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

2016-01-28 09:33汪大灿张成龙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失范公众参与传统媒体

汪大灿,张成龙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新媒体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

汪大灿,张成龙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摘 要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它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所关注的是新媒体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的权力建构模式,在新媒体赋权的情境下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以及所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权力;公众参与;失范

1 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一词,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在诞生之初都是以新面目出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与旧的界限会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从共时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类型也在推陈出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将会被逐渐加入到这个阵营之中,新媒体的范围与边界很难得到确定。匡文波指出,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内涵也会有所改变[1]。宫承波则把新媒体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广义的新媒体是以数字、通信手段为技术支持,以卫星、网络等设备为媒介,以电脑、手机、车载设备、楼宇电视和其他的智能广告设备等为输出终端,向受众提供包括视频、音频、游戏、广告及其他信息的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的总称。狭义的新媒体则指以电脑、手机媒体为载体的媒体形式[2]。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从时间角度来说,新媒体是在旧媒体形式既存的基础上,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所催生出的不同以往的信息传播系统;从具体形式来看,新媒体是寄生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中,信息传播形式主要是网状的,社会大众参与程度较高的媒体形式。

2 分权和赋权——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是信息发布主体的变化,在权力层面上,这种变化所表征的是话语权的转移。在传统媒体情境中,少数人掌握着发布信息的权力,社会大众扮演的只是受众的角色。信息的形式、内容、质量取决于这少部分群体的群体意愿、价值取向和专业水平,话语垄断、权力集中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相较而言,新媒体打破了这种权力运行模式。在新媒体情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工作者,能够自由地通过各种平台发布信息,话语权不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话语垄断的地位也被打破。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在权力层面上的主线便是话语权的转移与分散。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话语权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赋权,另一个是自我赋权。技术赋权在一定意义上,解决的是“可能性”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因特网平台,各种个人媒体形态如博客、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日益兴起,并在电脑、手机等终端上大放异彩。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为6.68亿,手机网民的整体规模为5.94亿,其中微博、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的用户规模合计达到7.98亿[3]。这些数字反应了新媒体已成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社交方式,技术赋权的结果为他们掌握话语权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信息的传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和规模迅速地延伸发展,技术嵌入日常生活情境,信息发布进入到了全民参与的时代。

自我赋权则更多地涉及“必要性”的问题。一方面,新媒体是人们展现自我、彰显个性、抒发观点的平台,反映的是人们“求关注”的心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封闭型的“朋友圈”还是开放式的社交圈,新媒体将人们的互动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个体意愿取代了群体决策,“自我”是新媒体的核心。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个体提供了“弱者的武器”,他们主动地利用网络的力量与强权斗争,以期得到公平正义。如今,很多新媒体形式成为了弱者发出声音、寻求帮助的平台,它反映的是公众的社会参与愿望以及维权意识的增强,私权力在这里可以与公权力平等地抗争,而这种权力正是来源于社会大众自我赋权的过程。

3 微权与威权——个体话语到公众参与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带来的是话语权的转变。无论是科技赋权还是自我赋权,社会成员逐渐拥有自己的力量,他们能在各个平台自由地发声,表达思想、相互交流,彰显自我个性。这种权力是微小的、薄弱的,分散且个体化。然而,当个体话语上升到公众参与,群体话语裹挟着无数微小的声音,新媒体就能展示出其巨大的力量,“微权”在这里也成为了“威权”。即使这种威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从众的、非理性的,每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然而就是这样,新媒体孕育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中的话语起初只是个体的意见,甚至是一些情绪性的表达,而这些意见纳入到新媒体的体系中,就会变为社会性的讨论。“当意见讨论的边界不断扩展后,个人意见已经转变为大众意见,并形成社会知觉。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众多意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各种意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网络舆论场’。”[4]新媒体正是通过公众参与,将个体话语化为合力,持续地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4 威权与危权——新媒体失范

从微权按到威权,新媒体所蕴含的影响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然而,正如很多新事物一样,新媒体在权力运行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些失范现象。如不加以管控,这种威权很容易成为危权,会对社会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的权力结构不是线性、单向度的,而是寄生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中,信息在其中能够快速地传播,而传播的方向与规模都是不可控的;新媒体所催生的公民记者的出现,话语权由精英转移到普通人,信息的质量和内容取决于发布者自身的素质,这些因素导致一些不理性的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等得以发酵,新媒体的言论乱象是它很难承担构建中国社会公众舆论重任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新媒体虽然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它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实现的,但是,它也无法脱离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哈贝马斯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社会系统会不断干预并破坏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从而将生活世界殖民化[5]。因此,根植于生活世界的新媒体,也很难避免被“殖民化”,在外来权力的影响下,网络推手、信息操控、一味迎合大众品味等行为相继出现,在新媒体上的信息很容易变得低俗、无价值,信息发布也成为了信息制造。

最后,新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机制的产物,作为一种“专家系统”,逐渐向精英化的趋势发展。吉登斯认为,专家系统是由科学技术与专业队伍组成的体系,我们置身于这个体系之中,对它们司空见惯,但这种体系却时时刻刻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6]。每一个新媒体平台都有一部分参与者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参与者以他们的知名度、专业能力、策划公关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个群体区别于普通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温柔的训诫,并借此使屈从权力正常化,迫使其他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信息。一些“大V”动辄拥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大报,他们的信息甚至要比个别的传统媒体形式拥有更多的倾听者。新媒体中精英群体和意见贵族的崛起,把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又拉回到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组建了自己的等级体系,普通公众微弱的声音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得以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种趋势正在愈演愈烈。

伴随着新事物出现的必然是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说,新媒体的失范与新媒体本身的飞速发展不无关系。当新媒体向社会大众赋予权力时,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如何避免微权成为危权,这将有赖于社会个体的自我规制以及外部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5 趋势

主流媒体的作用在于塑造社会性格,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引导社会价值、建构公众舆论,从而促进社会整合。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主流媒体实际上无法担当这个责任。赵鼎新在比较中西方主流媒体时提出,“在西方,网络媒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很有限,这是因为它们的主流媒体能够构建公众舆论;然而在中国这种情况恰恰相反,在主流媒体的报道无法承担构建公众舆论的情况下,互联网言论的作用就更能凸显。”[7]在这种趋势下,媒介话语权的补偿性转移就变得理所当然。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新媒体中公民新闻的出现,正是新媒体取代部分主流媒体功能的结果。新媒体给了社会大众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在培养中国公民的社会参与意愿,改进和增强党和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整合好新媒体的功能,妥善治理新媒体失范现象,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发挥新媒体作用,是新媒

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 (6):66-69.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4.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7-8.

[4]杨吉,张解放.在线革命:网络空间的权力表达与正以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4-45.

[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40.

[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4.

[7]赵鼎新,潘祥辉.媒体、民主转型与社会运动——专访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J].社会科学论坛,2012 (4):121-131.

作者简介:汪大灿,所在院校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1-0006-02

猜你喜欢
失范公众参与传统媒体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