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政
1863年,全球第一条地下铁在英国伦敦问世。昏黄的煤油灯下,蒸汽机车轰隆作响,白色烟雾弥漫着整个隧道……那场景,几乎不用多加修饰,直接就能成为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场。若是旁边再有个电话亭,时空穿越,蹦出个神秘博士来,也毫不奇怪。
一百多年过去,如今的城市地下铁,干净,敞亮,迅速,便捷,每隔几分钟就有一班准时抵达。机械时代的冷硬、完美,令上班族无暇他想,仿佛这只是交通工具平淡无奇的一种。
然而,艺术家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地下铁仍然是当年启发过英国设计师的“老鼠洞”,它像一座城市的地下迷宫,黑暗,幽微,魔幻,超现实……
是地铁总有惊魂一刻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电影都叫作《地铁惊魂》了——美国的《地铁惊魂》,讲的是绑架案;韩国的《地铁惊魂》,讲的是爆炸案;德国的《地铁惊魂》,讲的是不明生物侵袭……俄罗斯的《夺命地铁》,又讲了施工问题引发河水倒灌进隧道的灾难情节;匈牙利的《地铁风情画》,表面上描述地铁站检票员的生活,实际却暴露了地铁里的阴暗角落和血腥秘密。
深入地底的领域似乎总令人产生不安全感,仿佛走近惊悚片的天然场景,不是天灾,就是人祸。造就了地铁的英国人民也特别热衷于在影视作品中借用这个气氛浓厚的场景——《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一道关卡就设置在地下铁道,而《007:大破天幕杀机》里的地铁站,干脆就被当作战时的国家办公机构所在地。
其实,这倒不是电影的发明。伦敦地铁早在二战时期就被作为地下掩体,而苏联在开通地铁伊始,就把地铁的军事用途列入规划——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的地铁普遍都挖到了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处。
在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的名作《最后一班地铁》中,二战时的巴黎被德军占领,地铁也成为连通占领区的唯一交通工具。每天匆匆赶搭最后一班地铁的行程,是现实,更是一种隐喻。
换一种超现实的眼光
“深藏不露的地下世界营造了棺椁般的冰冻感。站台上还有一些候车人,荒原上的墓碑一样,歪歪斜斜插入地面,紧闭无脂的青色嘴唇,正在灵魂出窍。忽然,像是从地心传来了大型食肉动物的喘息声,强光和狂风拧绞成一股,冷腥地刮得候车人毛发倒竖,身边的压力在急剧改变……漆成军装绿的列车从地窟中钻出了浮胖的、蛇颈龙似的头来,紧接着是肿胀得不成比例的身躯,大摇大摆、慢慢吞吞停下。”
很难想象,“驶往×××方向的地铁即将进站”“请小心月台空隙”这种日常司空见惯的场面,到了作家笔下会是如此超越现实。韩松的中篇小说集《地铁》,用《末班》《惊变》《符号》《天堂》《废墟》五个篇章,营造了不一样的地铁世界。他也因此被誉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
在韩松将地铁写成“死城”的时候,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格鲁克夫斯基却换了一种超现实的眼光来看待地铁——将之视为地球末日的唯一庇护所。
格鲁克夫斯基的名篇《地铁2033》,副标题是“比2012更贴近人类现状的世界末日预言”:2033年,核战争爆发,宇宙辐射杀死一切,只有几万人在莫斯科地铁中生存了下来,这巨大的防辐射防空洞于是成为人类最后的避难所。在那里,中央控制系统崩溃,地铁站都变成了小型的国家……小说上市后大受欢迎,不但在俄罗斯热卖,还被翻译成了十几国文字出版。随后的《地铁2034》和《地铁2035》也广受好评。
童心荡漾又何妨
“我们何其幸运,无法确知,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在绘本《地下铁》的开头,几米引用了诗人辛波丝卡的名句。每次读这个故事,或是看它改编成的电影,耳边都会响起孙燕姿的《遇见》:“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
在台湾,这个盲女与地下铁的故事,后来变成了“几米的车站”——在台北地下铁南港车站,几米绘本中的作品以高温窑烧珐琅版的形式出现在了月台、阶梯、站口,令每个路过的人都难以忘怀。“带着期待在地下铁每日寻觅出口,怀疑下个站有人扶着我出走……”再配上一曲电影《地下铁》的主题歌,就更是切题。
与此相似的是,不少城市把地铁和文化旅游结合在了一起。拿台北来说,一搭上开往北投的捷运,看到满车厢的泡温泉娃娃,你就知道当地的特色是什么。而香港的迪士尼专线,整个车厢也遍布着米老鼠的头像,游园从踏上列车的一刻已经开始。雅典地铁里的创意广告,将海浪和沙滩用3D打印形式,铺展在车厢地板上,暗示大家不远处就有蓝海和沙滩。不知是否受此启发,去年中国地铁上也诞生了不少3D打印的主题车厢——武汉地铁4号线推出了“樱花主题”,杭州地铁1号线有“桃花源”“魔幻游乐场”“热气球之旅”等主题,上海地铁2号线则在书展期间推出了“书香主题”。
几米《地下铁》
台湾高雄美丽岛捷运站。
魔幻照进现实
还记得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吗?要去这个魔法学校,必须搭乘霍格沃兹快车,而快车的入口则是在伦敦国王十字街火车站的第九与第十月台之间的九又四分之三处——很绕是不是?如今,你在国王十字街站台上,却可以看到一块写着“Platform 9 3/4”的牌子,挂在墙上,下方还有一个一半已经隐入墙体的购物车。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无数的哈利·波特迷前来合影。
英国的另一位名产:福尔摩斯,也有自己的领地——伦敦市中心的Baker Street站,据说正是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的一部分。而今,这里印刻着福尔摩斯的头像。无数准备前往221B Baker Street朝圣的推理迷们,在这个站口就已经入了戏,准备穿越回到百年前的古典推理黄金时代。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车站
巴黎太空舱主题地铁。
即使没有文化名人的加持,许多地铁车站本身已是一件艺术品,置身其中,叫人莫辨真实与虚幻。
最著名的莫过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这里被艺术家们变成了一个魔幻世界:原始溶洞、火红的岩浆、炫丽的彩虹、深不见底的密林……令无数上班族遐想:在这里赶地铁上班会是怎样一种滋味?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地铁1号线也被现代艺术家装点成了“魔幻天堂”。最炫丽的托莱多(Toledo)地铁站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水波潋滟,烘托出意大利古城浓郁的艺术氛围。
无独有偶,台湾高雄的“美丽岛”捷运站,也由意大利名师设计了“光之苍穹”。玻璃圆顶、玻璃支柱,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不但被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玻璃艺术品,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还被电影《痞子英雄》等选为重要拍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