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娟 黄学宽 朱 丹 曾志华 骆 言 张超男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细胞角蛋白18表达的影响
蒋娟黄学宽朱丹曾志华骆言张超男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细胞角蛋白18(CK18)变化的调节规律,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44只,雌性,体质量(180±20)g,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电针组,每组11只。正常组食用标准饲料,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胆固醇(TC)饲料(含2%胆固醇、10%猪油及88%基础饲料)喂养8 w。造模成功后,东宝肝泰组按0.9 g/kg体重灌服,1次/d,共治疗28 d;电针组针刺 “肝俞”、“脾俞”、“膈俞”穴,电压9 V,电流强度1~3 mA,频率为1.5~2 Hz,疏密波,留针15 min,1次/d,连续28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CK18的变化。结果ELISA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K18含量与表达均上调(P<0.05),电针组与东宝肝泰组CK18含量与表达均较模型组下调(P<0.05),且电针组明显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显著抑制NAFCD模型大鼠CK18含量和表达的上调趋势,对缓解NAFLD肝细胞进一步发展,减轻肝脏负荷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针;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角蛋白18
第一作者:蒋娟(1987-),女,2011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针灸理论及临床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性变和脂肪存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因脂肪肝可使肝细胞坏死,进一步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故早期诊治以防止其发展至关重要。而细胞角蛋白(CK)18作为一种从凋亡肝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蛋白,与肝脏损伤关系十分密切。本实验检测电针对NAFLD大鼠CK18含量及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和仪器总胆固醇(TC)(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3K10350);东宝肝泰(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4764,批号:20120411);CK18酶联免疫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121009);CK18抗体(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公司,批号:20121203);电针综合治疗仪(重庆医疗器械厂制造);80-2型低速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酶标仪(芬兰Labsystems Multiskan MS 352型);洗板机(芬兰Thermo Labsystems AC8);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BX51T-PHD-J11);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美国Media Cybernetics 公司Image-Pro Plus);恒温水浴箱(江苏太仓医用仪器厂DSHZ-300型)等。
1.2实验分组与模型复制清洁级雌性SD大鼠44只,体质量(180±20)g,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批号:SCXK渝2007-0001),大鼠自由摄食和饮水,适应性喂养1 w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和模型组、东宝肝泰组和电针组,每组11只,正常组食用标准饲料,造模大鼠以高脂高TC饲料〔1〕(即含2%胆固醇、10%猪油及88%基饲饲料)制造NAFLD模型,喂养8 w。造模第8周末,随机抽取正常组大鼠1只和造模大鼠3只(分别从模型组、东宝肝泰组和电针组各抽取1只),处死,取肝脏进行病理切片证实脂肪肝已形成,说明造模成功。
1.3治疗方法东宝肝泰组:大鼠灌胃东宝肝泰溶液,按0.9 g/kg体重灌服,1次/d,连续28 d。电针组:以调肝健脾、化痰活血为法,电针时将大鼠放置于大鼠固定器中,大鼠腧穴根据《实验针灸学》定位〔2〕,取双侧肝俞、脾俞、膈俞,用32#毫针,分别刺入1~7 mm深度,接通电针综合治疗仪,频率为电压9 V,电流强度1~3 mA,1.5~2 Hz,疏密波,以大鼠躯干轻微抖动为度,保持大鼠状态清醒,1次/d,每次15 min,连续治疗28 d。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放入大鼠固定器中15 min,不作其他处理,共28 d。
1.4指标检测在末次治疗后禁食24 h,摘取大鼠眼球取血,静置30 min,低温离心机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4℃保存待测。颈椎脱臼处死大鼠,及时打开腹腔,取肝脏左叶相同部位大小肝组织放入10%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拍照。CK18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血清,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CK18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按照SP试剂盒操作,每张切片最少10个高倍视野,光镜400倍下观察。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CK18的蛋白表达进行分析,胞质棕褐色为阳性反应,用阳性细胞面积来标示表达强度。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行t检验。
2结果
2.1大鼠血清CK18含量的比较与正常组(227 pl)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K18的含量显著升高(588 pl,P<0.05);与模型组比较,东宝肝泰组和电针组血清CK18的含量显著降低(410 pl,P<0.05);但电针组(309 pl)对NAFLD模型大鼠血清CK18含量的影响明显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
2.2大鼠肝组织免疫组化法CK18表达的比较CK18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为棕黄色颗粒,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每个视野内阳性细胞率,并对图片阳性区域进行累积光密度值(IOD)测定。结果发现,模型组IOD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为强阳性表达;电针组和东宝肝泰组IOD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电针组IOD值低于东宝肝泰组(P<0.05),可见电针组为弱阳性表达,东宝肝泰组为阳性表达。见表1、图1。
组别阳性细胞率(%)阳性细胞显示强度IOD正常组0.711.2±0.31)模型组533171.5±15.5东宝肝泰组26369.3±6.21)2)电针组10131.5±4.91)
与模型组比较:1)P<0.05;与电针组比较:2)P<0.05
图1 大鼠肝组织免疫组化法CK18的表达(SP法,×400)
3讨论
NAFL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脂类代谢障碍,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常伴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而炎症应答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存在〔3〕,可见小叶内炎症、汇管区炎症、汇管区变性及点状坏死或坏死灶。目前NAFLD的发生和发展可用“两次打击”的理论解释〔4〕,NAFLD因为肝内脂类代谢不平衡引起的胰岛素抵抗(IR)而导致第1次打击。IR完成后,其受体通过自身磷酸化激活下游的(MAPK)通路和其相关核内转录因子,使炎症因子和活性氧自由基得以释放,炎症因子反应过多,造成第二次打击,从而加重NAFLD〔5〕。
CK18 是肝细胞膜骨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达于成熟上皮细胞的中间丝蛋(IFP)。CK18主要保护肝细胞不受到机械性和非机械性导致的各种压力,一般认为CK18是肝细胞凋亡和坏死过程中的一种相对特异蛋白,可在肝脏受到损害时起到“监察”作用〔6〕,从而防止肝脏受到进一步损害。CK18在肝病领域的意义主要在于识别轻微的肝脏损伤,转氨酶甚至在正常范围内的轻微肝损。研究表明,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CK18水平能较准确地反映肝脏病理变化〔7〕。可见电针能调节NAFLD模型大鼠血清CK18含量和肝组织CK18的表达,也是研究NAFLD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有文献发现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更容易受到NAFLD的损伤,故选择雌性大鼠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8〕。而针灸是通过整体调节和双向调节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以协调阴阳之目的。有研究对150例NAFLD肝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指数(BMI)、TG、空腹血糖(FBG)、(DBP)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NAFLD以肝气郁滞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瘀血阻滞型、肝肾阴虚型五种症候为主,其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为BMI、TG、FBG、DBP〔9〕。而应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NAFLD肝纤维化以提高临床疗效,认为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通过调节瘦素、脂质代谢功能有关〔10〕。也有人认为,痰瘀阻络是NAFLD形成的基本病机〔11〕。因此,痰瘀互结、肝脾失调应是NAFLD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针刺则可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以促进脂代谢〔12〕。本实验通过电针“肝俞”、“脾俞”、“膈俞”而达到消痰化瘀、健脾疏肝等作用。其中肝俞穴具有行气疏肝的功效,《素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因脏病为阴病,背俞穴位于阳位,采用俞治脏病;脾俞健脾化湿,可增强胃肠蠕动,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以降低血脂、血液黏度;膈俞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使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环。
参考文献4
1梅欣明,徐富翠,杨晓红,等.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超微病理机制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26-8.
2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9-32.
3Shoelson SE,Lee J,Goldfine AB.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J〕.J Clin Invest,2006;116(11):1793-801.
4Polyzos SA,Kountouras J,Zavos C.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he pathogenetic role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cytokines〔J〕.Curr Mol Med,2009;9(3):299-314.
5朱炜,俞宏斌,戴闯,等.余甘子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中肝损伤和炎症的抑制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2):140-3.
6李良平,钟黄.角蛋白18片段与炎症相关因子在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5):359-63.
7Iubitskaia NS,Antoniuk MV,Veremchuk LV,etal.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Ter Arkh,2009;81(11):59-63.
8Sharma MR,Polavarapu R,Roseman D,etal.Transcriptional networks in a rat model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microarray analysis〔J〕.Exp Mol Pathol,2006;81(3):202-10.
9储建坤,霍晓辉,马金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症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Logistic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287-9.
10樊冬梅,曾燕静,吴咏梅,等.肝脾相关理论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184-5.
11张立新.化痰祛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5):101-3.
12余敏,肖晓秋,唐成林,等.不同强度电针对肥胖大鼠血脂、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1;36(2):79-84.
〔2014-06-11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通讯作者:黄学宽(1972-),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经络理论及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技资助项目(2011-2-146)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3-670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27