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 刘西涛
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 刘西涛
摘 要:管理会计作为提高价值创造力和管理效益的重要工具,其理论体系建设不可或缺。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笔者分析得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导向困境、人才困境、手段困境、环境困境等,继而提出破解困境的优化对策,包括强化管理会计整合能力、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会计协同机制、依托财务共享服务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等。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管理会计体系 现实困境 优化对策
经济新常态与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主要在于: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向的调整,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由投资拉动转向科技驱动、创新驱动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从政府主导转向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些特征正是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目前,制造业已经全面进入了微利时代,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更多地需要进行成本控制,转变观念,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继而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因此,如何建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管理会计体系成为重要议题。
1.1管理会计建设是企业发展和适应经济新常态市场化特征的客观需求
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企业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管理工具的转换,大力发展和应用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从这种意义上讲,管理会计是企业应对“新常态”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也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工具[1]。
1.2经济新常态的技术环境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
管理会计是一种利用有关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提高价值创造力和管理效能的有用工具和技术。经济新常态发展战略所体现的要素给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经济新常态下的技术环境给管理会计创新与制度建设孕育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3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新常态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基础和工具。经济新常态发展战略需要调整结构、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而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势恰好可以促进这些目标实现。因此,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战略视角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着诸
多困境,归纳如下。
2.1导向困境:“实务导向”未能实现
长期以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未能明确,管理会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没有厘清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缺乏明晰的实务导向。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实务导向困境。尤其是在管理会计应用实践中,实务运用功能没有得到检验和发挥,与国外管理会计实务运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协同困境:管理主体间缺少协同
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多部门相关主体的协同配合,孤立的强调某一主体的作用,无法实现协同功能。应当合理区分政府—社会—单位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而当前实际运行过程中,忽略了管理会计改革的协同特性,缺乏整体和系统把握。作为主体之一的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推动功能未能较好实现,相应的会计团体的行业支持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协同促进作用,未能突出各单位在管理会计实践中的主体功能。三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没有建立,存在着协同困境。
2.3人才困境:高层次及应用性管理会计人才急缺
管理会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是组织发展的重要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在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战略过程中,由于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比如,现有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定制化培养形式,在职业胜任力的培育上更是缺少多学科、多元方法的丰富内容;同时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对管理人才的评价和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不完善。多方因素使得管理会计人才急缺,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困境。
2.4理论困境:管理会计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不够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其理论研究滞后,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由于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时间短、深度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和研究体系,理论研究过于简单,指导实践的功能性不强,同时缺少实践检验,甚至滞后于实践需求。理论体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工业企业的应用,在其他行业领域缺少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4]。
2.5手段困境:信息化手段和机制滞后
由于长期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思想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同时由于自身弊端,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远远滞后于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实际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跟不上现实发展需要。与管理会计相配套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相应环节的调整和流程的优化十分欠缺[5],进而限制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6环境困境:外部环境仍需优化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内外部环境的保障和支撑,没有良好的建设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深入开展无从谈起。影响并制约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都需要经济转型,同时也需要精细化和前瞻性的管理方式,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来解决。当前管理会计发展的相关法律不配套,不能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制度支持。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环境的变化,都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挑战。
结合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发展实际和管理会计总体态势,寻求解困思路,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3.1强化管理会计整合能力,突出“工具+实务”效应
经济新常态突出了管理会计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强调管理会计的工具和实务导向,解决当前实务导向不明确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会计的整合能力。所谓的整合,就是按照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将现有资源有机地归类,以期实现利用效率最优的过程。对于管理会计的整合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处理好国外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的引入和转化。对于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和技术的引进是促进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何将国外先进方法及时转化,为我所用,需要将国外理念和国内实际进行整合,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现有技术方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优秀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对原有方法的创新和演化而来的,因此,需要系统的整合原有方法和创新方法之间的要素资源,促进方法创新。三是处理好管理会计各种工具内部、工具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同的工具在应用过程中都会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管理会计实务操作中,要处理好工具之间和工具内部的各资源要素的整合,包括技术、人文、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要素内容,通过要素整合,促进创新。要强化理会计“工具+实务”的效应,更好地推进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3.2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会计协同机制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应当是各运行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主体无法发挥效用叠加,也无法弥补自身不足,因此,需要不同主体间的协同配合,发挥同力效应。基于此,可以考虑以下方法。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扶持,制定规范、明确定位、设立目标,建立准则,提供扶持,包括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的提供。二是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会计团体、行业协会可以依托其中介桥梁作用,做好管理会计实务单位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提供人才培训的指导,建立专家咨询库、实践案例库,为管理会计实务创建良好的社会参与和交流平台。三是发挥管理会计实务的具体单位核心作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主体,就是各领域管理会计实务运行单位,具有最直观的主体功能,要在实践中创新观念、改进方法和技术、总结经验,优化管理会计流程,促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只有三大主体间有机协同,才可以发挥最优作用,实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
3.3依托财务共享服务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财务共享服务以其在成本控制、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特有的优势,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条件。如何依托财务共享服务,加速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处理好会计信息安全。财务共享服务建立于大数据基础上,在运行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信息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因此,需要严格审验用户权限,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定期进行设备和网络维护,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二是处理好财务共享服务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在借助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割裂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要进行系统兼容和整合,发挥新平台和现有平台共享的最大效应。三是处理好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人才的培育。依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要求,结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实际,借鉴国际经验,通过高校、研究院所、培训中介机构等开展多元化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四是处理好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开发。适应管理会计发展的趋势,创新软件开发形式,运用服务外包模式,同时,加强政府的财政扶持、政策驱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研发。营造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的内外部建设环境,形成管理会计信息化统一平台。
3.4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建设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
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核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管理会计所有工作内容都离不开优质的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进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一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只有制定引领性强方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相应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有的放矢。按照我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和需要,结合实际,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归属,不同工作划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分阶段实施。二是依托高校的专业化培训平台。推进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强调社会需求导向,借助高校专家和专业师资平台,利用高校资源,实现管理会计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建立实践培训基地,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定制性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人才模式,突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处理好中高层、基层人才的比例结构,尤其是适应中国特色管理会计需求的实务型人才的比例,在实践基地中定制化进行分类。通过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强化管理会计人员的教育,建设高层次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形成培育人才——带动人才——再培育——再带动的有序人才培育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廖家生.管理会计:应对“新常态”的重要工具[J].财务与会计,2015(1).
[2] 刘煜飞.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6).
[3] 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2015 (19).
[4] 张志强.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5(2).
[5]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5(2).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c)-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