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常用孵化方法及胚胎死亡原因分析
鹌鹑的孵化期,一般为16~17 d。野生状态下的鹌鹑,每产一窝蛋后就开始抱窝孵化。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鹌鹑已失去抱孵性能,主要靠人工孵化繁殖。
1人工孵化条件
1.1温度温度是人工孵化的最重要条件,对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据生产实践,鹌鹑人工孵化的温度应根据胚胎发育情况,随时适当调整。胚胎发育初期,因胚胎幼小,缺乏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故需要较高而稳定的温度;发育后期,胚胎已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加上本身代谢功能增强,可产生大量体热,所以只需稍低的温度。因此,整批入孵可采用“前高、中平、后低”的方法供温,前期(孵化第1~6 d)温度控制在38℃,中期(孵化第7~14 d)温度控制在37.8℃,后期(孵化第15~17 d)温度控制在37.7℃为宜;分批孵化时,应采用“前平、后低”的原则供温,如每隔5 d入孵一批;第一批入孵温度以38℃为宜,至孵化第6 d,即第二批鹑蛋入孵后,调温至37.8℃为宜,以后入孵鹑蛋以维持该温度不变为宜,孵化第15 d落盘到出雏器后,温度可调至37.7℃。
1.2湿度孵化过程中,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5%~70%。孵化前期和中期(孵化第1~12 d),相对湿度控制在56%~57%;孵化至第13~14 d,胚胎要排出羊水和尿囊液,相对湿度可控制在54%~55%;孵化至第15~17 d,为顺利出雏湿度可提高到65%~70%。一般可用温水喷洒在蛋壳上以增加湿度,防止胚胎和蛋壳粘连。
湿度是否合适,一般可根据孵化期间种蛋气室的变化和失重情况来确定,还可从雏鹑出壳后的体质状况、卵黄囊及腹部吸收情况来确定。湿度过低,鹌鹑体表干瘦;湿度过大,雏鹑腹部较大,卵黄囊吸收不良。
1.3通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要求空气清新。
孵化器使用动力通风,孵化初期通风量可小些,后期应适当加大通风量,打开全部通风孔。要求孵化室内CO2浓度含量不超过0.3%。
1.4翻蛋翻蛋可使胚胎各部位受热均匀,利于胚胎发育,避免胚胎与蛋壳膜粘连,引起死胚,且翻蛋还有助于胚胎运动。
由于孵化方式及孵化器种类、胚龄的不同,其翻蛋次数、方法也略有不同。平面孵化器机外翻蛋一般每昼夜为4~6次,立体孵化器应每2~3 h翻蛋1次,翻蛋角度一般为45~90度。
1.5照蛋照蛋的目的在于及时检出无精蛋和死胚蛋,以便减少蛋的占用面积和出雏盒的数量;照蛋还可观察胚胎发育状况,以便调整孵化条件。
一般孵化5~7 d时应进行头照,12~13 d时进行二照。头照主要是检出无精蛋和死胚蛋;二照主要是检出死胎蛋。
1.7环境要求孵化室、出雏室环境要求宽敞;设有上、下水道。
通常要求室温保持在20~25℃,出雏时,温度应上升到30℃.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
2孵化方法
2.1机器孵化法孵化鹌鹑可用孵鸡用孵化器。使用的蛋盘隔条间隔应为2.5 cm(比鹌鹑蛋的横径略小),入孵鹌鹑蛋的数量一般为入孵鸡蛋数量的2.3~2.5倍。
孵化室应通风、保温。孵化前用10%石灰乳粉刷墙壁,地面用3%碱水刷洗消毒,再用清水冲洗、晾干,洗刷干净一切孵化用具备用。洗净备用的孵化器,还可与孵化种蛋一起熏蒸消毒。种蛋经消毒,预温后,方可入孵。孵化期间,孵化室昼夜不能离人,值班人员应注意观察、记录孵化器及孵化室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机器运转,负责翻蛋、验蛋和出雏管理。
一般孵化到15 d左右就有雏鹑破壳,当有部分雏鹑破壳时,就要落盘,准备出雏。鹌鹑破壳很快,当啄开破痕后就用上喙破壳齿撞击破洞,很快沿气室边缘破开一圈后即用力破壳而出。从开始破壳到出壳,约40~120 min。若孵化成功,24 h即可出雏完毕。当每批出雏完毕,要将孵化室和孵化器清扫干净,准备下批孵化。
2.2炕孵法北方地区养鹑户大多利用火炕孵化鹌鹑。方法是在炕上铺垫料,烧火供暖,用不同厚度的覆盖物保温,且随孵化日龄增加,覆盖物变薄,最后在炕上出雏。
炕孵法翻蛋比较困难,需要逐个进行,每天4~6次。大多数养殖户一般在炕上铺上塑料水袋,袋内装温水,暖炕可温水结合供暖,可使温度平稳、均匀,容易控制,孵化效果更好。孵化第1~5 d水温控制在39~40℃,第6~10 d水温控制在38.5~39℃,孵化10 d后水温控制在38℃。每1 m2炕面积可孵种蛋1500枚。
2.3平箱孵化法平箱孵化法可用木板或纤维板制成立柜式的孵化器,一般高160 cm、宽100 cm、深100 cm。供热部分可砌成炉子式,用烧煤炭供热,也可用煤油灯或沼气供热,供热部和箱身连接处安置厚铁板,板上铺一层隔热缓冲物,种蛋放于箱内筛中,要求箱内温度恒定。
孵化期间整个孵化器保持在38~38.5℃。每个平箱可孵化鹌鹑蛋3000~50000枚。每天翻蛋6~8次,翻蛋的同时调筛,即依次拿出各层筛子,翻蛋后把原来筛子的放置顺序颠倒过来,最后将最下层筛放在最顶层。平箱底部放水盘供湿。孵化第1~5 d,控温在38.5℃;第6~8 d时,控温在37~37.5℃。
2.4煤油灯孵化法煤油灯孵化简单易行,成本低,孵化效果好。
一般可用木板制成长200 cm、宽100 cm的箱子,箱壁用2层结构,中间装填锯末或聚丙烯等保温材料,箱内分做3层木格,使蛋盘保持40度倾斜。箱顶用棉被替代,箱正面开设通风和出雏孔。箱的两侧离地15 cm处,各有2根直径3 cm的金属管,管口各放1个煤油灯。孵化箱温度主要靠4根铁管散热维持,通过调节煤油灯火力大小来调节温度。每次可孵化鹌鹑蛋4000枚,需煤油7.5~10.5 kg,经济实用。
2.5温室孵化要求温室保温良好,消毒方便。供温方式,采用水平烟道或火墙,要求室温均匀,不漏烟,烟道设门,火门开关可控制温度升降。
室内应搭设木架,分层孵化。层次多少、孵化量大小,由房间面积和高度决定。每隔50 cm一层,最上层离顶棚70 cm,下层离地面60~70 cm。室温控制在34~38℃,湿度要求57%~70%。蛋面温度孵化第1 d控制在37℃,第2 d控制在37.5~38℃,第11 d后将蛋上摊床,室温维持在34℃,蛋温37.5℃,将要出壳的蛋放在最下层摊床上,准备出雏。
3胚胎死亡原因分析
3.1孵化前期死亡主要指胚胎在孵化第1~5 d期间死亡。
主要原因是种鹑的营养水平及健康状况不良,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D,或种蛋保存不当,受细菌污染,长途运输中受到高温或剧烈震动,或贮存期超过2周以上等原因所致。
3.2孵化中期死亡主要指胚胎在孵化第12 d左右死亡。
主要原因是种鹑日粮中缺乏VB2、VD3,脏蛋未经严格消毒或消毒不严,孵化温度过高,通风不良等原因所致。
3.3孵化后期死亡主要指胚胎在孵化第14~16 d期间死亡。
主要原因是通风不良,缺氧闷死,胚胎发育不良、软骨畸形。如胚胎体表充血,则表明受到高温影响;小头大嘴,则说明通风换气不良,气室小,湿度过高。
3.4出壳时死亡主要指胚胎未啄壳或已啄壳但未出壳而死亡。
主要原因是种蛋缺钙,或胎儿喙部畸形,或高温和湿度过大、过小,造成胚胎窒息或粘毛而死亡,或因胎位不正或出壳困难等原因所致。
赵晓娟
(河北省广平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5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