“卖弄”自身形象,调动学生视听;妙用课文内容,化解课堂尴尬;借助语言“穿越”,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研究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注意力;细微环节;小花招;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82-02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期待学生能以最为积极的状态专心致志地学习,积极投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但心理学家指出,由于受到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加之语文课作为培育人文素养的基础性语言科目,它的教学功能必然更多地倾向于隐性层面,它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是来得比较慢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否认,语文课堂上就更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在严谨认真、条分缕析地讲课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个小错误,比如发错一个字音,写错一个人名,往往会让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儿,兴奋上好半天。这些细节不禁引发了教师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更多的时候,他们的心思是介乎于课内与课外之间的一种半游离状态,一旦给他们一些“兴奋点”,便会专注于课堂。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专家再三强调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增强师生互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课堂45分钟是瞬息万变的,教师除了要有这样宏观的原则方向,还需要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根据实际,随机应变。在充分把握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抓住一些细小环节动点脑筋。其实,有时候教师只需稍微耍点“小花招”,便可围绕学生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气场”,拉近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引向课堂学习过程,使学生放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担负的责任重大。学生不会喜欢刻板、单调,很少把快乐、惊喜带进课堂的老师。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广博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同时还要善于揣摩学生心理,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健康、积极的因素。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言有无穷的艺术呈现形式,这就给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耍花招”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一、巧借学生姓名,唤起课堂共鸣
中国人的姓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个人的名字中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好寓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将文本信息和某些学生的姓名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在讲《渔父》这篇古文时,其中有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需要翻译。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时,便有意识地喊了两位学生:薛皓月、陆文皓。全班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课堂气氛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中活跃起来。大家的注意力自觉地集中到老师要讲的内容上来,这个“小花招”对于接下来要强调“皓皓”这个文言实词的含义起到了很好的预热作用。再比如默写李煜的词,许多学生容易把作者的名字“煜”写错。在点评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来一句:“这个字其他人都可以写错,但马恬煜同学要是写错的话,就绝对不应该啦!”开怀大笑之中拉近了学生与这个字的距离,无疑加深了他们对这个字的印象。其实,像这样借用学生姓名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行为,无须之前刻意准备,有时就是信手拈来、妙手偶得、亲切自然,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卖弄”自身形象,调动学生视听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特点以外,还可以用自身形象来做些文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可以是“平等中的首席”,真正能驾驭课堂的教师应具备亲和力,要具备亲和力,就要敢于在课堂上“卖弄”一下自身的形象。记得在做一道成语辨析选择题时,学生遇到了“鸠形鹄面”这个比较陌生的词。教师按照常规向学生具体解释了它的含义“形容身体消瘦,面容憔悴”。此时,发现有些学生记得并不认真。于是,教师指着自己略带夸张地说道:“很多同学刚才都记录得很认真,但也有几位同学没有动笔,一直在看着我。其实,你们想从观察老师的形象上体会鸠形鹄面的含义太困难啦。本人体重160斤,从我身上,你只能了解什么叫心宽体胖!”一席话语,逗得学生哈哈大笑,那几个不认真的学生边笑边借过周围同学的本子,开心地动起笔来。可以肯定,今后万一学生再遇到这个词,一定会想起老师这个“反面形象”,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成语一定不成问题。充分挖掘教师自身形象,只要不低俗、不刻意,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妙用课文内容,化解课堂尴尬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文体众多,类型各异,不能保证所有文章都适合学生的阅读审美口味。所以,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有些学生打瞌睡、开小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中断授课内容,整顿课堂纪律本也无可厚非。但也许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语文课就变成了政治思想课,原本课堂连贯有序的节奏就会被打乱。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有时候教师可以动动脑筋,借助正在讲的课文内容,巧妙地进行批评教育。这既可以化解课堂的尴尬与不和谐因素,又不至于把课堂的连贯性破坏,有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时,正好赶上下午学生上完体育课后的第二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者大有人在。怎么办?情急之下,想起了课文中的一句话,于是便来了一番借题发挥:“同学们都在用心体会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语言,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已经用实际行动在揣摩‘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意境了……”这招“借力打力”唤醒了“小睡”者。据说自此之后,但凡有人课上睡觉被老师提醒,同学都会冒出朱自清先生的这一名句来,这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感欣慰。
四、借助语言“穿越”,活跃课堂气氛
时下,荧屏上出现了很多“穿越”式的影视作品,将穿着时髦、思想前卫的现代人置于古代,时空的错位生发出许多离经叛道之举,啼笑皆非之言。虽然这类文艺作品为很多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它们的收视率一路飙升。由此想到,其实语文课本上古今中外的篇目内容决定了语文课堂是有深度和广度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立足好目标,掌握好火候,适时地运用一些“穿越”式的语言,肯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这篇文章,学生纷纷评价完主人公——鞋匠格斯拉的形象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这样一番总结:“我觉得,化用我们学校的校训来概括格斯拉的品质再合适不过。如果说我们每位同学在高中学习生涯中追求的是‘人品与学问的同步卓越,那么,格斯拉就是用他的一生在追求‘人品与技艺的同步卓越。这就是他最高贵的品质。”这一招,无疑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再比如,描述《与朱元思书》中“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情景时,可以适时地加上一句时髦的歌词:“这些蝉不停地互相鸣叫,一定是在说:‘亲爱的,你慢慢飞,飞到丛林去看小溪水……”活泼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不再感到学习古文是那么枯燥了。
五、结束语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透射出鲜明的思想感情色彩,表情达意之中尽显学科特有的魅力。作为培育人文素养的基础性语言科目,课堂上有时很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抓住一些细小环节,践行“寓教于乐”的方针。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行为举措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一系列“小花招”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个亮点,对它们的使用宜精不宜多,并且要注意时机和效果,刻意而为等于无所作为。只要语文教师抱着改革、发展与提高的决心,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则语文课堂一定能别开生面,异彩纷呈,语文教学必然会活力四射,激情洋溢,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珊.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21).
[2]张传宗.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理论出发进行科学创新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3]李建军.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归因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