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资源错配,修复中国经济

2016-01-28 17:15
南方周末 2016-01-28
关键词:后遗症信贷库存

南方周末特约评论员 张杰

2016年1月20日-2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与会的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中国拥有强有力的领导层,将继续推进经济增长转型,并表示不会再次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

方表示,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型正在进行之中,2016年及以后中国将继续推进转型进程;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经济逐渐放缓,而是将经济刺激到不切实际的增长速度,然后就会发生突然崩溃;未来几年的侧重点是加快经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鉴于方的背景,这个表态广受瞩目,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包括:大规模刺激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的关系……

众所周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措施。2008年年末,广义货币M2存量为475166.60亿元,2012年年末达974148.80亿元,四年内轻松翻番。2015年年末为1392300.00亿元,比上一年年末增长13.3%,接近2008年年末的3倍。

大规模经济刺激,采取的是信贷扩张、债务驱动的路径。短期或有奇效,但后遗症多且严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巨大压力,而产能过剩与库存高这两大后遗症,公认的主要病根是那一场大规模经济刺激及其善后。

产能过剩与库存高,意味着投资回报率受到压制,回报率很低甚至为负数,企业部门生存艰难;也意味着系统性风险高。银行看到了风险,自然会对信贷的发放更加审慎;负责任的企业,因为缺少盈利前景好的项目,也会减少对信贷的需求。那些靠输血才能续命的企业,会不顾一切地寻求融资,先活过今天再说,银行不会傻到贷钱给它们。

可见,一些企业大倒苦水说“融资难”,很可能它们本来就是要被出清的产能。它们的“融资难”其实就是风险高、生存能力低。去产能化、去库存化本来也没有轻松无痛的捷径。

想要通过制造一个人为的牛市,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化解“融资难”,应是行不通的。用央行提供子弹的方式来救市并不成功,反而累及了汇率稳定,而且破坏了市场对规则稳定性的预期。用全民搞金融的方式来化解“融资难”,此路似乎也不通。便宜了大量跑路的骗子;老百姓的风险意识严重不足,许多人也输不起,出事了也影响社会稳定。

2015年10月8日-10日,中财办主任刘鹤在广东调研时强调,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可见,化解过剩产能本身是供给侧改革的构件之一。

产能过剩与高库存,其实是资源错配的征象,调整过程必然痛苦,甚至短期内会让GDP数字变得不那么漂亮。但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及早调整,中国经济将及早迎来第二春。目前,中国需求很强劲,中国消费正在升级,生产出中国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是供给侧改革的目标。需求少的自然也要少生产。

猜你喜欢
后遗症信贷库存
这就是搞机达人的后遗症?
春天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创卫不应“要了面子伤了里子”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