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及其旅游经济价值研究

2016-01-28 12:28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张剑玺
中国商论 2016年18期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张剑玺



武威文庙及其旅游经济价值研究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张剑玺

摘 要:武威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无愧为“陇右学宫之冠”。本文以武威文庙的历史沿革研究为基础,主要分析了武威文庙的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研究了武威文庙的旅游经济价值。

关键词:武威文庙 平面布局 建筑形制 旅游经济价值

文庙初称孔庙,是祭祀孔子及名儒先贤的礼制建筑。文庙建筑最初为祭孔庙堂,历代帝王的推崇及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使得文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区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鉴于武威文庙的文化地位,开发武威文庙的旅游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武威文庙历史沿革及其旅游经济价值的形成

文庙始建年代,有明确记载者为明正统四年《杨荣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据载明正统初,侍郎徐晞镇守武威,“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命军士取材陶甓而经营之……中为明伦堂,左右为存诚、敬德二斋,外建重门,后为教官之居,续创大成殿于堂之东……其捐资命工塑先圣以下及文昌神像并绘两庑。”工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文庙几经兴废,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重修、扩建。近代,因各种原因,文庙建筑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儒学中明正统年间始建的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在1927年武威大地震中毁损无存,其他建筑也多有增改。20世纪80年代,武威文庙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维修,现存建筑多为那次维修后的状态,目前,武威文庙作为武威市博物馆使用。

武威文庙在几百年的历史沉淀中积聚了丰厚的旅游开发价值,游客对武威文庙的欣赏不仅仅是对一种古建筑的重新解读,更是对过去数百年历史的崇拜,并产生一种犹然的敬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武威文庙进行旅游消费,无形之中提升了武威文庙的旅游经济价值。也就是说,武威文庙所表现出的这种旅游经济价值是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是通过其历史沿革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及历史价值所逐渐形成的。加之现代人对武威文庙的重新改造,使其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思想及审美相融合,引起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及不同价值理念人群对武威文庙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武威文庙中所蕴含的深厚旅游经济价值。

2 武威文庙建筑形制及其旅游经济价值

武威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现存单体建筑四十余座,由中路、东路、西路三组建筑组成,平面布局为:文庙居中,沿进深方向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泮池及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及东西腋门、大成殿、牌楼及东西便门、尊经阁,东西两侧配以义路、礼门、厢房、名宦祠、乡贤祠、碑亭、东西庑等建筑;东路为文昌宫,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厅及东西便门、戏楼、牌楼、桂籍殿、崇圣祠,两侧辅以厢房、牛公祠、刘公祠等建筑;西路为儒学院,儒学院原为并列的三个院落,现仅存节孝祠、忠烈祠两个原有院落及20世纪80年代增建的明伦堂。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布局与形制,并对其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及旅游经济价值进行剖析。

2.1文庙建筑

(1)影壁及礼门、义路门。文庙一般不设正门,在最南端置高大影壁,武威文庙影壁由砖砌须弥座、墙身及布瓦墙帽组成,东、西院墙南端辟垂花门,东称礼门、西曰义路,两门规模、形制相同,均为悬山布瓦顶建筑,施四檩二柱,前出挑梁,后檐施柱。

(2)棂星门。棂星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牌楼,平面一字形,四柱置于石柱础上,南北施长方形夹杆石及戗杆,柱身穿楼而过,柱头饰石吼。明间构件自下而上依次为:雀替、三层小额枋及枋间花板、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双层斗栱、檐楼,次间为: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栱、檐楼[2]。

(3)戟门及东、西腋门。戟门又称“大成门”,是大成殿前的一道门,平日此门不开,仅从东、西两侧的腋门进出,只在行祭祀大典时方可开启,象征孔子的显贵。腋门为二柱一间一楼柱不出头牌楼,自下而上依次为:通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仿斗栱式构件、檐楼。

(4)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围廊,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梁架结构为七架梁后带双步梁,七架梁上用驼墩承托六架梁、双步梁上用驼墩承托单步梁。屋面不使用围脊,各脊脊筒雕花,正脊置宝顶。重檐金柱承椽枋与上槛间悬匾额“万世师表”,重檐下悬“大成殿”匾额。

(5)尊经阁。尊经阁是文庙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文庙藏书的地方,也是武威古代的图书馆。建筑为两层: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周围廊,室内东梢间南部靠山墙置木楼梯通往二层;二层明间悬匾额“顶礼文宗”,重檐处悬匾额“尊经阁”。

2.2文昌宫建筑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忠主孝亲、文章司命”的神仙,掌管天曹桂籍文昌之事。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

(1)山门。山门是文昌宫第一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施中柱,前出廊,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五檩三柱,前后双步梁,抹八角瓜柱,构件相交处施三幅云及小雀替,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栱, 栱件为雕花通枋形式,柱上施龙首及卷草雀替。

(2)戏楼。戏楼坐南朝北,与桂籍殿相对应,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周围廊,两层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一层北面施隔扇,其余三面墙体围护,廊部西南位置设木楼梯通向二层;二层面阔一间,进深二间,梁架使用五架梁,前后抱头梁,前檐一层明间使用两个半柱,二层相应位置两柱后移,前檐部缩短。据碑刻记载可知现存戏楼建筑格局在民国时期已被改变,丧失了戏楼的功能,民国时期一直用做藏书楼。

(3)牌楼。牌楼位于桂籍殿正前方,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布瓦庑殿顶建筑。柱前后施戗杆、夹杆石,折柱花板正面书“桂宫传录”,背面书“月殿腾辉”。

(4)桂籍殿。桂籍殿是文昌宫主体建筑,整体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前厅庑殿、正殿悬山与后抱厦卷棚形成的勾连搭式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布瓦顶建筑,前檐及后檐梢间施外五踩重翘内三踩单翘斗栱,明、次间各施四攒平身科斗栱,梢间施三攒平身科斗栱(后改)。

(5)崇圣祠。崇圣祠为八十年代后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周围廊,歇山布瓦顶。

2.3儒学院建筑

儒学院原为并列的三组院落,现仅存节孝祠、忠烈祠两院落及20世纪80年代增建的明伦堂。

(1)大门。两院大门均为牌楼式,忠烈祠大门已经改建,节孝祠仍保存原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为四柱三间牌楼,后为单坡门廊。

(2)正房。节孝祠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硬山布瓦顶建筑,使用八檩三柱,前檐以两层斗栱式构件挑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斜方格隔扇,次间施四扇四抹套方槛窗,屋面使用筒板瓦,素砖正脊。

忠烈祠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前部梁架结构为四架梁,后部梁架结构为五架梁,以驼峰代替瓜柱,中柱间置装修,明间施六扇六抹隔扇,次间施四扇四抹槛窗,屋面使用筒板瓦,雕花正脊。

明伦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单坡硬山顶建筑,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带抱头梁,以驼峰代替瓜柱,前檐金柱间置装修,明间施六扇六抹隔扇,两边装余塞板,次间为新式槛窗。

在武威文庙的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从其建筑结构及特点中感受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对于文庙建筑、文昌宫建筑,还是儒学院建筑及其建筑细节设计,游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理念下中国人对建筑形制的精雕细琢,领略其中蕴含的深意。就是这种带有历史沧桑感,又寄予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精细化雕琢建筑,因其自身外在的形和内在的意,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造访,推动着武威文庙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

另外,目前武威文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多件,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对照珍本词典《西夏碑》( 《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3]。明清时期,文昌宫——桂籍殿悬挂着历代举人学子、乡贤官宦所献的大匾,共计44块,是研究凉州官制、乡宦、学制及名门望族兴衰的重要历史资料。桂籍殿大殿内有一座楼阁式神龛,保存完整,这些也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武威文庙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经济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

2014年6月启动武威文庙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项目,以文庙旅游景区为核心,实施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以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景区,研发以武威馆藏文物、文庙匾牌、历代碑文托片等为主的文物复仿制品,建设文物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预计该项目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综合营业收入4000万元,年利润1500万元。至2015年,武威文庙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32万人次,年均增加14.5%,实现收入达8.5亿元,年均增加8.1%。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0000人次,旅游创汇310万美元,年均增加10.1%。由此可见,武威文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经济价值存在无限的挖掘潜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武威文庙的历史沿革、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武威文庙中所蕴含的旅游经济价值。武威文庙在当地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对于武威文庙的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亢骜.武威文庙:皇家宫阙式建筑群的幕后传奇[J].丝绸之路,2008(04).

[2] 程枭翀,吴葱.河西巧构:武威文庙建筑的独特地方做法[J].建筑史,2014(01).

[3] 范文玲.武威文庙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c)-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