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春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前的准备。它是在上新课文、新内容、新知识等之前,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的一项学习活动。课前预习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坏,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加强对预习的指导。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行为,是一项活动,要有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才能使活动做得有意义,有价值。而不是看一遍,读一遍,走马观花似的,这种没有目的性的预习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预习的目标和任务是由教师设计拟定的,而不是由学生拟定。教师设计拟定预习题目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实际要求,以及将要讲授的新课文、新内容等目的、重点、难点来拟定。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老山界》时,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拟定一些预习题目:(1)生字难词的音、义(题目略)。(2)填表格。列出两组词语,一组是表示课文所涉及的地点,一组是表示概括课文里记叙的事情,制成表格样式,要求学生填写。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安排材料的特点是什么。(3)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从文中选择)靠什么战胜了困难?把这些预习题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去预习,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预习的時候大胆质疑,标明疑难,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提出来,或者重点听讲,或者着重讨论等,当场弄明白,及时解决。在这基础上进行教和学,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该注意,设计拟定的预习题目,不要偏易,也不要偏难,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习题目的分量要适量,不要太多。太多了,会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预习
学会学习是新教材、新课程、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点要求之一,是摆在重要位置上的。一个人一生在学校或者说有老师教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时候的学习是没人教,还是靠自己去学习的。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讲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预习,明确学习的基本步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指导学生预习《出师表》一文,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看注释,标出生字新词,查字典等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然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再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完成预习题目。
三、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就应该时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预习好的学生,就予以表扬;预习不好的学生就给予指导、鼓励。在检查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预习时就解决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略讲或者不讲;如果发现一些问题是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重点讲解。通过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促使学生自觉预习,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经常预习的良好习惯。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