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如今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如何让学生在这信息化的时代里学会更多,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成了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技术多媒体的巧用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能够让我們的课堂效率事半功倍。那么该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呢?下面是我对此做出的初步探索。
一、火眼金睛 去粗取精 融合整理
21世纪,多媒体技术已渗透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网上,存在着丰富的学习、教学等资源,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得首先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对学生更有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如果需要这首词的朗诵视频,网上会出来很多版本,这个时候你就得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诵视频,它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影音材料,再现课文的场景和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原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倘若你随随便便下载一个就草草完事,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课堂教学的一处败笔,很可能就会降低课堂效率。
二、心灵手巧 制作精美 策略得当
多媒体教学,必然离不开课件的制作,语文课件的制作比一般学科的更难,因为语文课件资源涵盖的范围更广,不过语文课程有个好处,这是其他学科难以达到的,那就是它更容易产生趣味性,这就必须靠语文教师来掌舵了。课件制作的好坏以及教师上课如何合理运用课件,教学策略是否运用得当就成了关键。这在说明文教学中最为明显。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枯燥的一种,学生怕听,教师也怕讲。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课本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格局和景致,但文字的介绍再形象生动,都只是抽象的文字。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选取适当的图片加上合理有趣的解说(这解说只是点到为止),让学生随着你的镜头观看实物,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我们要学会把它制作成声、色、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它可以容纳相当多的范文、中外名著等,运用得巧妙,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三、搭建平台 直击心灵 引起共鸣
语文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文本感悟,能够与文本擦出火花,产生心灵的共鸣,就必须能有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直击学生心灵。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深入文本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教授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对于故事的背景学生不是很了解,我用精心制作的课件,把抗日的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选取一些父亲的形象和父子(女)之间的感人故事用图片或动画的方式展现,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当中。当本文提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时候,那是孩子最悲痛的时刻,我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父亲》,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悲伤的情境中,体味失去亲人的悲痛,充分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崇敬和怀念。让这样的感情水到渠成,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新课程改革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懂得巧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既有硕果累累,又充满欢声笑语。同时,我们要明白多媒体的运用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方能收获成效,反之将带来更大的弊端。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