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祝丽
(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陈祝丽
(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分析引起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讨论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护理对策。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9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观察组,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的9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90例的对照组中发生院内感染率为20.0%,而观察组的感染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护理中的不足能够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感染主要有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结论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患者居住环境不好、患者使用器物消毒不彻底、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密切相关,而完善护理制度、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能够有效帮助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内感染;危险性因素;护理对策
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即院内感染,它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不包括在其中[1]。重症监护病房中多为病情严重、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而各种各样的侵袭性操作以及大量应用抗生素等,加大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将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造成不利[2]。此外对于患者的各种日常护理工作的服务不到位也是引起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故重症监护科室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比普通病房的感染率和病死率明显要高很多[3]。为了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的1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回顾性分析了他们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现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9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9~92(44.8± 14.3)岁;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的9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20~94(45.2±13.8)岁。所有1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有基础疾病患者79例,手术患者88例,重型多发伤患者13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护理,主要护理方法如下:①定期更换患者使用的衣物和床单等并进行消毒处理。②经常给患者进行口腔和呼吸道的清理,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③定期对室内的地面、墙面进行杀菌消毒。④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保持室内通风和干燥。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⑥特殊的病患给予特殊的护理并进行隔离保护。⑦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最后回顾性分析了所有90例重症监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并且以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院内感染的诊断依据。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根据分析我院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制定的相应护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完善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 ,例如做好患者的口腔、呼吸道等的护理工作,保证每天进行至少2~3次的口腔清理,让患者的呼吸能够顺畅。由于患者是长期躺在床上,所以需要保持患者使用的床单处于良好的干燥状态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要时常帮助患者翻身或拍背,使其能够顺利将痰液完全的排出。同时要补足患者所需的身体营养成分,提高他们的机体免疫抵抗力。最后患者使用后的废弃物等要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单独搁置。②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以及隔离消毒制度。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消毒方面的管理,保持室内空气的干燥以及通风性良好。对室内的床单、放置物品和地面、墙面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室内空气用空气净化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对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等介入性操作必须严格无菌,比如吸痰时要戴上无菌性手套,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时要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对穿刺管进行消毒[4]。做到专人专用或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管道、氧气湿化瓶等严格消毒,做到每天更换湿化瓶,使用无菌蒸馏水。③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或考核,强调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之前采用正确的方式洗手以及全身消毒的重要性。此外管理者需确保各方面的工作能够认真落实。④特殊患者需进行隔离保护如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器官移植的患者、应用了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单间隔离;若没有条件,也每天要对患者的衣物和房间进行消毒,减少感染的机会。给他们使用的器械、物品等要专人专用或者有条件时使用一次性的。若发现感染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控制,积极治疗。当家属要对患者进行拜访或者看望时,需要做好隔离保护,穿戴好消毒口罩、衣帽和拖鞋。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未能及时对患者运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而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均能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所以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要求使用,此外对与一些复杂疾病可以考虑采用联合给予抗生素以降低单用一种抗生素的用药量,以此可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用药过程中如若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停止用药,并快速处理病情,预防患者病情恶化。特殊的患者还需要随时对患者的体内血药浓度等进行监测,随访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的18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所有资料,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做t检验,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若检验值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重症监护室的患者90例对照组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18例,感染率为20.0%,感染率较高,说明常规护理存在疏漏,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其中呼吸道感染9例(50.0%),胃肠道感染6例(33.3%),泌尿道感染1例(5.6%),手术后切口感染2例(11.1%)。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90例观察组中,有5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5.5%,感染率较低,说明采取的相应护理对策对降低院内感染率是有效的。其呼吸道感染1例(20.0%),胃肠道感染1例(20.0%),泌尿道感染2例(40.0%),手术后切口感染1例(20.0%)。
观察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护理工作中有缺陷的地方会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需要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纠正。
此研究表明院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胃肠道以及泌尿道也有相当部分的感染,而手术后切口感染也占有一定比例。总的显示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率较高,故提高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质量是降低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还要特别注意单独隔离有特殊性传染疾病的患者[5]。呼吸道感染在所有感染中所占比例最大,这可以由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护理操作引起,也可由于护理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而引起。胃肠道感染以及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可能是生活用品的交叉感染或者使用后清洁消毒不彻底。手术后切口感染,可能是由于患者的手术创口较大,或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免疫抑制剂或大量的抗菌药物等,所以比较容易引起院内感染。
综上所述,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以下三点:①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不完善。如患者居住环境消毒不彻底,患者使用过的衣物、床单、医疗器械等消毒处理不合格,患者居住的室内空气不流通,环境潮湿等,这些均容易引起患者的感染,导致病情加重。②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洗手消毒不合格,使用器械未严格杀菌消毒,操作过程中交叉使用器物等,导致了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对特殊患者未能进行特殊隔离保护,致使患者容易遭受病毒或细菌的感染。③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手术创伤较大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给予药量不足,患者容易被细菌感染。而对于其他患者由于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也容易引起患者的感染。
[1] 钟守群,黄伟霞,喻明成.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3):3120-3124.
[2] 贺雄飞.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59-160.
[3] 邝丽霞,钟雪芳,卢晴霞,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1854-1855.
[4] 陈贞素.重症监护室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预防管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6):767-768.
[5] 漆凌萍,黄咏红,李蓉.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703.
R473
B
1671-8194(2016)33-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